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 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提比略简介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 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提比略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651 更新时间:2024/1/20 8:06:23

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神君奥古斯都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42年11月16日—公元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或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Tiberius Claudius

Nero或Tiberius Julius

Caesar),中又译作提庇留或提贝里乌斯。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朝第二位皇帝,公元14年9月18日-公元37年3月16日在位。

公元14年,奥古斯都驾崩,提比略继承由奥古斯都缔造的帝国,借由联姻关系,成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之继承人。提比略个性深沉严苛,执政时期并不受到臣民的普遍爱。执政后期,由于党派与家族之间的斗争、阴谋,使得他采用残暴的手段对付政敌与亲族。在罗马古典作家的笔下,他的形象被定位为暴虐、好色。但近代学者根据帝国当年的安定景象与文献铭刻等史料,重新为提比略翻案,认为提比略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由于与元老院与家族的关系紧张,公元26年,提比略退隐卡普里岛,自此再未返回罗马,但他从未放松对政局的控制。公元37年3月16日,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

人物经历

早年生涯

提比略出身于共和时期流传下来的名门“克劳狄乌斯”家族。提比略的父亲“克劳狄乌斯·尼禄”在共和末年,曾经担任过恺撒的财务官。到了前44年恺撒遇刺之后,他在混乱中四处奔波,直到后三头同盟成立后,他加入了马克·安东尼的阵营,国内局势才稍微稳定。后来,由于屋大维(即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下以其帝号,称奥古斯都)的要求,莉薇娅改嫁给屋大维。提比略的生父克劳狄乌斯·尼禄在与莉薇娅离婚后不久即病故身亡。

提比略从小就在困苦与忧患中度过幼年。他在后三头同盟建立之前,跟着父母在西西里、亚该亚等地逃离敌人的追捕。提比略曾经被一位元老马库斯·加利阿斯在遗嘱中收为养子,并且继承了他的财产。但是不久之后就放弃了加利阿斯这个名字,因为此人是奥古斯都的政敌(Sue3.15)。

军事政绩

提比略成年之后,在奥古斯都的看护下开始了他的公共生活。他担任军团长官,在东方解决了罗马帝国的属国亚美尼亚的王位问题,并帕提亚索回过去克拉苏兵败之后被夺去的军旗。他还在山外高卢、诺尼亚等地,与高卢、日耳曼部族进行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他在前9年与前7年,获得了在罗马举行了小凯旋式的殊荣。

此外,他还担任过财务官、大法官和执政官,并且在前6年还获得了5年保民官的特权。

自我放逐与返回罗马

提比略原先与维丝帕妮娅(阿格里帕与前妻的女儿)结婚,夫妻感情深厚,并生有一子(小德鲁苏斯)。前12年,奥古斯都的好友兼女婿阿格里帕去世。为了保证稳定政局,提比略被迫与维丝帕妮娅离婚,同时娶了阿格里帕的遗孀,奥古斯都的女儿老尤利娅为妻。

提比略的这次婚姻生活并不愉快。此外,虽然提比略是在奥古斯都继承人中最为年长、并且已经建立功迹的首选之人,但奥古斯都的三个外孙波斯图姆斯、路奇乌斯、盖乌斯(他们是奥古斯都之女尤利娅与阿格里帕的儿子)逐渐长大。他一方面考虑到奥古斯都更愿意选择自己的血亲继承皇位,不愿意成为奥古斯都继承人选上的难题,一方面不愿意再与妻子生活。于是在前6年,他以个人健康不佳作为借口,拒绝母亲莉薇娅的恳求,毅然要求退隐,并坚决地航向罗得岛,在那里过着一个普通公民的生活。

后来,尤利娅被控通奸,奥古斯都行使“家父权利”流放尤利娅。长孙波斯图姆斯行为荒唐放荡,也被奥古斯都放逐。在此之前,前9年,提比略的另一位同胞兄弟德鲁苏斯也逝世了。由于皇室空虚,2年,提比略终于回到罗马,但他依旧不涉足政治。

