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布蹩脚的政治秀 辕门射戟是给自己掘了一坟

吕布蹩脚的政治秀 辕门射戟是给自己掘了一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346 更新时间:2024/1/17 10:39:51

陶谦让贤,刘备主徐州,吕布又羽翼之,此曹操心病之源也,遂频频构怨离间,挑起群众斗群众:先密使刘备杀吕布,刘备权衡利弊,一转身就把曹操给卖了;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袁术上当,开始攻伐刘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吕布乘机袭取徐州,三方仇恨深种。

辕门射戟,背景如上矣。

当袁术二次派兵欲灭刘备于沛县,吕布居中斡旋,显长技一箭定乾坤,真风流千古传佳话。而后仅两年,即殒命白门楼,不禁让人涕泪满衣裳,亦反思个中利弊。他射的真是戟乎?非也,是自掘坟墓的政治秀。

在一个烽火弥漫、政治伦理崩坏殆尽的乱世里说“和平”,岂非欺小童无知?更好笑的是,他生性好勇斗狠,却还大言不惭:“布平生不好斗,惟好解斗。”这是多么眼熟啊,贪官台上反腐倡廉,汉奸大谈爱国主义,不亦类似乎?作秀作到这种地步,跟作死何异!

为刘备张势而又不得罪袁术,其本身的危险远比我们熟知的一切自残行为还要大得多。袁术、刘备之流,都是有个人野心的。所不同的是,刘备伪装得较好,袁术称帝之心则路人皆知。吕布的老婆严氏曾曰:“吾闻袁公路久镇淮南,兵多粮广,早晚将为天子。若成大事,则吾女有后妃之望。只不知他有几子?”妇道人家都知道的事儿,哎,真羞辱保密条例呀!辕门射戟之结果,都是坏消息:帮助刘备,乃养虎为患;亲近袁术,则树敌天下。

如今讨论祖国大一统的好处,会惹来水军围攻的,不提也罢;但曹操的政略、战略与力量积累,莫不是围绕兼并、消除和消灭各种地方政治共同体,建立统一国家,创再世不拔之业的,在当时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对此,刘备知道却不说,与曹操若即若离----给兵给粮,帮你打仗,需要帮助就投靠,逮着机会又开溜;吕布不知,却以想当然的辕门射戟作秀,以不切实际的与袁术联姻求安,若非脑子进水,还真没法理解。

陶谦治徐州,未曾出现饥荒,即使曹操来攻,拔五城,多屠戮,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刘备领徐州时,亦未担心过粮食问题。而吕布主徐州,时时为缺粮而忧,常常靠袁术救济,何哉?劫掠故也。

所谓“民为邦本”,一支戕害民生的军队,焉能受到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一个不顾民生的诸侯,战力再强大,迟早也得一边凉快去,安得不速祸而召亡耶?此所谓刘备后来有成而吕布身首异处之因也。治理之道不在专制与否,而在为己为官还是为民。搞好经济,民富则国强,完善公共服务,民附则国强,然后再谈政治分权,才是不二之道。

以曹操为例,之所以不要命的与吕布争夺兖州,是为稳固后方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所以对外常实施二虎争食之谋、驱虎吞狼之计、掘坑待虎之策,均为削弱他人而后谋自强也。只有疆域之一统,权力之有专,方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有利于政治上的作为。

反观吕布,就个人战力而言,堪称天下第一,但分不清敌我,看不清大势,找不准定位,却以诸侯自居,这种“第一”就显得毫无根据,还热情的主导和平,装深沉,显蕴藉,尽务虚,让人不免觉得滑稽。

辕门射戟之蹩脚,正有悖于上述两点。

表面看,似有唇亡齿寒之顾虑,如吕布所云:“吾想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其实缺乏长远眼光和谋略能力。刘备居小沛,无奈而已,终是徐州心腹大患;袁术据江淮,常思僭越,亦为天下所不容。吕布若从袁术所请,不救刘备,则正合二虎争食之谋,待双方精疲力竭,一举而攻灭之,上可解朝廷之忧,取悦曹操,下可除心腹之患,腾出手以安黎庶,强兵南扩,则何至短命如此?

我本人一直认为吕布有“三不爱”:不爱民,不爱兵,不爱将。这就决定了他不可以为君,甚至缺乏为帅的素质。公元192年,吕布从王允计,取董卓首级于长安,虐焰既灭,汉室所以幸甚也,温侯所以有功也!至若董卓旧部卷土重来,王允死,他亡命江湖,短短四年间,投袁术,依袁绍,交张邈,窃取兖州,附丽刘备,终虎踞徐州,成为一方独立势力,故曰其不易也。

既然有功于朝廷,则理应选择跟随汉献帝;既然创业不易,就该审时度势,与曹操真诚合作。在此选择下申明自身利益或利益边界,并以坚决意志和战场功绩保障之,何愁不得善终或成就一番事业?

然辕门射戟,无意中对抗了曹操分化瓦解与各个击破的方针,进一步惹恼了袁术,也使得刘备得以喘息。这一政治作秀,实在不知其所以然也,具百弊而无一利,最终只能坑死自己。

换言之,吕布若谋求独立自强,也不是没有机会和条件,文有陈宫,武有张辽高顺,皆一时之人杰,他自己更是战力非凡,若能多关注民生,让百姓休息生产,广积粮草,招揽人才,治兵治将,周边鼠辈安敢仰视之、急图之?即便曹操这种“千古第一奸雄”出手,短期内亦未必能奈其何。

自掘坟墓的人是没救的。辕门射戟,吕布正是为自己掘了一坟。

很快,副作用开始显现。刘备得到当地富豪糜竺的赞助,四处招兵买马,张飞还扮强盗劫了吕布的150匹好马,养蛇反被蛇咬,于是双方撕破脸皮又开战。打不赢就跑,刘备一贯如此,跑到曹操哪儿避难去了。

袁术这边呢,徒费许多粮米而一无所得,自然心有不甘,一计不成再谋一计,玩了一招“疏不间亲”,意在捆绑吕布,加害刘备。若不是陈元龙父子以“反贼亲属”晓以利害,吕布肯定会跳入火坑的,这一点,我非常看好他。一个自掘坟墓的人,有人帮他挖了坑,他还不跳啊?

