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移宫案是什么?为什么说明朝的移宫案是疑案( 明末三大案)

移宫案是什么?为什么说明朝的移宫案是疑案( 明末三大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59 更新时间:2023/12/26 17:17:32

移宫案是什么光宗去世后,西李据守乾清宫,与心腹太监魏忠贤要挟皇太子。李氏还要求官员要先将奏章给她看,再给朱由校看,导致强烈反弹。群臣也因此联合要求西李移宫。在群臣催促下,西李不得不移出乾清宫。结果四年后,熹宗又封西李为康妃,次年更颁布《三朝要典》,颠倒三大案的黑白。

“移宫”,按照字面理解,就是从一个宫殿搬到另一个宫殿,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朝廷大事。“移宫案”,包括“避宫”、“移宫”两个阶段。

先说“避宫”。话还是得从朱常洛说起。朱常洛有“东李”、“西李”两位选侍。大家知道,后宫里头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嫔等等,选侍是比较低级的妃子。天皇帝朱由校的母亲生下他之后不久就死了,朱由校及其同父异母五弟朱由检,托付给西李选侍照管。西李为了控制朱由校,便要求他与自己同居一宫。后来天启帝说:“选侍凌殴圣母,因致崩逝”,后“选侍侮慢凌虐,朕昼夜涕泣”。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和西李随之移居乾清宫。西李得宠于泰昌帝,泰昌帝打算将她由选侍封为皇贵妃,但西李要求封为皇后。不久,泰昌帝驾崩,西李封后的梦想破灭了,便勾结心腹宦官魏忠贤,想利用朱由校年少,自己居乾清宫,觊觎垂帘,把持朝政。杨涟等到乾清宫哭祭,乾清宫门关着,大臣们排闼而进,阉宦挥梃乱打。诸臣强入,哭临之后,请见皇长子,皇长子被西李选侍阻于暖阁。大学士刘一燝(zhǔ)、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疏请西李选侍不能与太子朱由校同住一宫,但西李选侍不肯移宫,甚至把朱由校禁闭在乾清宫。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乘西李不备,将朱由校抢抱出,魏忠贤等太监追出来。朱由校的衣袍都被追赶的太监撕坏了。阁臣刘一燝掖左,勋臣张维贤掖右,共拥朱由校登舆,抬到文华殿。西李派人来请朱由校回乾清宫,大臣们又把朱由校安排到慈庆宫。朱由校就这样摆脱了西李等人的挟制,逃出乾清宫,住进慈庆宫。这件事情史称“避宫”。

再说“移宫”。朱由校避住在慈庆宫,西李却“居乾清宫自若”。而朱由校(天启)要登临大位,就必须回到乾清宫。为了让西李尽快“移宫”,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多次上奏,朱由校(天启)犹犹豫豫,反复无常,最后才于九月初五日下令:“先帝选侍李氏等,着于仁寿宫居住,即日搬移。”西李选侍还是赖在乾清宫不搬。据《明史·方从哲传》记载:“……于是,议移宫,争数日不决。……至登极前一日,(刘)一燝、(韩)爌邀从哲立宫门请,选侍移哕(huì)鸾宫(明代宫妃养老之地)。”而皇长子朱由校(天启)也从慈庆宫回到乾清宫。

这就是“移宫案”。

“明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牵涉到万历、泰昌、天启三代皇帝,但是以朱常洛为轴心人物。“梃击案”梃击的就是太子朱常洛,“红丸案”吃了红丸的也是朱常洛,“移宫案”则是朱常洛的宠妃西李选侍居占乾清宫。大家可能会说,这三个案子就是皇帝家里头的事啊?但是,皇宫无小事,这三桩案子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宫案”本身。

更多文章

  • 明朝红丸案始末: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 明末三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红丸案, 明末三大案

    明朝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红丸案,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红丸”,一种特殊的春药,以少女经血为药引,将皇帝朱常洛命归

  • 府兵们分布在什么地方?府兵有何行为准则?(府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一作六百三十四府)。军府遍布全国,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以上,依次为河东、河南、河北、陇右,其它诸道多不过十,少止二三府(江南、岭南)。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

  • 府兵制的结构特点:府兵的结构有着什么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番上宿卫的府兵“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间(573~574)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意思是侍卫皇帝,表明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属国。同时,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服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

  • 府兵制的演化过程:府兵是由哪些人所组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坊坊府并提,坊的制度怎样?“坊”“防”二字通用,《通典》卷一七一载,魏有孔城防,北周有通洛防。《元和郡县志》载北周有会宁防,《太平寰宇记》防作坊,魏时更有“六坊”的名目。《隋书·食货志》云:“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又云:“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

  • 解密:府兵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军事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府兵制度,北魏,军队,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而盛于唐。中经北周到隋代,因为时代更革,自然免不了发生许多变化,可惜府兵材料保存到今日的太少,差不多没法研究。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其实一个制度成立,其

  • 府兵制的起源:府兵制到底是有谁最先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起源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 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 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 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

  • 朱寘鐇叛乱的历史影响:权阉刘瑾因此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瑾,正德,朱寘鐇叛乱

    朱寘鐇的叛乱无论是从实力还是结果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叛乱仅仅坚持了18天就宣告失败,既反映了明代宗藩实力不断弱化的事实,也反映了宗藩叛乱不得民心的无奈。不过,安化王的叛乱促进了刘瑾的倒台。刘瑾是否真的想要暗杀正德皇帝仍不清楚。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所编纂的记载以确定的措词说,刘瑾计划篡夺皇位,但除了午门

  • 朱寘鐇叛乱的过程:安化王叛乱是如何被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发动叛乱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春,驻守宁夏的游击将军仇钺和副总兵杨英领兵出御蒙古,总兵官姜汉,选精兵六十人为牙兵,由指挥周昂带领。周昂与千户何锦为安化王划策,于四月五日设宴诱杀地方官员起事。总兵官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等,在宴席上被何锦、周昂杀死。巡抚安惟学、大理寺少卿周东辞未赴宴,千户丁广等袭杀

  • 朱寘鐇叛乱背景:刘瑾”新政“逼反了大批军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明孝宗时,商人应赴边地交纳的课银,统交户部,分送各边境地区,以助军需,称为年例银两。刘瑾认为,这是户部与边地官员“共盗国帑”,于正德三年(1508年)下令停止,留朝廷支用。边地储备因而空虚。正德四年(1509年)八月,刘瑾奏请派御史等到各处清理屯田。奉命的御史等官,多迎合虚报,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悉

  • 朱寘鐇叛乱:正德皇帝时期平定了安化王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安化王叛乱,又称朱寘鐇叛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帝派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其因谄媚刘瑾,敛财巨多,为戍边士兵所愤。当时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部队将领十分愤怒。后朱寘鐇知道众怒,命孙景文召开宴会,其间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