登上帝位

返回罗马的提比略没有担任任职务,在将自己的儿子小德鲁苏斯推荐给公众之后就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几年之后,奥古斯都仅存的亲生外孙路奇乌斯和盖乌斯也相继亡故,于是提比略便成为最合适的成年皇位继承人选了。经过反复考量,奥古斯都最终收养了提比略为养子,作为交换他则收养具有奥古斯都血统的侄子日耳曼尼库斯(提比略胞弟德鲁苏斯与奥古斯都侄女小安东尼娅之子)为养子(即奥古斯都要求提比略立日耳曼尼库斯为皇位继承人),重新开始执掌国家的政治事业。

提比略重新进行日耳曼战役。他以严格的纪律重整部队,一洗先前瓦鲁斯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惨败的气氛。提比略率军渡过莱茵河,击败了布鲁克特利人。12年,他返回罗马,并举办了凯旋式。

14年8月19日,奥古斯都病逝。提比略经过元老院一致同意,在法律上继承奥古斯都所有的权力——提比略由此成为继奥古斯都以后的第二位罗马皇帝。

军队哗变与反击日耳曼

14年,提比略在罗马继位为皇帝。但此时帝国边境两个军区:日耳曼军区(莱茵河流域)与伊里利库姆军区(多瑙河流域),都发生了部队的哗变。军团士兵借着奥古斯都去世的局面,趁机提出争取福利的要求;他们要求退役、提高待遇、减轻劳动负担,并指控长官的欺凌,当地军官与军团统帅无法制止。提比略分别派遣两位特使赶赴处理。

提比略的儿子小德鲁苏斯到达伊里利库姆,险些遭到群情激奋的士兵杀害。后来,他借由一次月蚀所引发的恐慌,联合各营区的百夫长,纠出活跃与鼓噪的士兵诛杀,迅速地平息这场骚动。

另一方面,日耳曼尼亚地区驻有8个军团,数量为帝国西部之最。在即位之初,提比略就在元老院要求授予日耳曼尼库斯以同执政官(Proconsul)之权统治高卢地区,以便控制日耳曼军区的军团。在得到部队哗变的消息之后,在高卢行省收税的日耳曼尼库斯迅速赶到日耳曼军区处理事变。为了安抚士兵,他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决定服役满20年的士兵可以立刻退役,满16年的可以免除日常服役。钱按照士兵的要求加倍支付,但是要等到士兵们回到冬营。

日耳曼尼库斯较为轻松的说服了上日耳曼尼亚地区的驻军,但是下日耳曼的部分军团(第五和第二十一军团)不愿意接受。于是日耳曼尼库斯写信给下日耳曼驻军的负责人奥鲁斯·凯奇那,要求他解决这一问题,否则将无差别消灭所有拒绝服从的军队。凯奇那在与部下商议后,率领忠诚于自己的军队偷袭攻击下日耳曼的营区,镇压日耳曼军团中的不服从分子。

在此之后,日耳曼尼库斯为了稳定军心、打击由于骚动而蠢蠢欲动的日耳曼人,于14年至16年三年连续进军日耳曼,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并被授予凯旋仪式之殊荣。但是这并不符合提比略对日耳曼人实施的以挑动内乱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罗马居中调停的既定政策。于是,16年,提比略否决了日耳曼尼库斯的要求,将他调回罗马,并与其共同担任18年的执政官。

执政初期

执政初期,提比略力求宽和。他的态度谦和,拒绝“国父”、“统帅”等称号;他尊崇元老院,仿效共和时期的习惯,事无大小均亲自向元老院报告国政;他时常到法庭聆听判决,藉以防止法官收贿与贪污;他提倡言论自由,除非言谈涉及对奥古斯都的污辱,此外对于冒犯他本人或家庭者完全不予追究。他曾对元老院说过自己的立场:“元老们,一个经由你们的支持,才拥有如此广泛权力的国家元首,是全体公民的仆人。”

提比略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采取保守的方针。在经过前朝政府的扩大开销之后,他限制了各项国家的支出。他削减娱乐与演出事业的开支,限制奢侈品的消费,并以身作则鼓励节约。

提比略注意社会治安,剿灭各地流窜的土匪和镇压非法暴动。影响后世最大的,是他建立了一支六千人编制的“近卫军步兵大队”,并让他们驻扎在罗马城内,成为皇权巩固的另一基础。

