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岛战争:二战后一场改变固有模式的夺岛战争

马岛战争:二战后一场改变固有模式的夺岛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87 更新时间:2023/12/5 18:51:31

盘点二战后最经典的夺岛战役,非英国与阿根廷于1982年发生的马岛海战莫属。马岛海战的主要战场全部在海上岛屿,动用多种先进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是一场水下、海面、空中、陆上配合的立体战争,还是一场典型的远程突袭、封锁登陆及岛屿攻防等多种作战样式的现代化海战。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于阿根廷沿海的大陆架内,距阿根廷只有六百公里,而离英国则远达一万三千公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阿根廷军政府总统的加尔铁里不相信英国人会横跨一万多公里的大西洋,远征马岛来对付一个严阵以待的大陆国家。他觉得即使出战,对方取胜的希望也在“百分之一以下”。

促使加尔铁里产生这种想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英国是美国在欧洲最好的朋友,而阿根廷则是它在南美最好的朋友,是拉美抵制共产主义进攻的急先锋。

加尔铁里不止一次地说,“我是美国人养大的孩子。”他之所以能登上总统的宝座,完全是由于美国的支持。 但他显然低估了马岛对于英国的重要性。

马岛素有 “南大西洋门户”之称。“那是整个太平洋的钥匙。”二百年前的一位英国海军大臣这样说道,“是全部海外领土的港口和钥匙。”它扼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要冲,与南极大陆遥遥相对。一旦巴拿马运河关闭,它将是保证两洋航线的重要基地。这个群岛的战略地位实在太重要了,以至于那位海军大臣在睡梦中呼唤它的名字。

这么重要的岛屿,自从被英国海员约翰·维斯1592年发现以后,许多国家的国旗都曾在该岛上飘扬过:法国的、英国的、西班牙的、阿根廷的。而1833年,这个岛还是落在了强大的英国人手里。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此岛为英国人所发现,应当永远属于英国。

而关于马岛主权的争执,使阿根廷人感觉蒙受了羞辱:这是自己家门口的领土啊。

于是,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在得知英国最后一艘大型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退役后,料英国再无远程征战能力,出兵双方争议的马岛,活捉英国总督,加尔铁里世界宣布收复马岛主权。消息传到国内,阿根廷沸腾了。伴随着雄壮的军乐,电台一遍又一遍地播诵加尔铁里签发的公报。

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她马上宣布立即与阿根廷断交,同时组成战时内阁,派出特遣舰队远征马岛。

4月3日,也就是马岛被占领的第二天,英国的一架搭载卫星通讯设备的运输机就飞抵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基地,此后该基地就是这场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前进中转基地。同时在大西洋上巡航的4艘英国核潜艇也开始全速驶向马岛。

英军的快速出动能力让世人震惊。仅用3天时间,没有了大型航空母舰的英国皇家海军,靠两艘小型航母无敌号和竞技神号组成特混舰队,从朴茨茅斯航。同时正在直布罗陀参加北约演习的英军舰艇多艘军舰也驶往战区,这两支编队将在大西洋会合,共有21艘作战舰艇、20架海鹞式战斗机,58架各型直升机,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这两支编队组成了特混舰队的第一梯队。

4月7日,英国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的范围为“海上禁区”,凡进入该区域的阿军舰艇和辅助舰只都将遭受攻击。4月12日,英军潜艇在到达战区后开始实施封锁。4月15日,英军猎迷式巡逻机抵达战区,开始巡逻。4月22日,英军舰队的先头部队就抵达了战区。4月28日,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并展开。4月30日,英军飞机也加入到对马岛地区的封锁。至此,仅用27天英军就完成了对隔着半个地球、远在万里之外的马岛的海空封锁部署。

英军也展现了强大的运输和后勤能力。他们先是在距离马岛约5600公里的阿森松岛上建立了大型中转基地,大量物资先运送到该岛,然后转运至战区。再在距离马岛约1300公里的南乔治亚岛(4月26日英军夺取该岛)上建立前进补给基地。这里在阿根廷飞机的作战航程之外,舰队可以在这里安心进行补给。

英军的空中加油同样居功至伟,在近600次的加油中,只有6次失败。空中加油大大拓展了英军作战飞机的航程。

5月1日,英国特混舰队到达马岛以东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战略轰炸机于凌晨4时30分飞临马岛,投下21枚重达1000磅的炸弹。自阿森松岛起飞的“火神”式轰炸机对阿方2个机场实施破坏性轰炸,同时英军还利用舰炮轰击港岸设施,袭击阿方舰船,切断马岛东西两大岛之间的联系,实施海峡封锁。

英国人出乎意料的强硬让阿根廷军政府猝不及防,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好与英国作战的准备,而一厢情愿地认为英国人会退让。在马岛上,阿根廷守军连足够的食品都没有存储,空军缺少炸弹,海军有一半的舰艇无法出海作战。

美国人也没有帮助阿根廷。美国的大西洋同步卫星天天向英国舰队传送有关阿根廷与马岛的情报。英国这个世界大国作为美国的盟友显然比阿根廷更有利。

尽管如此,阿根廷方面还是做了一些针锋相对的部署,努力派兵增援马岛,并派遣“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组成特混舰队,在英军宣布的200海里封锁区边缘活动,伺机给英军以打击。

由于卫星情报,英军“征服号”核潜艇击沉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开创了核潜艇在二次大战后首次击沉水面战舰的战例。“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满载排水量一万三千七百五十吨,是二战后被击沉的最大的水面舰艇,它的被击沉使阿海军力量退出了战争,坐视英军获得了马岛海域的制海权。

