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红丸案始末: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 明末三大案)

明朝红丸案始末: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 明末三大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715 更新时间:2023/12/11 15:27:36

明朝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红丸案,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

“红丸”,一种特殊的春药,以少女经血为药引,将皇帝朱常洛命归西天。

“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宫廷中特制的一种春药。“红丸”制法很是特别,取童女首次月经盛在金或银的器皿内,还须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为浆。再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以火提炼,最后炼蜜为丸,药成。

嘉靖年间,为了配制“红丸”,前后往宫中共选少女1080人。嘉靖26年2月,从畿内挑选11至十14少女300人入宫,三十一年十二月又选300人,三十四年九月,选民间女子十岁以下者160人,同年十一月,又选湖广民间女子200人,四十三年正月选宫女300人。

万历末年,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已经确定。郑贵妃为了讨好朱常洛,投其所好,送了八个美女供他享用。朱常洛身体并不强健,与这些女人淫乐,渐渐体力不支。登基刚刚十几天,就因酒色过度,卧床不起了。可是,他并没有节制,一天夜里,为了再次寻求刺激,服了一粒“红丸”,结果,狂躁不已,狂激奋止,精神极度亢奋。

他终于病倒了。郑贵妃指使崔文升以掌管御药房太监的身分,向皇上进奉通利药,大黄——一种药性极为猛烈的泻药。朱常洛服了崔文升送来的药,一昼夜连泻三四十次,顿时趋于衰竭状态,根本无法起床,一连几夜无法入眠,一天吃不下一小碗粥,头眩目晕,身体疲软,不能行动。

皇上病情加剧的消息很快传出,外廷舆论汹涌,纷纷指责崔文升受郑贵妃指使,有加害皇上的异谋。

鸿胪寺官员李可灼来到内阁,说有仙丹要进献给皇上。内阁首辅方从哲对于向皇上进药十分谨慎,没有答应。

李可灼不肯就此罢休,他进宫向太监送药,太监不敢自作主张,便向内阁报告说:“皇上病情加剧,鸿胪寺官员李可灼来思善门进药。”

内阁官员断然阻止,告诉太监:“他自称仙丹,就更不能信他。”

这一天,朱常洛召见方从哲等十三名大臣,向大臣们说:“朕时间不多了,你们与朕辅助皇长子要紧。”显然,他已经在考虑自己的后事了。方从哲等人没有思想准备,大臣们听得伤心,纷纷哽咽起来。

沉寂了片刻以后,朱常洛突然问道:“有鸿胪寺官进药,此人何在?”

方从哲回答:“鸿胪寺丞李可灼自己说是仙丹,臣等不敢相信。”

可是,朱常洛哪里甘心等死,对“仙丹”抱有最后一线希望,命太监:“立即召见李可灼进宫诊视。”

李可灼奉召前来,为皇上诊视病情,说明了病源和治法。朱常洛很高兴,命他从速进药。

方从哲还是不放心,要李可灼与宫内医官商量后再定。一位大臣对在场的大臣们说:“我的家乡有两人服用过此药,一损一益,损益参半,此药并非万全之药。”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都不敢明说究竟该不该让皇上服用此药。中午,李可灼调制好了红色丸药,送到皇上的御榻前。朱常洛命群臣一起进来,看着他服用李可灼的红丸,高兴地对李可灼说:“忠臣,忠臣啊。”

他虽然已经托付了后事,还是希望能够出现奇迹,对李可灼的红丸寄予了厚望,丝毫没有怀疑会出什么意外。群臣退至便殿不久,内侍出来传话:“圣体用大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

大臣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傍晚,李可灼对方从哲说:“皇上恐怕药力衰竭,要求再服用一丸。”

大臣们关切地问:“服用后情形如何?”

李可灼说:“圣躬安适如前,平善如初。”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即九月初一日凌晨,形势急转直下。朱常洛服用了两粒红色丸药之后,五更时分病情突然恶化,突然气绝。朱常洛死了,他刚刚即位三十天,连年号还没来得及制定。

郑贵妃进奉美女,又指使崔文升进药,蛛丝马迹暴露无遗,但李可灼是否受她指使,人们只是猜疑而已。

重臣杨涟指责御医崔文升误用泻药,而崔文升却反驳说并非自己误用药,而是皇帝用了“红丸”,才造成病重。

明末宫廷内党派斗争激烈,“红丸”一案,引起了党派更加尖锐的矛盾。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就是“红丸”。春药属于热药,皇帝阴寒大泄,以火制水,是对症下药。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只是想步陶仲文后尘而已,只不过他时运不佳……又有人认为,红色丸药是道家所炼金丹,用救命金丹来对付垂危病人,治活了则名利双收,死了算是病重难救。还有人认为,拿春药给危重病人吃,有悖常理。李可灼明知自己不是御医,病人又是皇帝,治出了问题,脑袋都保不住,为什么还这样大胆进药?况且,朱常洛纵欲伤身,急需静养,怎么还用这虎狼之药?由此推断,李可灼必是受人指使,有意谋杀皇上。再一追查,崔文升曾是郑贵妃属下之人!