提比略的对外政策,则是以守势为主。他遵行奥古斯都不再扩张的原则,将日耳曼军团撤回莱茵河左岸。除了镇压里塔尼亚地区的叛变之外,提比略未再进行各项战事。

虽然提比略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健全了财政与国防,但对一般的罗马百姓而言,没有了公共娱乐、皇帝赠金以及军事凯旋式的统治是乏味的,因此相较于先帝明显吝啬得多的提比略在百姓中并不受欢迎。

日耳曼尼库斯之死

日耳曼尼库斯是提比略的亲侄,他与奥古斯都的孙女大阿格里皮娜结婚,生有九名子女。日耳曼尼库斯在平定日耳曼军区的哗变之后,在该年冬天率领部队渡过莱茵河,进攻毫无准备的日耳曼部族,获取丰厚的胜利品,之后提比略以不扩大战争的方针,召日耳曼尼库斯回国。然而,罗马军团在取海道回国的过程中,遭遇暴风雨而折损相当多的部队。

提比略在日耳曼尼库斯归国后,为他举办了凯旋式。18年,日耳曼尼库斯被派任到东方,处理帕提亚方面的外交事务。但叙利亚行省总督皮索,对日耳曼尼库斯多方掣肘,使双方的关系十分紧张。19年,日耳曼尼库斯病死,他临死之前认定受到皮索的毒害,要求家人为他报仇。后来,皮索被召回,于涉嫌谋杀日耳曼尼库斯的审判过程中自杀。

在古典作家、历史学家塔西佗的作品中,时人怀疑皮索是受到提比略的指使,为的是除去日耳曼尼库斯与其子嗣的皇位继承权,好让他的亲生儿子小德鲁苏斯能顺利接位。

处置大阿格里皮娜派系

日耳曼尼库斯的遗孀大阿格里皮娜,自恃流有纯正的奥古斯都血统,瞧不起过继而来的提比略,并怀疑其夫之死与提比略有关。大阿格里皮娜曾经在家族的餐宴上,拒绝提比略递给他的苹果,明显表示出她对提比略的厌恶与担心被他毒害的恐惧;提比略也不满地对这位儿媳说:“亲爱的孩子,你因为没当上女皇而感到委曲吗?”提比略之母莉薇娅过世之后,双方缺少了调和的中间人,逐渐变得水火不容。阿格里皮娜成了反提比略一派的重要人物。

在近卫军长官谢雅努斯的运作下,30年,提比略以阴谋发动叛乱为由,对阿格里皮娜一派发动攻击。阿格里皮娜与其女小阿格里皮娜遭到流放,大阿格里皮娜于33年在流放地绝食而死,其长子尼禄·恺撒也受到流放身亡,次子德鲁苏斯·恺撒被监禁在皇宫中受饥饿而死,三子卡利古拉被召到卡普里岛就近监视。支持与同情阿格里皮娜一派的人士都受到扩大株连。

退隐卡普里

由于提比略亲子小德鲁苏斯在23年突然去世,并且与亲族之间的关系恶劣,使他萌生离开罗马的念头。到了26年,提比略终于决定离开,到了坎帕尼亚的外岛“卡普里岛”去。他凭借与元老院的书信往返,以及指定近卫军长官路奇乌斯·埃利乌斯·谢雅努斯(Lucius

Aelius Sejanus)为他在罗马的代理人,以这种十分奇特的方式维持国家大政的运作。从此时开始一直到过世,提比略未曾再回到首都。

罗马人相信他在卡普里过上幽居生活后,开始经营起猥亵的特别密室,一度保密的淫窟。从各地成群搜集来的少女少男——其中包括那些被称作“斯姘特里”的骇人听闻的性行为发明者,当着他的面三人一组争先恐后地交媾,用这种情景唤起他自己已渐熄灭的性欲。他养育很年幼的男童,称他们为自己的“小鱼”。他在床上玩他们,既因天性也因年老,他喜爱这种性生活。甚至有一次他在献祭时看到一个捧香炉的貌美男孩而激动不已,以致站立不住了。仪式完毕,提比略几乎立即把他带到一边去强奸,顺便还强奸了这孩子的兄弟,一个吹长笛的男孩;但是,当这两个男孩事后开始相互责骂对方可耻时,他命令打断了他们的小腿。

