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入侵南斯拉夫之战的结果如何 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入侵南斯拉夫之战的结果如何 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05 更新时间:2024/1/14 8:07:12

战争过程

轰炸贝尔格莱德

纳粹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第7航空军首先参与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希特勒因为南斯拉夫的背叛而大怒,他命执行惩罚计划(Strafgericht)。

4月6日早上7时正,德国空军进行对南斯拉夫的攻击,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饱轰炸,300架飞机从奥地利及罗马尼亚的机场起飞,共中四分之一是Ju87俯冲轰炸机在战斗机护航下进行攻击,俯冲轰炸机孤立了南斯拉夫的防空力量,而中型轰炸机主要包括道尼尔-17轰炸机及德国JU-88轰炸机则轰炸市区,第一轮的3波轰炸每次中间有15分钟间断,而最后一波则有20分钟,因此,整座城市在接近个半小时时间内便被炸毁,德军集中轰炸市中心的政府建筑物。中型轰炸机战斗群在整天继续轰炸,而俯冲轰炸机则转而轰炸机场。

在轰炸期间,超过17,000名平民被炸死,轰炸破坏了南斯拉夫高层与军队之间的通讯系统,虽然一部分高级将领能避开第1轮轰炸,但对军队之间的配合及控制已经不能做到。

摧毁了敌人的神经中枢后,德国空军转而攻击其他目标如敌人机场、通讯系统及军队集中地,和对陆军之行动作出空中支援。南斯拉夫空军及不足够的防空炮火很快就被消灭,这容许德军的轰炸机在战场上空横行。

当德军开始入侵南斯拉夫时,南斯拉夫皇家空军拥有64架德国制的DO-17轰炸机(其中的30架在德国生产,其他则全部由南斯拉夫自己制造),它们是南斯拉夫在1940年秋季时购入,这个唯一的轰炸力量是属于第3轰炸航空团,包括2个轰炸大队;第63轰炸大队驻扎在斯科普里附近的彼得罗瓦茨机场和第64轰炸大队驻扎在普里士提纳附近的米莱舍沃。

战斗中,在克拉列沃的飞机厂又赶制了三架此型轰炸机,

其中两架在1940年4月10日交到了空军手中,还有一架也在4月12日完成了交付。

德国空军在最初的轰炸中炸毁了26架此型飞机,南斯拉夫空军的飞机共有4架在空中被击落及有45架被击毁在地上。

在4月14、15日这两天,幸存的七架Do-17轰炸机飞到了尼卡斯克机场,将南斯拉夫国彼得二世和政府官员,全部撤往希腊,国家的黄金储备亦由这7架飞机运往希腊。这次任务后,五架飞机毁于意大利空军对希腊波罗蜜机场的空袭,另两架则撤往埃及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序列。4月15日下午4时,第4航空队司令亚历山大·勒尔航空兵上将收到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的命令停止轰炸及将大部分轰炸力量调往支援在希腊的军事行动

三方进军

3支不同的入侵部队从不同方向贝尔格莱德进击,它们进军路线如下:

第1装甲集团 (第12军团)

4月8日早上,德军第1装甲集团从索菲亚西北出发,在皮罗特附近突破防线,其中德军第14装甲军由德军第11装甲师为前导,跟着德军第5装甲师、德军第294步兵师及德军第4山地师向西北面的尼什开进,虽然天气恶劣、众多道路障碍物及南斯拉夫第5军团的抵抗,第11装甲师在强大炮火及空军支援下,在战事开始的第1天,已经突破了敌人防线,南斯拉夫军方司令对德军这个行动的成功大感震惊及命令在摩拉维亚一带的军队撤退,但撤退行动不能在4月9日之前准时实行,德军的坦克开入尼什及立即开向贝尔格莱德,在尼什西北面,对德军非有利,因为装甲部队能沿摩拉维亚河谷向南斯拉夫首都前进。

在帕拉钦以南及克拉古耶瓦茨西南的南斯拉夫第5军团阻止德军进攻,但很快就被击溃,超过5,000人被俘。

同时,第5装甲师在皮罗特附近因恶劣的路面而暂时受

阻,当此装甲师再次发起进攻时,它被命令向南越过尼什及在莱斯科瓦茨附近切断敌人,当在尼什前线的敌人崩溃时,它被转入德国第12军团的建制下及加入第50装甲军参加希腊战役。

4月10日,第54装甲军通过摩拉尔河河谷以追击向首都撤退的敌军,第2天德军进攻予头突然指向撤退中的南斯拉夫第6军团之南翼,4月12日晚上,第1装甲集团的坦克到达贝尔格莱德东南不到40英哩的地方,2个南斯拉夫军团由于误会而没有尝试切断由边境至此地长达125英哩的德军补给线。

第51装甲军 (独立部队)