李可灼是首辅方从哲带进宫来的,也要追查方从哲。方从哲想逃脱罪责,慌忙上书请求退休。可是退休之后,声讨他、要求严办他的书文接连不断。方从哲一面竭力为自己辩护,一面自请削职为民,远离中原。许多大臣为他开脱,也难了断。

最后,一位刚入阁的,与崔李双方都无牵连的大臣韩爌上书才平复了众议。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贬放南京。

一系列离奇蹊跷之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在明神宗死后一个月之中,郑贵妃利用明神宗生前对她宠幸的特殊地位,摆弄着即位仅仅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的命运。朱常洛虽然登极当了皇帝,仍然未能摆脱笼罩了他几十年的厄运。

标签: 明朝红丸案 明末三大案

更多文章

  • 府兵们分布在什么地方?府兵有何行为准则?(府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一作六百三十四府)。军府遍布全国,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以上,依次为河东、河南、河北、陇右,其它诸道多不过十,少止二三府(江南、岭南)。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

  • 府兵制的结构特点:府兵的结构有着什么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番上宿卫的府兵“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间(573~574)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意思是侍卫皇帝,表明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属国。同时,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服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

  • 府兵制的演化过程:府兵是由哪些人所组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坊坊府并提,坊的制度怎样?“坊”“防”二字通用,《通典》卷一七一载,魏有孔城防,北周有通洛防。《元和郡县志》载北周有会宁防,《太平寰宇记》防作坊,魏时更有“六坊”的名目。《隋书·食货志》云:“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又云:“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

  • 解密:府兵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军事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府兵制度,北魏,军队,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而盛于唐。中经北周到隋代,因为时代更革,自然免不了发生许多变化,可惜府兵材料保存到今日的太少,差不多没法研究。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其实一个制度成立,其

  • 府兵制的起源:府兵制到底是有谁最先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起源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 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 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 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

  • 朱寘鐇叛乱的历史影响:权阉刘瑾因此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瑾,正德,朱寘鐇叛乱

    朱寘鐇的叛乱无论是从实力还是结果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叛乱仅仅坚持了18天就宣告失败,既反映了明代宗藩实力不断弱化的事实,也反映了宗藩叛乱不得民心的无奈。不过,安化王的叛乱促进了刘瑾的倒台。刘瑾是否真的想要暗杀正德皇帝仍不清楚。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所编纂的记载以确定的措词说,刘瑾计划篡夺皇位,但除了午门

  • 朱寘鐇叛乱的过程:安化王叛乱是如何被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发动叛乱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春,驻守宁夏的游击将军仇钺和副总兵杨英领兵出御蒙古,总兵官姜汉,选精兵六十人为牙兵,由指挥周昂带领。周昂与千户何锦为安化王划策,于四月五日设宴诱杀地方官员起事。总兵官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等,在宴席上被何锦、周昂杀死。巡抚安惟学、大理寺少卿周东辞未赴宴,千户丁广等袭杀

  • 朱寘鐇叛乱背景:刘瑾”新政“逼反了大批军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明孝宗时,商人应赴边地交纳的课银,统交户部,分送各边境地区,以助军需,称为年例银两。刘瑾认为,这是户部与边地官员“共盗国帑”,于正德三年(1508年)下令停止,留朝廷支用。边地储备因而空虚。正德四年(1509年)八月,刘瑾奏请派御史等到各处清理屯田。奉命的御史等官,多迎合虚报,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悉

  • 朱寘鐇叛乱:正德皇帝时期平定了安化王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安化王叛乱,又称朱寘鐇叛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帝派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其因谄媚刘瑾,敛财巨多,为戍边士兵所愤。当时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部队将领十分愤怒。后朱寘鐇知道众怒,命孙景文召开宴会,其间用语

  • 海运严禁的经过:为什么明朝会严禁海运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海运,明朝,明太祖,,海运严禁

    为了防止沿海奸民私通倭寇,明朝政府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颁布“海禁令”,官民严禁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主要为了压制元末明初倭寇的猖獗情况,并非抱着取缔走私而设立,不过海禁令的内容本身具备了防止海盗与走私两种功能。在当时,明政府在市舶司制度与违禁下海律的管辖范围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