但是这种传闻都缺少直接的证据。记载这些行为的古代作者诸如塔西陀或者苏维托尼乌斯要么是对帝制怀有敌意,要么就是在著作中着意搜集各种罗马上流社会的传闻;他们二人也均未经历提比略本人的统治时期,并非历史的亲历者。关于提比略隐居之后的生活,除了极少数人以外,罗马一般显贵均无从知晓,因此这些流言蜚语很有可能是来自于提比略减少福利开支、取消外来宗教仪式、强化统治、实行大逆法所带来的负面评价的影响。

与基督教的关系

在塔西佗的《历史》一书中提到,耶稣基督是在提比略任内,被犹太行省总督本丢彼拉多判处钉十字架之刑。

谢雅努斯的垮台

近卫军长官谢雅努斯主导了对大阿格里皮娜派系的斗争。由于皇帝的授权,他在31年达到权力的最顶点。

据塔西佗、苏维托尼乌斯与卡西乌斯·狄奥称,谢雅努斯很早便与提比略子小德鲁苏斯之妻莉维拉(提比略胞弟德鲁苏斯与奥古斯都侄女小安东尼娅之女,提比略的侄女兼儿媳)有私情。一方面谢雅努斯恐惧小德鲁苏斯成为未来的皇帝后处置自己,一方面心怀野心觊觎皇位,因此,据传谢雅努斯与莉维拉合谋毒死小德鲁苏斯,然而此事在当时并未受到任何人的怀疑。可以确定的是,小德鲁苏斯于23年死后,谢雅努斯请求提比略准许其与莉维拉(此时为小德鲁苏斯的遗孀)结婚,以获取皇位继承人的资格,被提比略拒绝。然而谢雅努斯作为皇帝的亲信与其在罗马的代理人,仍大权在握。

31年,提比略获悉谢雅努斯密谋颠覆自己,提前准备处置谢雅努斯。32年,提比略撤换谢雅努斯的近卫军长官一职,改派纳维乌斯·苏托里乌斯·马克罗(Naevius

Sutorius

Macro)为新长官。在一场元老院的会议中,提比略以一封信的公开宣读,指控谢雅努斯的阴谋夺权计划。马克罗当场逮捕谢雅努斯,谢雅努斯与其三个孩子被杀。在谢雅努斯的长子被处死后不久,提比略收到一封来自谢雅努斯妻子的信,信中控告揭露八年前谢雅努斯与莉维拉合谋毒死小德鲁苏斯。谢雅努斯的妻子在发出信件后随即自尽身亡,此后谢雅努斯两个年幼的孩子也被处死。信中所称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但是提比略下令严刑折磨拷打莉维拉的奴隶以求证该控告的真实性。就在此时,莉维拉被处死或自尽而亡,据卡西乌斯·狄奥称,莉维拉被提比略交付至其母小安东尼娅处,小安东尼娅将其关在房内饿死。

晚年与去世

谢雅努斯倒台后,提比略几乎彻底淡出罗马政治,帝国在奥古斯都建立的官僚机构的惯性下运行,而不是通过皇帝的领导。苏维托尼乌斯写到此时的提比略变得偏执,并且花了大量的时间沉思儿子的死。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边境受到来自帕提亚、达契亚部落以及几个日耳曼部落的短暂入侵,但都为罗马军团成功回击。

37年,提比略以79岁的高龄,病死在卡普里岛。他的遗嘱中声明,让卡利古拉与他未成年的孙子小提比略共同继承他的遗产。

人物评价

提比略个性严苛、不易亲近,再加上他执政后期抛弃首都隐居外岛,并选择了残暴的近卫军长官谢雅努斯作为他的代理人。因此,罗马高层人士对提比略的评价十分差劲。塔西佗在书中以各式恶劣的动机解释提比略的一切政策,无论是善政或恶政;而苏维托尼乌斯更是搜罗了各式未经证实的闲聊,将他在卡普里岛的生活描绘得淫秽不堪。影响所及,使得提比略在一千多年之间受到后人的批评。

