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六卿渊源是什么?两个是功臣,两个是公族

晋国六卿渊源是什么?两个是功臣,两个是公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005 更新时间:2024/1/14 2:48:28

晋献公当政末期,晋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华夏的事件,史称”骊姬之乱“。也就是晋献公的宠妻骊姬借助晋献公的力量,逼迫晋献公的儿子们外逃,之后当时晋国大夫荀息以计谋消除了这次晋国之乱,迎立晋国公子重耳回国,一代霸主晋文公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也正是因为”骊姬之乱“的影响,晋国后世的公子们均不得留在晋国,成为了晋国的现状。晋文公雄才大略,先后任命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文臣武将为心腹,成为影响当时晋国朝政军事的主力军。从此之后,这些卿大夫的后代们,渐渐的架空了晋国公室,俨然成为了晋国的主人。

晋文公、晋襄公两朝霸主,尚且能控制这些卿大夫,而自晋灵公之后,六卿氏族不断壮大,再加上晋灵公宠信奸佞,晋国公室慢慢被架空,成为同周天子一样的”空壳“国君。

不过我们称之为的晋国六卿大夫,最早的时候是十一个家族。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范氏和赵氏。而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分歧,狐氏、先氏、郤氏、胥氏均没有挺过5代人,便匆匆在春秋历史上离场。之后的栾氏备受六卿联合打击,也逃离了晋国。

于是,便有了之后我们熟知的晋国六卿:韩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范氏和赵氏。

之后,又有两家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范氏与其他五家关系闹僵,逃到了齐国,之后成为了我国刘姓的始祖,汉高祖刘邦就是范氏的后代,中行氏与栾氏、范氏一样,成为了之后其他家族的眼中刺,也逃离了晋国。之后的晋国卿族只剩下了四个韩氏、智氏、魏氏、和赵氏。

然后就是越王称霸直逼中原,让传统霸主晋国备受羞辱。当时的主政卿族智氏希望通过扩大公族的力量,来强大晋国。自己率先拿出一个万邑之城献给晋国公室,然后让其他三个家族纷纷效仿。不过当时的赵氏拒绝了智氏的请求。于是,产生了晋国内部的一次大战——晋阳大战。这场大战成为了”三家分晋“的前奏,战争结果,魏氏韩氏反戈智氏,帮助赵氏灭掉了强大的智氏。

这就是晋国六卿的具体来源。不过,这六个大家族的渊源有来自哪里呢?

首先说一下影响最大的智氏,智氏来源于晋献公时期的名臣荀息,就是那位假道伐虢的提出者,帮助晋献公打开了晋国与当时中原的大门。智氏来源于荀息孙子一辈,荀息之孙荀首,便是智氏的奠基人。

与智氏同为一宗的是中行氏,始祖同样是荀息,是荀息嫡长孙荀林父,当时荀林父任中行之将,以官名为姓。

作为战国时期的三雄——魏国、韩国和赵国。魏国的起源来自于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后代毕万因功劳显著,被晋献公封在了魏这个地方,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韩国本就是晋国的公室,不过有一段时间家道中乱,成为了赵氏的家臣,之后又成功崛起。而赵国的先祖与秦国为同宗,恶来是秦国的先祖,恶来的弟弟季胜便是赵国的先祖,之后的赵氏以晋国功臣的身份慢慢壮大。

而被我们所忽视的范氏,当时的先祖杜伯本是周王室的卿大夫,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被周王所杀,其子隰叔逃到晋国,在晋国任刑法天象方面的官,之后被封在了范地,慢慢壮大,成为了范氏。

标签: 晋国六卿春秋

更多文章

  • 什么是清朝统一战争?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统一战争,清朝

    清朝统一战争指的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数十年间统一中国的战争,主要包括清军攻灭大顺和大西农民军和南明军,还有平定三藩势力和西北叛乱等。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

  • 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竟能坚持近二十年 原因何在?(清朝统一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清朝统一战争

    明末清初地图里,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军八面包围之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有一小块地方,近二十年间,一直写着个大大的明字。这就是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将郝永忠(又称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人一改消灭明朝的既定策略,转而联明抗清。在夔州、远安、竹溪、施州广大区域的崇山峻岭之

  • 解密:轰轰烈烈的太平军北伐最后为何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北伐军及其援军的全军覆没,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冀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第二,援军派出过迟。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

  • 太平军北伐的经过:北伐军因救援不利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后,才着手组织援军。四年正月初七,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领援军由安庆出发,经河南永城、夏邑渡黄河,由江苏丰县入山东北上,于三月十五攻克临清,北距阜城仅200余里。但临清城内粮械被敌军焚毁殆尽,城外又有胜保部清军赶到围困,曾立昌等遂迁就部分新成员的畏敌惧战情绪,竟置

  • 太平军北伐的背景:试图直击清王朝统治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中国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三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于派兵西征的同时,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军2万余人,挺进华北。北伐军由浦口出发,经安徽蒙城、亳州(今亳县)入河南,克归德(今河南商丘

  • 蒙古统一战争是怎么拉开序幕的 第一场战役是从哪里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金国,蒙古,蒙古统一战争

    蒙古的统一战争蒙古建国后,在西征的同时,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首先攻灭西夏,然后又灭亡了金国。(一)蒙古灭西夏1.西夏的衰落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嵬名乾顺和第五代皇帝仁宗嵬名仁孝统治时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夏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与矛盾,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调整,从而使西夏社会呈现出一派政治开明、经济

  • 蒙古统一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吉思汗,蒙古,蒙古统一战争

    战争过程攻灭西辽金泰和四年(1204年),乃蛮灭亡后,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称古失鲁克)率少数部众与篾儿乞部残部逃至西辽。西辽国,也称哈剌契丹国,是辽宗王耶律大石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二月所建,其都城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至其孙直鲁古(也称直鲁克)继位,怠于政事

  •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清君侧”,仅有一次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君侧

    清君侧是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历史上明确以“清君侧”为名的军事行动一共有四次,分别是西汉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元朝的孛罗帖木儿之乱和明朝的“靖难之役”,而这四次“清君侧”,有且仅有明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成功了。第一次“清君侧”:西汉“七国之乱”西汉景帝即位后,面对势力越来越庞

  • 盘点历史上的清君侧,每一次都惊心动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君侧

    清君侧,就是清除国君身旁的奸臣小人。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叫“清君侧”。历史上“清君侧”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语本《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和平方式的清君侧和平方式的清君侧,就是利用文字

  •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为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左良玉,明朝,清君侧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以悲剧性的结局而收场,这种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单单从弘光朝内部矛盾来看,左良玉起兵有其正当性和进步性。马、阮集团把持朝政,政治腐败,大肆打击迫害东林党复社人士,百姓也怨声载道,皆斥马、阮为祸国殃民的奸臣,弘光朝廷存在仅仅一年,就有马士英、阮大铖两人名列《明史》奸臣传中。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