当第54装甲军从东南开进时,第51装甲军通过巴纳特东南及进攻贝尔格莱德,这进攻由武装亲卫队第2摩托化师的大德意志摩托化旅为前锋,当越过芙厦斯北部,进攻部队于4月11日进入切沃,当前进到贝尔格莱德以北45英哩时,第51装甲军之主力于继续向敌人首都前进时才遇到较顽强之抵抗。

第56装甲军 (第2军团)

当纳粹德国空军在4月6日发起进攻时,德国第2军团开始将进攻部队部署在南斯拉夫北部边境,准备在4月10日发起进攻,为了完善进攻计划,部分单位在中间的时间沿边界发起一些有限目的的进攻,军队司令员要保持隐蔽以防止过早显露主要进攻方向,这会限制行动自由及减低行动风险。

军团司令决定占领在第56装甲军战斗区域内的一条重要桥梁,因此,早在4月1日,部队便占据了Bares附近的一条重要桥梁及在科普里夫尼察西北大约10英哩的一座铁路桥梁。

4月6日傍晚,由于抵抗微弱及局势显示南斯拉夫军在边界的防守没有协调一致,第56装甲军在穆尔河及德拉瓦河上建立桥头堡,军队对本地居民的攻击加剧了军队之间的互相不和,负责防守此地的南斯拉夫第4军团中的士兵大部分是克罗地亚人,克罗地亚士兵在德拉瓦河附近的几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发动叛乱及拒绝抵抗德国人,因为他们认为德国人是来将他们从塞尔维亚人手中解放出来,在4月10日早上当德军在Bares附近踏上德拉瓦河桥及突破桥头堡时,防守的南斯拉夫军队立即崩溃,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德军第8装甲师及之后的德军第16摩托化步兵师带领第56装甲军向西南面在德拉瓦河及萨瓦河之间的地区推进,向贝尔格莱德进攻,4月10日晚上,虽然道路及天气情况恶劣,第8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在没有什么抵抗下到达Slating,德军加快收紧包围网,而这2个师通过奥西耶克向首都进发,而此地的道路状况更为恶劣。

因此,在杜尚·西莫维奇将军的以下广播下,困境的敌军决定孤注一掷:"所有军队必须攻击遇到的及排列在面前的敌军,不需等待任直接命令,只需要根据你们的判断、主动性及道义心。"

4月11日,第8装甲师到达奥西耶克地区,同时第16摩托化步兵师已超越纳希采,数座桥梁被破坏及道路状况恶劣令2个师的前进受阻,它们希望进攻面对第54装甲军的南斯拉夫军队侧翼,及与第1装甲集团建立接触。

4月12日凌晨,第8装甲师进入米切维察,该师继续前进,攻占贝尔格莱德以南20英哩的拉扎雷瓦茨。

4月12日早日,第56装甲军接到新的命令,第8装甲师继续向东进攻以攻占在贝尔格莱德以西在萨瓦河上的桥梁,下午6时30分,装甲师主力向东南面的瓦列沃开进与第1装甲集团之左翼在贝尔格莱德东南会合,同时,第16摩托化步兵师转向南面渡过萨瓦河及进攻兹沃尔尼克,因此这2个师从它的原本目标贝尔格莱德转而参加进攻萨拉热窝的行动。

同时间,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及第2军团司令部均等候攻占贝尔格莱德的军事行动,在3支部队中,第51装甲军是最后一支报告接近首都的部队,它当时已到达贝尔格莱德以东10英哩,在贝尔格莱德以南,第11装甲师正带领第1装甲集团逼近首都。

贝尔格莱德陷落

因为3支进攻部队向贝尔格莱德方向趋于会合,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未能立即决定那一支部队首先开入贝尔格莱德,但4月12日早上,武装亲卫队第2摩托化师的弗立茨·克林根伯格上校发现德拉瓦河上的桥梁被炸毁,带领一队巡逻队乘坐一艘橡皮艇淑河,巡逻队没有遇到抵抗便进入首都,在下午5时在德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升起一面有纳粹党党徽的旗旌,2小时后,贝尔格莱德的主要官员将首都移交给克林根伯格上校。

在第2军团总部,没有任何有关第8装甲师的消息,24小时前它还报告在贝尔格莱德西郊,最后,在4月13日早上11时52分,装甲师有关人员通过收音机发报以下信息:昨晚第8装甲师开入贝尔格莱德、占领市中心及升起纳粹党旗。

不过,因为第2军团及第1装甲集团之间有较佳的通讯渠道,在第8装甲师之讯息到达前,它们收到以下消息:

冯·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已从南面夺取贝尔格莱德,大德意志摩托化旅已从北面进入贝尔格莱德,在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的领导下,第11装甲师在清晨6时32分进入首都。

因此,为夺取贝尔格莱德的竞赛在3支进攻部队会合下结束,之后第1装甲集团被从第12军团转入第2军团的建制下,而第56装甲军则在第1装甲集团指挥下参加战役之下一部分:追击及澈底消灭南斯拉夫军队。