但仅仅只隔一天,阿根廷飞行员就用一枚飞鱼导弹痛快地报复了英军的攻击,将英军先进的主力战舰“谢菲尔德”号送入了海底。这枚“飞鱼”是世界海战中发射的第一枚导弹,而“谢菲尔德”是导弹的第一个牺牲者。

这艘造价达1.5亿美元、1971年才下水的现代化战舰,顷刻之间变成一堆被烧焦的废铁,徐沉入海底,而击沉它的“飞鱼”式导弹,价值仅为20万美元。

有军事评论家称,“‘谢菲尔德’号的沉没是现代海战的转折点,以往的海战都是以大兵舰、大口径火炮、巨型航母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谁拥有这些,谁将获胜。”而马岛之战是“第一场涉及空间时代的导弹及复杂的电子系统的海战”,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使传统海战“大炮巨舰”的模式发生了巨变。

5月20日深夜,英军特别空勤团乘直升机在马岛的范宁岬登陆,随后经过一晚上的侦察、垂直登陆和抢滩登陆,一千多名英军“从天而降”成功占领了圣卡洛斯港。

这是阿军防守最弱的环节。圣卡洛斯港湾地形复杂,航道狭窄,连稍大一点的船只靠上去都非常吃力,而且它又是在全岛的最北部,最易受到从阿根廷大陆起飞的飞机的攻击,所以阿军在该港只放了四十名士兵。而把主力集中在斯坦利港。

奇兵、奇袭,收到了奇效。完全不存在抵抗的问题。突击队第一排枪弹的火光划破黎明前的黑暗时,四十名阿根廷守军便逃跑了。四个小时后,突击队全部登陆完毕,未折一兵一卒。在部队于滩头阵地展开,挖掘堑壕。

5月21日凌晨,英登陆行动全面展开。英军上陆后,立即构筑防御阵地,并以舰炮及各种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组成防空火力网。

获悉英军登陆的消息后,加尔铁里下令,要将英国人赶下海去。但5月22日,阿根廷军队出人意料地按兵不动,他们也许还没缓过神来,这给英军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英军站稳脚跟之后,立即从圣卡洛斯港出发,分兵两路钳击斯坦利港。斯坦利港大军云集,原来是准备从正面抵抗英军的,可现在情形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如果把斯坦利比喻成一个巨人的话,那么英军就是在巨人的背后发起的突袭,而巨人则反应缓慢,迟迟转不过身来。” 后来有军事观察员这样评价。

各处的抵抗都是微弱的。 6月14日下午,英军登陆部队司令官穆尔少将同阿根廷守岛部队司令官梅嫩德斯少将举行会晤,同意自格林威治时间当日19时起实行正式停火。

6月15日,阿根廷总统宣布马岛的战斗结束。英国也宣布阿军投降,夺回马岛。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正式结束。

马岛战争,创造了战争的新世纪,更颠覆了战争用人和武器无穷量堆积的古老模式,从此以“精确,再精确”为主题的现代战争宣告诞生。

标签: 马岛战争二战英阿

更多文章

  • 英阿马岛海战:英国在错误百出中获得了胜利(马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岛海战,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

    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圣马丁广场,有一座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黑色大理石上刻着649名在马岛战争中阵亡的阿根廷将士的姓名。32年前的今天,阿根廷和英国为群岛主权归属爆发74天战争,最终阿根廷战败。每年4月2日的“马岛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活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正对着伦

  • 马岛战争的内幕:英国的胜利有赖于智利的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岛海战,智利,英国,马岛战争

    如果没有智利的支持,英国将输掉这场战争。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的马岛战争被西方军事家视为现代战争的经典之役,英国海军克服种种困难,组织远征舰队跨越半个地球并最终获胜。然而英国空军一名退役军官近日披露称,正是依靠智利的帮助,英军才打赢了马岛战争。现年80岁的西德尼·爱德华兹在马岛战争期间曾担任英国

  • 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皇帝,铁帽子王,赐死

    1861年,是咸丰当上皇帝的第11个年头。30岁的咸丰帝,已经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躺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寝宫里,烟波与往日烟波相似,但他的心情一点也不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欲望。他是在外国军队逼近京城时,以外出狩猎的名义,又惊又怕逃往热河的。但他是个皇帝,又是个男人,必须在大臣与皇后贵妃之前掩饰他

  • 新鲜热词“铁帽子王”:详解什么是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铁帽子王,古代官员

    所谓“铁帽子王”,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是指世袭的王爵。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

  • “铁帽子王”什么意思?清代腐朽堕落利益集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铁帽子王,封爵,世袭罔替,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月2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吕新华表示"反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铁帽子王又是怎样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呢?“铁帽子王”是清代一种封爵制度 其后世不乏

  • 最后的“铁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场的第一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铁帽子王,奕劻,晚清,

    奕劻之贪财,可谓骇人听闻,堪称“晚清第一贪”。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

  • 清朝战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当上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僧格林沁,,铁帽子王

    在沈阳法库西北20公里处,有一个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苍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龙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残破的石头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荒凉与寂寞。 150年的风雨也许并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见: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这是清同治皇帝的圣旨

  • 盘点: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开国,世袭,铁帽子王

    导读: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

  •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七国之乱,汉朝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

  • 吴楚七国之乱:刘邦的绞刑架工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七国之乱,汉朝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拱卫皇室。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韩王信。韩王信本名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同时分封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兄长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儿子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