十九世纪的学者特奥多尔·蒙森在其著作《罗马史》一书中,公开为提比略翻案。他考证当时的铭刻、法律,重新塑造其“治国有方”的形象;而后来在克劳狄乌斯皇帝统治后期到尼禄皇帝当政时期的帝国才干之士,也大多都是由提比略所提拔出来的。当代的罗马史研究证明,与其说提比略的恶名源自于他的恶政,更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历史学家塔西佗的偏见。

更多文章

  • 晚清时期淮军十大名将都有谁?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淮军,清朝

    上次达摩君给大家盘点了湘军十大名将,那今天咱就来说说淮军。作为晚清历史上另外一支重要的军事集团,淮军实际上脱胎于湘军,并在李鸿章的苦心经营下,逐渐超越了湘军,成为晚清政府最信赖的主要国防力量。那么,除了统帅李鸿章,淮军中又有哪些名将呢?今天,达摩君就给大家盘点晚清时期淮军的十大名将。张树声(1824

  •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淮军,清朝

    清末的淮军和湘军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歼灭了北方的捻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清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国内战场堪称“劲旅”。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清末对外作战中,清朝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左宗棠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

  • 失败的罗马军制改革——阿德里安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马帝国,阿德里安堡之战

    改革,一直都是帝国遭遇重大危机后的求生方式。强如罗马帝国,也不能例外。然而改革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崩溃。公元3-4世纪的罗马军制改革,无疑就是越改越差的典型案例。改革的成果如何,在著名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暴露无遗。颠覆性大改君士坦丁一世上位前 罗马出现了四帝相争的局面公元

  • 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罗马,哥特人,阿德里安堡之战

    衰退的军团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可观的实力。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美索不达米亚。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 阿德里安堡之战简介 多瑙河难民危机和背景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阿德里安堡之战,罗马

    哥特人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的允许,从北方达西亚(今罗马尼亚)越过多瑙河,移居米西亚省和色雷斯一带。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

  • 库尔德人和土耳其有什么深仇大恨 为什么会被下狠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库尔德人,土耳其

    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之间的利益纠葛其实可以看做是美国同盟之间的“内部冲突”,当然,土耳其在任何方面都比库尔德人的实力更强硬,但库尔德人在中东也有长期的斗争历史,各个地方的聚集部落人口超过3000万人,这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却推翻了萨达姆统治。库尔德YPG武装近来在叙利亚的活动十分频繁,势头和美国和俄罗斯一

  • 库尔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他们又在中东乱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东,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这个之前我们常有耳闻却又模糊的群体不时登上新闻的显要位置,不是“库尔德人全家上阵抵抗敌人”就是“库尔德人女战士人弹保卫家园”,亦或是“库尔德人游行示威”云云,一时间库尔德人俨然成了中东乱局的关键角色之一。那么他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又有着怎样的诉求?他们又在中东乱局中扮演

  • 库尔德人建立过两个国家,其中一个曾击败十字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是生活在中东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有三千万,是中东的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米底亚人,他们在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交界处的山区游牧了上千年,却始终没有在此地建立过以库尔德人为主体的国家。虽然库尔德人没有在库尔德山区建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但是库尔德人在历史上人才辈出,

  • 君士坦丁堡第二次会战与圣像破坏运动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君士坦丁,圣像破坏运动

    685年,查士丁尼二世继承君士坦丁四世的帝位,他在七一一年逝世时,拜占庭帝国已经衰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领土被分割,人口逐渐减少,在欧洲方面受到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劫掠,在小亚细亚方面受到撒拉逊人蹂躏。帝国的陆军和舰队经常发生哗变,似乎末日已经来临。可是突然之间,从二十年来的无政府状态废墟中,又产生了

  • 罗马基督教分裂与圣像破坏运动有关吗 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罗马,基督教,圣像破坏运动

    今日小编要和大家说的这两个教会,因为相互产生了一些矛盾,最后弄到水火不容的局面,一起来看一看吧!罗马帝国后期,帝国一分为二: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为东罗马帝国;西部以罗马为中心,称为西罗马帝国由于帝国一分为二,东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之间也出现了裂痕。名义上,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教廷是整个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