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鸣条之战在哪里?夏商鸣条之战的鸣条是什么地方

鸣条之战在哪里?夏商鸣条之战的鸣条是什么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920 更新时间:2024/1/9 7:54:16

鸣条之战在哪里?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保障商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 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鸣条之战是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一地灭夏朝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也是影响中国的经典之役,古籍上多有记载,如《尚书·序》说: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鸣条之战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之策,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鸣条在哪里?说法不一,现在,有许多根据证明,古鸣条就在封丘县东部与长垣县西南部的接壤处。

发现石碑的朋友是长垣县梁寨村的高太生。他从小就喜爱书法绘画艺术,到七十年代,在颇具规模的公社眼镜厂上班,是水晶、眼镜架子等几个车间的主任。为增进书画艺术,就偷偷拜徐书府、吕琴轩为师刻苦学习书画,二位恩师都曾在清华大学等学校读美术,57年被凑指标打成右派回乡。如今,太生正致力于把历史上发生在长垣的人物、事件刻制成石碑,让人们更加了解长垣。

初夏的一天,我来到高太生家里。院子里摆放着几十通刻制好的石碑,有舜帝陵、匡地会盟、卫灵公墓、卫懿公好鹤处、孔子像、子路像等。

鸣条之战石碑呈卧式,有一米多长,50多厘米高,浅青灰色,右上角残掉,碑体腐蚀风化的非常厉害,阴刻的三行篆文很难识别,上下两行字较小,每字约9厘米见方,上面是“商汤夏桀”四字,下面是“旧址”二字,中间的“鸣条之战”几个字较大,每字约20厘米见方,似是一处建筑的标志物。石碑上没有年代,太生介绍,有懂行的人根据腐蚀风化的程度,推断大致为唐代遗物。我又请人鉴定,应该是明朝初年的遗物。

石碑是他在1980年10月去村子东南的地里拉沙土窖红薯的时候发现的,就拉回家里珍藏。

据太生转抄的明代长垣县志记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陈留郡治所在如今的开封县,历史上的平邱县管辖现在的长垣县西南部和封丘县东部。太生介绍,村子东面太行堤外有一块地,叫做两棵旗杆地,传说是商汤进行战前动员“商誓”的地方。村子南面的大车村据传有舜帝陵。《孟子.离娄篇》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集解》引郑玄注:“负夏,卫地”。《魏典》说:“负夏卫邑,一作瑕丘,在今河南濮阳县南”。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指出:“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开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中考证:“舜号有虞氏。《孟子·离娄篇》说‘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是舜居地在东方”。

极其简陋的工具、低下的生产力,限制了我们的先民适宜在近水、少山、无洪水肆虐,以平原为中心的地带生活,并且依靠暴力来争夺这些利于繁衍生息的域土。

商统一中原前,国土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一带,是夏的属国,都亳(今河南商丘)。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疆域以河南中西部为中心,包括河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的部分地区,以及众多的属国。现在考古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被初步断定是夏朝后期的国都。

鸣条决战之前,商汤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的方法,削弱夏朝实力。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北),继而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即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即鼓,今河南省范县东南),最后攻灭了实力较强的昆吾(今河南省许昌市)。

至此,平原沃土的封丘、长垣就处在夏、商必争之地的前沿。再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看,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当时的黄河出洛阳后北转,经浚县,入河北,再东北方向入海,不流经封丘、长垣,商从这里向西攻击夏无大河之阻。<

待夏桀暴政益甚,国民抱怨时,商汤大举攻夏,夏桀率军迎敌,双方在鸣条展开决战。商汤选良车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联合各方国部落军队,发起攻击,经过战前动员(汤誓)的商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省定陶县)。商汤乘胜攻灭了三朡,夏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位世袭的王朝就这样一战而亡了。

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新的强盛的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

夏商更迭期存世的资料极少,鸣条之战石碑的发现,无疑对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有所帮助。

标签: 鸣条之战

更多文章

  • 鸣条之战的结果如何?夏商鸣条之战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鸣条之战,夏朝

    鸣条之战的结果怎样?鸣条之战有什么影响《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

  • 鸣条之战的战争过程:夏商鸣条之战是哪年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鸣条之战,夏朝

    鸣条之战的战争过程简介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战争过程间谍活动在与夏朝决战之前,为了观察夏王朝的情况,伊尹向商汤出谋,由伊尹亲自去夏王都住一段时间,观夏的动静。商汤就准备了土特产

  • 鸣条之战的战争背景及起因:鸣条之战怎么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鸣条之战,夏朝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保障商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安全。又派重

  • 涿鹿之战的战斗经过:黄帝经过苦战最终战胜蚩尤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帝,蚩尤,涿鹿之战

    繁荣昌盛、有81个氏族的九黎诸部落在蚩尤率领下西向进入华夏集团分布地区,目标也可能是豫中,因为首当其冲的是居于豫东的炎帝,相传他都于陈(今河南淮阳)。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集团略高一筹,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无法抵挡、

  • 涿鹿之战简介: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大型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黄帝,蚩尤,涿鹿之战

    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的原始部落已十分兴盛。它们之间,或者因通婚而互相融合,或者因争夺生存地域而互相征战。慢慢地,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便吞并较弱的部落,一些大的部落集团就形成了。当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两个强大的部落。它们的首领一个就是神农氏炎帝,另一个就是轩辕氏黄帝。据说他们

  • 鄢陵之战的历史影响:晋楚争霸战争落下帷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鄢陵之战,晋国,楚国,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至此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的沙随重会诸侯,谋划讨伐郑国,随后晋国、齐国、宋国、鲁国、邾国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继而讨伐陈国、蔡国。郑国子罕出兵夜袭,宋国、齐

  • 鄢陵之战的经过:晋国军队是如何战胜楚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鄢陵之战,晋国,楚国,

    鄢陵相遇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五月,晋军渡过黄河,听说楚军将来到,中军佐范文子(士燮)想退回去,进行了反战陈述。中军将栾书没有同意范文子的请求。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县北)相遇。范文子不想同楚军交战。新军佐郤至说:“秦、晋韩原之战,惠

  • 鄢陵之战的背景:楚共公率军解救被围的郑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鄢陵之战,晋国,楚国,

    公元前579年(周简王七年),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安排下,晋国的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两国同意暂息兵戈,停止战争。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春,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上,中,下及新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

  • 鄢陵之战简介:晋国巩固了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鄢陵之战,晋国,楚国,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晋国经鞍之战而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之机,击败秦国于麻隧(今陕西泾阳北),暂时解除侧背威胁;又以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局:奥地利走向了衰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普鲁士,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至此已不再有原来的意义,不过战争仍未了结。法国为了统治法兰德斯和奥地利和英国开战;法国和西班牙为了意大利的统治权又和奥地利和撒丁尼亚作战;奥地利在意大利的进展正好和法国在尼德兰的战果相互抵消。1746年,法国由于知悉俄国援军即将抵达奥属荷兰,决定与英、奥议和,于是签订《亚琛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