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密折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特务统治

密折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特务统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073 更新时间:2024/1/16 1:49:48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起于康熙,就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三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对密折的重视程度高,有着优先御览的特权,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四是实行密折制,等同于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五是密折奏事的权利只有得到皇上宠信的人才能享有,臣子们为了获取皇帝的信任,纷纷献媚,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这里有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曹寅上了这样一道折子:

臣寅蒙皇上天恩,生全造就,虽捐糜难酬万一。去年奉旨著与李煦轮管盐务,今又蒙钦点臣寅本年巡视两淮。臣寅闻命自天,惶悚无地,谨北向顶香九叩谢恩讫。念臣寅于雅岁备犬马之任,曾无尺寸之效,愚昧稚鲁,不学无术,蒙皇上念臣父玺系包衣老奴,屡施恩泽,及于妻子,有加无已。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积年以来委曲情弊,难逃皇上洞鉴。

臣寅拟星驰赴阙谢恩,恐骇物听,八月上旬料理运务已毕,俟造册报竣,仰求皇上俯准陛见谢恩,以申犬马恋主之诚,得以披陈下悃,仰聆圣训,祗遵敬恪,庶免覆束之患。谨具摺上奏,伏乞睿鉴施行。臣寅无任顶戴悚息激切屏营之至。

康熙在朱批中写道:朕体安善,尔不必来。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未定。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摺请旨。凡奏摺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在这个折子里,曹寅再三再四地申明自己的奴才身份。更重要的是,他恳求康熙让他进京面谢。“仰求皇上俯准陛见谢恩,以申犬马恋主之诚,得以披陈下悃,仰聆圣训,祗遵敬恪,庶免覆束之患。”我们不能认为这份君臣之情是假的,两人虽非同父,却是一母所乳,又有同学之谊。感情没有任何可以怀疑之处。在曹寅是感恩不尽,在康熙是关怀备至。

康熙不让他进京谢恩,认为这没有必要。而且透露转年,即四十四年有可能还要南巡,到那时再见不迟。意思是还有见面的机会,但不是在北京。

“小心”二字暴露了他不让曹寅来京的真实目的。

在这个御批里,我们很容易地看到康熙的谨慎,甚至是紧张。他在处处保护曹寅,生怕出什么闪失。康熙最不放心的,是自己身边和曹寅身边的身份复杂的人。所以,才叫曹寅加十二分的“小心”。“小心”什么?一是江南一带的复明势力,二是,关于太子及太子党们的动向。而后一种“小心”似乎份量更重。

朝廷,正如《红楼梦》里的贾府一样,表面特别安定详和,内里却充满矛盾和杀机。有人说袭人贾母王夫人安插在大观园的密探,那么,贾雨村等清客何尝不是朝廷安插进贾府的密探?曹寅就是康熙安插在江南的密探,他在那里侦察,也要在那里反侦察。

在密折制对加强皇权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消极的作用。一是皇帝要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 ,

其本身就具有鼓励臣下告密之意。这种专制制度扼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 扼杀新生事物的成长。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 ,

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 , 斤斤自保。二是众多臣僚用密折言事 , 所言内容彼此都不得而知 , 某人即使被诬陷也无处申诉 , 再加上雍正与众臣僚的关系亲疏不一 ,

有人自恃与雍正关系较密 , 借以挟持上司或他人。三是广大臣僚可以用密折越级言事 , 必定会引起上下猜疑 , 不利于政务的推行 ,

这也不符合层层负责的科学管理思想。

总之,清朝的密折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特务统治,是一个异族入主中原的内心恐惧和强烈的不自信,这种特务统治,是封建帝王的御人之术,使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同僚之间相互猜忌,上下之间阳奉阴违,严重地阻碍了帝国的政令畅通和制度上的创新发展,所以有清一朝,朝堂之上满眼皆是奴才,举国之民皆抽去了脊梁,这对中华民族的人性塑造是一次很大的摧残,也正是其国祚式微的根本所在,试想一个不具包容、不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和民族自信的人怎么可以统御华夏?试想一个固步自封、目光短浅又夜郎自大的人怎么可以治理好泱泱大国?最终这个爱新觉罗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里带给中华民族的只是历史的灾难和人性的泯灭。

标签: 密折制度清朝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是密折制度?清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密折制度,清朝

    密折制度是指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清初官员对君主的报告,有题本和奏本两种。但是由于它们不仅繁复迟缓,而且容易泄露机密,看的人多了,

  • 三国名将赵云单骑救主的真实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云,单骑救主

    三国名将赵云单骑救主的真实过程赵云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身有八尺,浓眉大眼,魁梧勇猛,常山人。自小天资聪颖,喜爱枪法,四处拜师学艺,16岁便受著名枪师真传,一年后学成下山,开启了他的出彩人生。起初投于袁绍,但因无法赞同袁绍的所作所为而离开了。后受人推举,跟随公孙瓒。机缘巧合与刘备相识,最后加入刘备阵

  • 单骑救主赵云一战成名:看似威风八面其实狼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名将,赵云,五虎将,单骑救主

    熟悉我国古典小说的人都知道,作为小说中蜀汉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他的英勇气概和高超武艺在长坂坡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单骑救主的故事,是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的,但是历史的记载非常简单,与小说中的描述也有一定的差异。小说中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击刘备。而历史的记载则是曹操派遣曹纯去追击刘备。曹纯率领的军队并不多

  • 三国史上最神勇的突围:常山赵子龙单骑救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突围,赵云,单骑救主

    说到三国的孤胆英雄,大家自然想到白袍将军赵云。《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将他在百万军中纵横驰骋的一幕刻画得淋漓尽致。据罗贯中描写,“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各将五十余员”,真所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

  • 清朝秘密立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是御用文人吹捧出来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秘密立储,清朝

    我们都知道,在康熙末年,九子争嫡,把一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的结果是,老二太子被废,老大软禁,老三学问最好,又没有竞争的实力,老八老九老十,虽然有实力,但手段不够高明,做人也不够狠。最终被一个隐藏很深的老四把皇位给弄到手了。坐了江山之后的雍正,依然要和八爷党们斗智斗勇。他自身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就制

  • 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推行无为而治?这样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无为而治

    刘邦开国之后,实行无为而治之法,不主动干涉国家经济发展,令国力快速恢复,才有了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千秋功业。在秦末大乱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众多诸侯互相厮杀角逐,最终只留下刘邦和项羽这两势力,最征战四年之久项羽兵败自尽,刘邦赢得天下,但是代价也是残酷的,秦统一天下之初全国人口约2000万之多,可是当楚汉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无为而治,道家

    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

  • 曾经那么辉煌的黄老之学,如今是怎么一步步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古时的黄老之学起源于道家,而道家远比儒家发源的更早,起源于黄帝时期,直到商朝。当时黄帝、新甲、吕尚等人都是黄老学派的开山鼻祖。他们的治世思想与儒家截然不同,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商朝和周朝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为周朝发源和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而殷商时期及更久以前则顺行的是黄老道家的文化。

  • 黄老之学: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学派思想尚阳重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汉书·艺文志》里提名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

  • “八字军”脸上刺的八个字是什么?看了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八字军,南宋

    八字军,这是南宋历史上一支有名的部队,他们因为抗金而出名,又因为脸上都刺着八个字而被称作“八字军”。哪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抗金名将岳飞背后也刺着四个字:“尽忠报国”。尽管在身上刺字是宋朝军队的一个惯例,但官方刺的都是部队的番号等,像八字军这样主动在脸上刺上抗金决心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