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史上,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宦官弄权)

中国历史上,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宦官弄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314 更新时间:2023/12/19 9:52:28

中国历史上,宦官一直是政治发展的伴生品,宦官掌权、后宫干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宦官掌握朝政大权的现象在明代尤为突出,特别有趣的是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居然借助宦官掌握权力,推进改革,可见,明代的宦官的权力至大。那么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呢?

一是皇帝的猜忌和多疑,使得采取不正当手段监视大臣,这样,从机制和制度的角度给了宦官掌权的机会。

在太祖朱元璋时代,就有锦衣卫这个机构,专门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刺探官员的隐私。当然,朱元璋时代的锦衣卫不是由宦官组织,但是,已经有宦官参与。还比如明成祖朱棣时代的“郑和下西洋”,其带队领导郑和和副官王景弘是明代有名的宦官。郑和下西洋的说话之一,就是寻找海外建文帝的下落。如果这一结果成立,那么就从一个侧面证明皇帝借助宦官来实现自己打击政敌的目的。这样,无形之中就给了宦官以实权。

据历史记载,成祖在夺取帝王的过程中,得到了宦官的大力帮助,因此将宦官视作心腹。自永乐朝开始,宦官并可以出使外国(郑和),地方征税,采办、监军,甚至可以担当镇守地方、边防的重任。

在宣宗时代(英宗的父亲,朱棣的孙子),在宫中设立书堂,选小太监为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为教习,使宦官读书成为定制。

这是皇帝倚重宦官、把宦官当做主要政治力量培养的表现之一。自然,宦官就会有权力。

明成祖时代设立的东厂,还有后来的西厂,就是宦官的机构。

二是皇帝的怠于政事与过分溺爱宦官,也是宦官掌权的形式机制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英宗时代的王振乱政。

英宗是宣德十年(1435年)继位的,当时英宗九岁。对此,宦官王振依仗宣宗的不明事理和过分宠信,入掌司礼监。

明朝的司礼监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掌握皇帝印信,替皇帝整理各类奏章的机构。在明朝,这一机构大都有太监掌握,这样,明代无形之中把最重要的事务交给了太监。

英宗时满15岁开始掌握朝政的。这时,宦官凭借着英宗的宠信,培养了自己的实力,加上英宗软弱无能,王振利用英宗的过分信任开始左右朝政。

据说,英宗时代奉天殿等明代的主要皇宫建成,于是按照皇室规定,大宴群臣。这是,宦官无论如何是不能参加的,宴会上,英宗想念王振,便派人前往问候。王振见来人,生气的说:“我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辅佐皇上,难得我就不能到宴会上坐一坐吗?”英宗听到这话后,也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便应召王振。对此,当大臣看到如此情况后,就更加害怕振,王振更加专权。到最后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擒。

还有就是明武宗时代的宦官刘瑾专权,也是这方面的例子。神宗时代的魏忠贤也是利用神宗的怠于政事,独掌朝政大权。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明代的宦官这么厉害,最为主要的就是明代中后期的皇帝怠于政事,沉闷女色,信奉妖术导致的,但是他们又不信任朝臣,这样,宦官自然成了皇帝掌握朝堂的得力助手,于是宦官党政的历史就形成了。

三是后宫干政,借助宦官力量,宦官成为集团联盟。

在宪宗时代,贵妃万氏专权。但是,万氏作为后宫的一个女人,想要专权,必须借助一定的力量,否则不方便干政,这样,宦官便是最为可信的力量,同时,也是能天天接触到的人员,这样,宦官便成为后宫干政的集团联盟,自然,赋予了很大的力量。

宪宗时代的宦官梁芳、韦兴就是例子。据历史记载,万贵妃祸乱宫廷,她的三个兄弟和太监梁芳、韦兴勾结在一起,将大明的国库挥霍殆尽。宪宗得到消息后,视察国库,“见累朝金七窖俱尽”,说道:“靡费币藏,实由汝二人”。可见,宪宗对梁芳和韦兴的不法行为是清楚的,但是由于万贵妃,他没有治罪,宦官更加肆无忌惮的挥霍国家的财政。

标签: 明代宦官弄权

更多文章

  • 婆罗门的职责是什么?为什么婆罗门是地位最高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婆罗门,种姓制度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可以免交各种捐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保证,将在今生和来世获得一定的报答。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

  •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谁更尊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印度,古埃及,刹帝利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

  • 子之之乱:燕国局势混乱,赵国想吞并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子之之乱,春秋战国

    自苏秦离开燕国就任齐国客卿,燕国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燕易王哙(公元前333-前314年在位)感到内忧不存外患已解,便只顾荒于酒色,贪图安逸,待到年事已高,就更不肯临朝听政。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如何?”苏代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苏代回答说:“因为不信任他

  • 子之之乱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子之之乱,春秋战国

    子之之乱是发生在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4年)燕国的一次动乱。燕国在当时列国中比较弱小。燕王哙死,子之被杀,国土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几乎亡国。赵国想吞并中山国,不愿燕国就此破灭,赵武灵王见燕国无王,于是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这就是燕昭王 。动乱始末

  •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谁更尊贵(吠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印度,古埃及,吠舍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

  • 晋国六卿渊源是什么?两个是功臣,两个是公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国六卿,春秋

    在晋献公当政末期,晋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华夏的事件,史称”骊姬之乱“。也就是晋献公的宠妻骊姬借助晋献公的力量,逼迫晋献公的儿子们外逃,之后当时晋国大夫荀息以计谋消除了这次晋国之乱,迎立晋国公子重耳回国,一代霸主晋文公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也正是因为”骊姬之乱“的影响,晋国后世的公子们均不得留在晋国,成为了晋

  • 什么是清朝统一战争?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统一战争,清朝

    清朝统一战争指的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数十年间统一中国的战争,主要包括清军攻灭大顺和大西农民军和南明军,还有平定三藩势力和西北叛乱等。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

  • 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竟能坚持近二十年 原因何在?(清朝统一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清朝统一战争

    明末清初地图里,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军八面包围之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有一小块地方,近二十年间,一直写着个大大的明字。这就是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将郝永忠(又称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人一改消灭明朝的既定策略,转而联明抗清。在夔州、远安、竹溪、施州广大区域的崇山峻岭之

  • 解密:轰轰烈烈的太平军北伐最后为何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北伐军及其援军的全军覆没,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冀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第二,援军派出过迟。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

  • 太平军北伐的经过:北伐军因救援不利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太平军北伐,清王朝,统治,

    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后,才着手组织援军。四年正月初七,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领援军由安庆出发,经河南永城、夏邑渡黄河,由江苏丰县入山东北上,于三月十五攻克临清,北距阜城仅200余里。但临清城内粮械被敌军焚毁殆尽,城外又有胜保部清军赶到围困,曾立昌等遂迁就部分新成员的畏敌惧战情绪,竟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