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三太子是谁?朱三太子案怎么回事?

朱三太子是谁?朱三太子案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867 更新时间:2023/12/27 3:32:37

朱三太子是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清朝预斩草除根明朝后裔。他们认为朱三太子是清朝后患。

朱慈,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封为定,别名朱三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流寇攻入京师,自成封朱慈炯为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定哀王。

身为一个失踪的明朝皇室嫡系,他的绰号朱三太子更为有名,有关他起兵反清复明的谣言一直困扰著清初政府。不过明亡后,民间所谓的朱三太子,更常是指朱由检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

朱三太子案是发生在中国清代康熙时的反清事件。

清初,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 , 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 举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称朱三太子案 。

康熙十二年冬( 1674年1月),北京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因事机漏泄,为清廷镇压,起隆逃走。

十九年,在陕西汉中捕获自称朱三太子慈璊的反清者,迅即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乱时,福建蔡寅亦诈称朱三太子,拥众数万,与台湾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军击败于天宝山。康熙四十年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四十七年正月,捕获在浙江大岚山起兵抗清的张念一(念一和尚),四月,清廷根据他的口供在山东汶上县捉获张姓父子,指为起义军所拥立之朱三,押解至浙审问。张供认本名朱慈焕,系崇祯帝四子,长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后改姓王、张,以课读糊口,时年已75岁,与江南 、 浙江等处反清力量并无关系 。 但清廷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罪仍将朱氏父子解京处死。朱三太子一案从此遂寝。

标签: 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案

更多文章

  • 究竟是谁杀死了崇祯皇帝的遗孤? 清朝朱三太子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崇祯,崇祯皇帝,朱三太子案

    崇祯皇帝几个儿子的悲惨结局: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崇祯帝的一生共生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了三个,即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火亘)(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悼怀王无名(皇六子)、皇七子。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时,皇太子

  • 明朝虽没有外戚专权 但宦官乱政治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朱元璋,宦官弄权

    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所有国家事情不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想管都能管,所以也有无数人为了皇位争的头破血流、骨肉相残。但皇帝也是一个人,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时时刻刻把权力握在手上,所以这也造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两大劣疾,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很多王朝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灭亡,比如西汉就是亡于外戚专权,而之后

  • 为什么古代宦官总是会专政?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宦官,专权,专政,古代,宦官弄权

    熟读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封建朝代宦官乱政很严重,秦朝有嫪毐,明朝有魏千岁,这些宦官或者太监的名字被记载在史书中,甚至比很多正统人物都出名。他们中不乏好人,但是留下名字更多的都是臭名昭著,遗臭万年,让每一个听到名字的人都恨得咬牙切齿。很多人都会骂太监,骂他们专政乱权,但是很少有人会思考为什么在古代宦官

  • 中国历史上,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宦官弄权

    中国历史上,宦官一直是政治发展的伴生品,宦官掌权、后宫干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宦官掌握朝政大权的现象在明代尤为突出,特别有趣的是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居然借助宦官掌握权力,推进改革,可见,明代的宦官的权力至大。那么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呢?一是皇帝的猜忌和多疑,使得采取不正当手段监视大臣,这

  • 婆罗门的职责是什么?为什么婆罗门是地位最高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婆罗门,种姓制度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可以免交各种捐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保证,将在今生和来世获得一定的报答。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

  •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谁更尊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印度,古埃及,刹帝利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

  • 子之之乱:燕国局势混乱,赵国想吞并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子之之乱,春秋战国

    自苏秦离开燕国就任齐国客卿,燕国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燕易王哙(公元前333-前314年在位)感到内忧不存外患已解,便只顾荒于酒色,贪图安逸,待到年事已高,就更不肯临朝听政。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如何?”苏代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苏代回答说:“因为不信任他

  • 子之之乱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子之之乱,春秋战国

    子之之乱是发生在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4年)燕国的一次动乱。燕国在当时列国中比较弱小。燕王哙死,子之被杀,国土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几乎亡国。赵国想吞并中山国,不愿燕国就此破灭,赵武灵王见燕国无王,于是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这就是燕昭王 。动乱始末

  •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谁更尊贵(吠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印度,古埃及,吠舍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

  • 晋国六卿渊源是什么?两个是功臣,两个是公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国六卿,春秋

    在晋献公当政末期,晋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华夏的事件,史称”骊姬之乱“。也就是晋献公的宠妻骊姬借助晋献公的力量,逼迫晋献公的儿子们外逃,之后当时晋国大夫荀息以计谋消除了这次晋国之乱,迎立晋国公子重耳回国,一代霸主晋文公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也正是因为”骊姬之乱“的影响,晋国后世的公子们均不得留在晋国,成为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