果不其然,袁术随后称帝开张,第一件事即派七路大军跟吕布玩命。也难怪他怒火中烧,那几年吕布吃他的用他的,次第偏向刘备,向曹操示好,不找他麻烦找谁?然袁术与吕布同出“三不爱”师门,一丘之貉而已,军队沿途劫掠,如同土匪、乌合之众,哪来的战斗力?至此,吕布方才觉悟,原来“唇亡齿寒”不过是个传说,多虑了,多虑了。

玩了一场政治秀,原本希望两不得罪,沾点便宜卖点乖,结果事与愿违。建安三年,曹操杀了回马枪,得刘备相助,彻底的将吕布送进了自己掘的坟,充分证明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辕门射戟之教训,够深刻!吕布或许智短一筹,陈宫或许智迟一刻,曹操或许狡黠无比,然刘备扮演了啥角色呢?不太光彩,大忽悠一个。

以曹操的密杀令反间曹吕关系,地盘被夺,还能以求救信直接软化吕布的智商,对此等沐猴而冠之辈,断乎不能缺心眼。

毛宗岗批曰:“操欲杀布,而备出书以示布;术欲攻备,而布亦射戟以救备:相报之道也。”相互报恩,于吕布是可信的,于刘备则荒谬矣,他对有恩于他的人不使坏都不好意思出去混,君不见其借荆州之事乎?

刘备之流的套路,不外通过画饼某种所谓的普世价值如仁义道德等哄骗一帮信徒,假借某种身份如皇裔等拔高自己贬低他人,用高大上如反思、忧患等忽悠粉丝,最后给所有反对者扣一顶帽子如国贼等打入另册。人家曹操好赖只是想做周文王,刘备却一心做王莽----搞野分权。

很不幸,吕布做了“备粉”,临死方知“大耳贼最不能相信”,可惜晚矣!很不幸,时至今日“刘备”之流毒依然还在。他们仍会一如既往“仁义”下去,一如既往忽悠庙堂和江湖众生,稍不如意还会卖卖乖----不为五斗米折腰。很庆幸,越来越多的“吕布”已然觉醒,辕门射戟不会再发生。

标签: 吕布陶谦刘备辕门射戟

更多文章

  • 密折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特务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密折制度,清朝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起于康熙,就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

  • 为什么是密折制度?清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密折制度,清朝

    密折制度是指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清初官员对君主的报告,有题本和奏本两种。但是由于它们不仅繁复迟缓,而且容易泄露机密,看的人多了,

  • 三国名将赵云单骑救主的真实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云,单骑救主

    三国名将赵云单骑救主的真实过程赵云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身有八尺,浓眉大眼,魁梧勇猛,常山人。自小天资聪颖,喜爱枪法,四处拜师学艺,16岁便受著名枪师真传,一年后学成下山,开启了他的出彩人生。起初投于袁绍,但因无法赞同袁绍的所作所为而离开了。后受人推举,跟随公孙瓒。机缘巧合与刘备相识,最后加入刘备阵

  • 单骑救主赵云一战成名:看似威风八面其实狼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名将,赵云,五虎将,单骑救主

    熟悉我国古典小说的人都知道,作为小说中蜀汉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他的英勇气概和高超武艺在长坂坡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单骑救主的故事,是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的,但是历史的记载非常简单,与小说中的描述也有一定的差异。小说中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击刘备。而历史的记载则是曹操派遣曹纯去追击刘备。曹纯率领的军队并不多

  • 三国史上最神勇的突围:常山赵子龙单骑救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突围,赵云,单骑救主

    说到三国的孤胆英雄,大家自然想到白袍将军赵云。《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将他在百万军中纵横驰骋的一幕刻画得淋漓尽致。据罗贯中描写,“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各将五十余员”,真所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

  • 清朝秘密立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是御用文人吹捧出来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秘密立储,清朝

    我们都知道,在康熙末年,九子争嫡,把一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的结果是,老二太子被废,老大软禁,老三学问最好,又没有竞争的实力,老八老九老十,虽然有实力,但手段不够高明,做人也不够狠。最终被一个隐藏很深的老四把皇位给弄到手了。坐了江山之后的雍正,依然要和八爷党们斗智斗勇。他自身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就制

  • 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推行无为而治?这样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无为而治

    刘邦开国之后,实行无为而治之法,不主动干涉国家经济发展,令国力快速恢复,才有了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千秋功业。在秦末大乱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众多诸侯互相厮杀角逐,最终只留下刘邦和项羽这两势力,最征战四年之久项羽兵败自尽,刘邦赢得天下,但是代价也是残酷的,秦统一天下之初全国人口约2000万之多,可是当楚汉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无为而治,道家

    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

  • 曾经那么辉煌的黄老之学,如今是怎么一步步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古时的黄老之学起源于道家,而道家远比儒家发源的更早,起源于黄帝时期,直到商朝。当时黄帝、新甲、吕尚等人都是黄老学派的开山鼻祖。他们的治世思想与儒家截然不同,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商朝和周朝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为周朝发源和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而殷商时期及更久以前则顺行的是黄老道家的文化。

  • 黄老之学: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学派思想尚阳重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汉书·艺文志》里提名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