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紫禁城的由来:故宫为什么俗称叫做“紫禁城”?

紫禁城的由来:故宫为什么俗称叫做“紫禁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407 更新时间:2024/1/3 3:35:02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公元1402年,朱棣继承了皇帝之位后,下诏在北京城营建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包括宫殿楼在内的建筑共786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表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于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征,另外皇宫戒备森严,又是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传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只比天帝的一万间少半间,据现代古建筑物专家的科学统计,故宫大小宫、殿、堂、楼、阁等共有房屋8700多间。

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称金銮殿,现在人们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广场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的地方。举行盛典时,文武官、仪仗队近千人在此整齐地排列等待谒见皇帝,由于过于宽广,大臣们可以说完全看不到在殿内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銮殿越发显得神秘莫测。

向太和殿延伸的台阶,雕凿着云和龙的纹样,这样的台阶只能允许皇帝一人通过。上面就是中国民间所说的金銮宝座。宝座正上方有“盘龙藻井”。藻井上雕刻着一条龙,龙嘴下面叼着一个晶亮的圆球,称为“轩辕镜”。据说它是中国古代祖先“轩辕氏”制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凯登基时,因为心虚害怕轩辕镜会掉下来砸死自己,于是下令将龙椅往后移了若干寸。

永乐帝在营建紫禁城时,将处理各种政务公事的场所外朝和皇帝的个人生活场所内廷分开了,在保和殿的北侧是内廷,也就是皇帝的住处。内廷的进出口乾清门前,放置着雌雄各一只金狮。

尽管当时的永乐帝把宫殿造得异常高大,戒备十分森严,甚至想用这些铜铸石雕猛兽慑服他的臣民,但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宣统皇帝溥仪成为了在紫禁城的最后一个皇帝,也被称为末代皇帝。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之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水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有4个门,南有午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缜密布局举世无双,堪称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偌大的故宫处处体现中国文化。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不可不看的外朝主体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高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状元的场所。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就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活动的场所。清朝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皇帝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更有趣的是,故宫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种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粹。“紫禁城”这个名字就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二十八宿,其中紫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垣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紫”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故宫里的地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太和殿等,这些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传统的儒家理念。

标签: 故宫紫禁城

更多文章

  • 故宫里有多少“宫”?北京故宫到底有多少间房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故宫,古代宫廷

    人们对于皇家宫殿的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秦始皇营建阿房宫的广博。就像《阿房宫赋》中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雄浑气势,震慑人心,以至于西楚霸王那一把三月不熄的大火,不知丛生了多少哀怨。从此,宫殿就是广阔的代名词,就意味着无以丈量的土地,连绵不绝的走廊,错落有致的亭台,以及似乎永远也无法数清的“宫

  • 耶拿战役的意义:开启了全面封锁英国的第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耶拿战役,拿破仑,普鲁士,

    耶拿战役最能反映的是对于政治军事上仍相当封建的普鲁士来说,自由改革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一些普鲁士主要的军事改革家例如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克劳塞维茨都曾参与战役。他们的军事改革与之后持续多年的社会改革,开始了普鲁士转变成为现代国家的过程,逐渐将法国的势力逐出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领导角色。德国著名哲

  • 耶拿战役结果:拿破仑摆脱了普鲁士的军事威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耶拿战役,拿破仑,普鲁士,

    1806年,耶拿战役爆发,数量庞大的法国军队和普鲁士军队在德意志陷入了厮杀,这场交战同时于两个相近的地域耶拿和奥尔施泰特展开,因而史称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因为法军的主帅、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直接指挥的是耶拿战役,因此这个地名被放在了前面,但实际上,主导这场双重会战走向的决战,却发生在奥

  • 耶拿战役双方部署:普鲁士军队在五套方案中犹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耶拿战役,拿破仑,普鲁士,

    战斗起始于拿破仑的主力遭遇到霍恩洛厄亲王于耶拿附近的部队。起初拿破仑只有48,000人,但是他小心和灵活的部署令法军能够建立一个绝对性的优势。普军很迟才发现情况,但仍没有加快反应速度。在冯·布吕歇尔【又译布鲁克】将军的15,000人由魏玛赶来之前,霍恩洛厄亲王的部队已经开拔。然而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 耶拿战役背景:外交失策将普鲁士逼向反法联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耶拿战役,拿破仑,普鲁士,

    奥俄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战役战败之后,欧洲大陆暂时沉寂下来,进入一个不稳定的和平期。在上次战役中,拿破仑之所以急于使普鲁士保持中立,是因为十五万普鲁士大军一旦加入奥俄联军的行列,势必使他面临一种十分严峻的局面。贝尔纳多特进军多瑙河期间,未经允许即穿越了普鲁士的安斯巴赫公国,曾使普鲁士当局甚为愤慨,几乎导

  • 耶拿战役简介: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在哪一年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耶拿战役,拿破仑,普鲁士,

    1806年深秋,数量庞大的法国军队和普鲁士军队在德意志陷入了厮杀,这场交战同时于两个相近的地域耶拿和奥尔施泰特展开,因而史称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因为法军的主帅、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直接指挥的是耶拿战役,因此这个地名被放在了前面,但实际上,主导这场双重会战走向的决战,却发生在奥尔施泰特。

  •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战略意义:德军陷入双线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一战,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又名马恩河奇迹(Miracle of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总计约150万人,伤亡近50万

  •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经过:法军如何成功保住巴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一战,

    1914年8月初,德军按照“施里芬计划”,正式发起大规模攻势,德国通往比利时、法国的铁路线全面军管,处于进攻轴线上的铁路几乎都是双轨运行,保障每天有550趟列车开赴前线。据档案记载,战争最初两周,每10分钟就有一趟德军列车开过莱茵河畔的名城科隆。德军进攻逼近巴黎由于德军准备相对充分,虽然在突破比利时

  •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背景:德军试图先击败法国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一战,

    众所周知,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法国互相敌视,前者渴望彻底粉碎谋求复仇的法国,获得稳固的“欧洲共主”地位,后者则一心想收复被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为此组建起庞大陆军,同时法国政治家还幻想英国和俄国盟友能及时参战,联手打败德国。有意思的是,双方设计的战争计划都是“投入重兵以求速胜”。

  •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简介:“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一战,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又名马恩河奇迹(Miracle of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 爆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