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水原之战简介:唐太宗指挥下的开唐第一仗

浅水原之战简介:唐太宗指挥下的开唐第一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09 更新时间:2023/12/7 5:21:09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同年六月,薛举入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纵兵虏掠,直至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进逼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北)。

白蹄乌

昭陵六骏之一,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与“白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

秦王李世民

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和长史纳言刘文静、司马殷开山等率八路总管军队前往抗击。李世民加强防御工事,加深壕沟、加高壁垒,不和薛举正面交锋,恰逢此时李世民染疟疾,将军事托付刘、殷二人,并告诫:“薛举孤军深入,粮资匮乏、兵马疲惫,假如前来挑战,不可应战,只需待我康复,为你们打败他。”殷开山不理李世民的指示,轻敌出战,列阵于高墌西南,薛举引兵掩袭阵后,交战于浅水原,唐军八路总管皆败,阵亡者达一半以上,李安远、刘弘基、慕容罗睺等人被俘,李世民退兵长安,高墌陷落,刘文静等人被罢官。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以唐军大败作收。

八月 薛举病死,子薛仁杲继位,驻折墌城(今甘肃泾川东北)。李渊一方面向盘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修好,并再度任命李世民为元帅抗击薛仁杲。

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驻守高墌,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抵御,宗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部将请求出战,李说:“我军新败,士气低落,敌军新胜而骄,应该坚守城门等待。当他们骄傲而我们奋勇时,可以一仗打败他们。”并且下令再提起出战者斩。双方相持六十余日,薛军粮尽,其将梁胡郎等人降唐,李世民知薛军起离异之心,派行军总管梁实扎营于浅水原,引薛军出战。

宗罗喉以精锐猛攻梁实,梁实坚守不出。相持数日后,李世民估计敌方疲惫,战机成熟,遣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列阵于浅水原之南,宗罗喉军队猛攻之时,李世民率军从北方出现,大败宗军。李世民率两千兵士乘胜追击,背泾水南岸围折墌城,薛仁杲列阵城下,但其骁将浑干临阵降唐,薛恐惧,退兵入城。后来唐大军陆续围城,薛仁杲被迫献城投降。唐得万余兵卒,并得秦、陇,消除关中西面一大威胁。

标签: 浅水原之战唐朝唐太宗

更多文章

  • 东硖石谷之战经过:唐军是如何被契丹军击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硖石谷,王孝杰,名将,,东硖石谷之战

    契丹反唐黄麞谷之战后,武则天为挽回败局,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诏征天下囚犯与吏民家奴骁勇者充军,并令山东(太行山东)靠近边塞各州组织武骑团兵,以右武威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大军总管,率军进讨契丹。这时,东突厥默啜可汗请作武后之子,并为其女儿求婚,同时要求归还突厥降户,愿率其众讨伐契

  • 东硖石谷之战简介:契丹民族发展历史的起点东硖石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峡石谷,王孝杰,名将,,东硖石谷之战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在唐与契丹、奚等之战的初期,契丹首领孙万荣率军在东硖石谷(今河北迁安东北)歼灭唐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军的作战。契丹反唐黄麞谷之战后,武则天为挽回败局,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诏征天下囚犯与吏民家奴骁勇者充军,并令山东(太行山东)靠近边塞各州组织武骑团兵,以右武威卫大

  • 白江口之战的经过:唐朝军队是如何战胜敌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白江口,刘仁轨,名将,,白江口之战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率陆军六万,水军四万,又发新罗、契丹、奚等国、部兵,进击高句丽。唐军初进克捷,攻克盖牟城(今辽宁盖平)、沙卑城(今辽宁复县),并克陷辽东(今辽宁辽阳)坚城。不久,唐军又陷白崖城(今辽阳东),进向安市(今辽宁盖平东北)进发。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等人率高句丽及

  • 白江口之战背景:朝鲜半岛三国之间发生混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江口,刘仁轨,名将,,白江口之战

    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隋炀帝亡国,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句丽,致使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大耗。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对高句丽“遗使称臣并不感兴趣,对臣下说:“高句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

  • 白江口之战简介:中日两国政权之间的第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江口,刘仁轨,名将,,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公元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

  • 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 甚至能废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李训见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密和尚。李训打算削发假扮和尚,藏身寺院。不料被人阻止,只好又向凤翔逃去,打算投奔郑注。不料刚刚出山,便被抓获,押送京城。走到长安附近的昆明池时,李训担心受到宦官的严刑折磨

  • 甘露之变的历史评价:第二次宦官掌权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术,则事无后艰。昭献皇帝端冕深帷,愤其厮养,欲铲宫居之弊,载澄刑政之源。当宜礼一代正人,访先朝耆德,修文教而厚风俗,设武备以服要荒。俾西被东渐,皆陶于景化;柔祗苍昊,必降

  • 甘露之变过程:密谋泄露 禁军杀宰相血染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计划已经约好,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

  • 甘露之变的背景:宦官势大 掌握禁军控制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为祸最烈的,却是唐朝。唐朝初期,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制。他们只用来侍侯皇帝、嫔妃和管理皇宫事务,不得干涉政务。到开元末年,唐玄宗荒于政务,宠倚宦官高力士。当时高力士权势显赫,贵盛无比,外间进奏的表文要先送到他那里,小事由他

  • 甘露之变简介:宦官掌兵 从权争激化到屠戮朝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