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婆罗门的职责是什么?为什么婆罗门是地位最高的

婆罗门的职责是什么?为什么婆罗门是地位最高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97 更新时间:2024/1/4 8:50:11

婆罗门由于职责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可以免交各种捐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保证,将在今生和来世获得一定的报答。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包括整座的村庄。

婆罗门教对缅甸化影响较大。首先婆罗门教是缅甸人最早信奉的宗教,婆罗门教神被作为佛教的保护神而引入佛教的范畴,帝释天作为缅甸至今仍然信仰的37位传统神的第一位大神而备受崇拜;其次,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被广泛吸收和应用在缅甸封建朝的各种仪式中,缅甸历代封建王朝宫廷中都聘用婆罗门祭司,用婆罗门教礼仪主持宫廷大典和国家大典;再其次,婆罗门教的花纹图案普遍被应用在缅甸的佛教和民用建筑艺术上;第四,婆罗门教的占星术传入缅甸,至今流行于缅甸社会;第五,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传入缅甸,形成了传统节日;最后,婆罗门教的故事对缅甸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罗摩衍那戏剧至今长盛不衰。

佛教本来就是由婆罗门教(印度教)衍生出来的分支,两者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印度在孔雀王朝时期曾极力推行过支持种族制度的佛教,并将其广泛传播至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另外,种姓制度不是用来区分社会阶层的,而是用来区分入侵南亚、西亚的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的种族隔离制度。种姓制度起源于雅利安人,不是印度教的产物,在唐代以前,波斯的种姓制度要比印度的来得出名,比如著名的“波斯不净人出身婆罗门的更多。释迦牟尼禁止奴隶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说:“从今已往,汝等苾刍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

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碉,盛行祭祀祈祷以招福禳灾,而以梵(Brahma)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姓的贵贱,这就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据。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因此应当信奉《吠陀经》,奉事婆罗门,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后来婆罗门教义有所发展,它把‘梵’抽象起来做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认为‘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人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论出‘我’与‘梵’本来不二,人所应当努力的就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标签: 婆罗门种姓制度

更多文章

  •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谁更尊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印度,古埃及,刹帝利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

  • 子之之乱:燕国局势混乱,赵国想吞并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子之之乱,春秋战国

    自苏秦离开燕国就任齐国客卿,燕国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燕易王哙(公元前333-前314年在位)感到内忧不存外患已解,便只顾荒于酒色,贪图安逸,待到年事已高,就更不肯临朝听政。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如何?”苏代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苏代回答说:“因为不信任他

  • 子之之乱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子之之乱,春秋战国

    子之之乱是发生在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4年)燕国的一次动乱。燕国在当时列国中比较弱小。燕王哙死,子之被杀,国土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几乎亡国。赵国想吞并中山国,不愿燕国就此破灭,赵武灵王见燕国无王,于是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这就是燕昭王 。动乱始末

  •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谁更尊贵(吠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印度,古埃及,吠舍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

  • 晋国六卿渊源是什么?两个是功臣,两个是公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国六卿,春秋

    在晋献公当政末期,晋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华夏的事件,史称”骊姬之乱“。也就是晋献公的宠妻骊姬借助晋献公的力量,逼迫晋献公的儿子们外逃,之后当时晋国大夫荀息以计谋消除了这次晋国之乱,迎立晋国公子重耳回国,一代霸主晋文公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也正是因为”骊姬之乱“的影响,晋国后世的公子们均不得留在晋国,成为了晋

  • 什么是清朝统一战争?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统一战争,清朝

    清朝统一战争指的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数十年间统一中国的战争,主要包括清军攻灭大顺和大西农民军和南明军,还有平定三藩势力和西北叛乱等。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

  • 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竟能坚持近二十年 原因何在?(清朝统一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清朝统一战争

    明末清初地图里,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军八面包围之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有一小块地方,近二十年间,一直写着个大大的明字。这就是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将郝永忠(又称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人一改消灭明朝的既定策略,转而联明抗清。在夔州、远安、竹溪、施州广大区域的崇山峻岭之

  • 解密:轰轰烈烈的太平军北伐最后为何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北伐军及其援军的全军覆没,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冀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第二,援军派出过迟。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

  • 太平军北伐的经过:北伐军因救援不利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后,才着手组织援军。四年正月初七,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领援军由安庆出发,经河南永城、夏邑渡黄河,由江苏丰县入山东北上,于三月十五攻克临清,北距阜城仅200余里。但临清城内粮械被敌军焚毁殆尽,城外又有胜保部清军赶到围困,曾立昌等遂迁就部分新成员的畏敌惧战情绪,竟置

  • 太平军北伐的背景:试图直击清王朝统治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中国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三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于派兵西征的同时,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军2万余人,挺进华北。北伐军由浦口出发,经安徽蒙城、亳州(今亳县)入河南,克归德(今河南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