战争结果

德军在进攻行动中的损失十分轻微,在12天的行动中共有558人伤亡,其中151人阵亡、392人受伤及15人失踪。

德军俘获254,000至345,000名南斯拉夫人,包括一定数量的克罗地亚人、德国人、匈牙利人及马其顿人,他们很快被分开及释放,意大利方面亦俘获超过30,000人意大利法西斯在1940年10月进攻希腊后,被希腊军队击退回尔巴尼亚,阿道夫·希特勒认识到他需要帮助其盟友,不单只重建轴心国的威望,更要阻止大英帝国有能力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因为德国大部分的石油供应来源自此处。

根据协议,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及保加利亚王国已加入轴心国,希特勒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令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摄政王保罗亲王在1941年3月25日屈服于这种压力,但是,这行动深深不受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民众及军方欢迎,3月27日,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军官发动军事政变,国王彼得二世代替保罗王子亲掌政务。

这个意外令希特勒非常震怒,他决定延迟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以出兵惩罚南斯拉夫的背叛,虽然南斯拉夫新领导层已发出信息忠于轴心国,但仍然不能平息他的愤怒。

南斯拉夫军队虽然尽力坚守,但结果仍然一样,南斯拉夫被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及保加利亚瓜分,大部分塞尔维亚被德国占领,而克罗地亚独立国法西斯领袖安特·帕韦利奇把握机会宣布克罗地亚独

更多文章

  • 入侵南斯拉夫之战过程有多激烈?入侵南斯拉夫之战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入侵南斯拉夫之战,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战役(德方称其为"25号作战",德语:Unternehmen 25),在南斯拉夫则被称作"四月战争"(塞尔维亚语:Aprilski ra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意大利和匈牙利等轴心国于1941年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的行动,最终南斯拉夫军队于4月17日投降,轴心国分别占领其领土, 克罗

  • 揭秘清朝皇帝为什么一直追杀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案

    崇祯17年(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兵临京城,明思宗朱由检为了让女性家庭成员免受起义军凌辱,令皇后自杀,又亲手杀害了自己女儿和所御妃嫔数十人。在动手杀害女性家属之前,明思宗曾将三个皇子召入宫,叫他们改穿民衣,并殷殷叮嘱:“万一生还,一定要光复社稷”。做完这一切,明思宗便上吊于景山寿皇亭。网络配图

  • 朱三太子是谁?朱三太子案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是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清朝预斩草除根明朝后裔。他们认为朱三太子是清朝后患。朱慈焕,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封为定王,别名朱三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流寇攻入京师,李自成封朱慈炯为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定哀王。身为

  • 究竟是谁杀死了崇祯皇帝的遗孤? 清朝朱三太子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崇祯,崇祯皇帝,朱三太子案

    崇祯皇帝几个儿子的悲惨结局: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崇祯帝的一生共生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了三个,即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火亘)(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悼怀王无名(皇六子)、皇七子。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时,皇太子

  • 明朝虽没有外戚专权 但宦官乱政治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朱元璋,宦官弄权

    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所有国家事情不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想管都能管,所以也有无数人为了皇位争的头破血流、骨肉相残。但皇帝也是一个人,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时时刻刻把权力握在手上,所以这也造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两大劣疾,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很多王朝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灭亡,比如西汉就是亡于外戚专权,而之后

  • 为什么古代宦官总是会专政?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宦官,专权,专政,古代,宦官弄权

    熟读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封建朝代宦官乱政很严重,秦朝有嫪毐,明朝有魏千岁,这些宦官或者太监的名字被记载在史书中,甚至比很多正统人物都出名。他们中不乏好人,但是留下名字更多的都是臭名昭著,遗臭万年,让每一个听到名字的人都恨得咬牙切齿。很多人都会骂太监,骂他们专政乱权,但是很少有人会思考为什么在古代宦官

  • 中国历史上,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宦官弄权

    中国历史上,宦官一直是政治发展的伴生品,宦官掌权、后宫干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宦官掌握朝政大权的现象在明代尤为突出,特别有趣的是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居然借助宦官掌握权力,推进改革,可见,明代的宦官的权力至大。那么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呢?一是皇帝的猜忌和多疑,使得采取不正当手段监视大臣,这

  • 婆罗门的职责是什么?为什么婆罗门是地位最高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婆罗门,种姓制度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可以免交各种捐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保证,将在今生和来世获得一定的报答。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

  •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谁更尊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印度,古埃及,刹帝利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

  • 子之之乱:燕国局势混乱,赵国想吞并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子之之乱,春秋战国

    自苏秦离开燕国就任齐国客卿,燕国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燕易王哙(公元前333-前314年在位)感到内忧不存外患已解,便只顾荒于酒色,贪图安逸,待到年事已高,就更不肯临朝听政。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如何?”苏代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苏代回答说:“因为不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