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英阿马岛海战:一场改变两个国家领袖命运的一战(马岛战争)

英阿马岛海战:一场改变两个国家领袖命运的一战(马岛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073 更新时间:2024/1/17 15:42:54

1982年4月2日,英国、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进行的“马岛之战”把争执演变成战争。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不远万里派出舰队应对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出兵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之举。

这是一场值得的,还是不值得的战争?是一场必须发生的,还是可以避免的战争?30年过去了,英阿马岛主权之争仍然悬而未决。

战败总统加尔铁里:抱憾下台

战争结束后3天,加尔铁里宣布辞职,抱憾下台。一年内,新的职政府上台。加尔铁里也由于其在战争中“指挥失误”,被判刑12年。

1982年4月8日,利奥波德·加尔铁里将军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玫瑰宫阳台上往下看,广场上站满了欢呼收复马岛的人群。就在几天以前,这里的市民还在抗议以他为首的阿根廷军政府。

贫苦移民出身的加尔铁里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军队高层,此时已经接近阿根廷军事统治的末期。在出任总统后,加尔铁里就显示出对马岛的强硬态度。他上任伊始便臂高呼:“主权问题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但是,加尔铁里出兵收复马岛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个人信念之外,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出兵马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转移阿根廷民众对国内矛盾的视线。

此外,加尔铁里后来也承认,他没想到英国会为一个远在千里外的小群岛大动干戈。

“就个人来说,我断定那是几乎不可能或完全不会有的事。”加尔铁里说,“为什么一个地处欧洲中心的国家竟这么关心远在大西洋中的一些岛屿,而这些岛屿并不与任国家利益攸关?”不过加尔铁里最大的失误是没有预料到美国会支持英国。在当时的阿根廷,加尔铁里他的多数追随者都以为美国会支持阿根廷。特别是在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任内,阿根廷军方对美国在中美洲的扩予以支持。1981年,加尔铁里访问华盛顿时受到了热情欢迎,并认为美国会对阿根廷收回马尔维纳斯群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获胜,加尔铁里也许会成为阿根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然而在战争期间,虽然阿根廷空军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阿根廷地面部队的表现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1982年6月14日,公众对加尔铁里的态度再度转为反对。很快,马岛之战和加尔铁里的总统生涯都宣告结束。愤怒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民玫瑰宫投掷硬币,嘲弄加尔铁里,要求他现身。

战争结束后3天,加尔铁里宣布辞职,抱憾下台。一年内,新的文职政府上台。加尔铁里也由于其在战争中“指挥失误”,被判刑12年。

加尔铁里退休后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和一些军事统治者不同的是,加尔铁里并未从当权中获取经济利益。

他与妻子露西亚一起过着十分低调的生活,拒绝了所有的采访要求,也没有对外界的讽刺和批评做出回应。

据说晚年的加尔铁里沉迷于酒精,并对他认为自己始终忠于的国家没有善待他而痛苦。他的总统退休金后来也被剥夺。在加尔铁里临死前一年,2002年7月,他再度由于当年的军事统治面临违宪指控。加尔铁里身着便服出现在法庭,被法院宣布逮捕,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他被允许呆在家里。2003年初,加尔铁里因病去世。他一直到死都保持沉默,只在一次极为少见的采访中表示,他“没有遗憾”。

铁娘子撒切尔:“辉煌取胜”

在阿根廷投降后,撒切尔夫人立即发表讲话说:“福克兰群岛之战证明了我们仍然可以取胜,而且是辉煌地取胜。”此战获胜,似乎也成为了英国重塑自信的转折点。

2007年4月2日,和25年前一样,撒切尔夫人,这位在马岛战争时期担任英国首相的铁娘子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但是和当年的慷慨激昂不同的是,当天的撒切尔夫人沉默严肃,一言不发。2日晚,她前往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向在马岛之战中死亡的255名英军献花圈,附带的卡片上写着:“纪念那些为英国和福克兰群岛献身的人———玛格丽特·撒切尔。”

1982年,刚上台的撒切尔由于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深陷民众抗议之中,眼看就要结束她短暂的政治生涯。马岛战争的爆发为撒切尔带来了转机。

当年4月5日,正是撒切尔在议会上院演讲中慷慨激昂,一句“大英帝国的旗帜一定要在马岛重新升起”震动议会,通过了出兵马岛的决议。

从8000英里外派出110艘军舰和2.8万名士兵夺取只有2000名居民的岛屿,这无异于一次赌博。而这次为期74天的冲突最终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撒切尔夫人也由此获得了政治资本,在1983年再度当选,继续推进其改革政策。在阿根廷投降后,撒切尔夫人立即发表讲话说:“福克兰群岛之战证明了我们仍然可以取胜,而且是辉煌地取胜。”此战获胜,似乎也成为了英国重塑自信的转折点。

英国媒体专栏作家西蒙·简金斯最近发表文章写道,在当时英国衰落多年的背景下,如果阿根廷没有出兵马岛,或者英军遭到失败,今天的英国也许会完全不同。“玛格丽特·撒切尔可能辞职,或者在大选中被击败。旧的工党将重新当权。那么,撒切尔主义也将不复存在。不再有英国的复兴,不再有今天的托尼·布莱尔,也不再有高登·布朗。”时至今日,英阿马岛主权之争依然悬而未决,而马岛战争胜利的光环早已退去。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他们的疑问也许和43岁的伦敦会计师安德鲁·贝内特相似:“福克兰群岛到底在哪里,难道还要重提旧事?”

■抚今追昔

今日马岛,平静的桃花源

1932年,英国作家赫胥黎在他的小说《美丽新世界》里描述了有关当局惩罚某个人物的办法就是将其放逐到南太平洋的某个海风狂吹的小群岛。在英阿马岛之战30年后,繁荣的经济吸引着人们前往这个曾经一度无人问津的世外群岛。

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

到上世纪70年代时,马尔维纳斯群岛上还没有电视、公路、飞机航线或像样的电话。根据不久前进行的一次人口普查,目前该岛的人口从马岛战争前夕的1800人已经增加到了2955人。最令人瞩目的是,该岛的GDP从400万英镑一跃增加到7500万英镑,其人均收入甚至比英国还要高。

马尔维纳斯首府斯坦利港过去曾经只是一个单调的小村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村镇。它的崛起始于1987年的战后重建以及渔业保护区的成立。

此后,仅仅是向拖捞船出售捕捞许可就每年为它带来2600万英镑的收入。这对于本来人口就不多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足以使其自给自足。

现在岛上的1582户居民拥有1844台电视。街头随处可见的是英国式的红色邮筒和电话亭,还有新近从伦敦引进的双层巴士。每年夏季,斯坦利港就会涌入大约5万名好奇的游客。

这里实施的是北欧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没有增值税和低收入税。大部分财政收入都被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和健康,学校设施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与教师的比率达到了10:1。多数当地人都拥有住房,其中只有1/3是贷款购买的。

尽管如此,岛上与内陆还是有一些区别,例如岛上的一切几乎都需要进口,每根香蕉售价达到1美元。岛上没有百货商店,不过富足的岛民常到海外去购物。

现在岛上每周都有航班前往智利和英国。随处有宽带和移动电话。

毒品和暴力犯罪基本上不存在,最近的一次谋杀案件发生在30年前。几乎每个人都有兼职和慈善工作。

战争伤痕犹在

然而,岛上依旧残留着战争的伤疤。在首府斯坦利港附近的许多地区,数千枚阿根廷军队当年埋下的地雷仍然静静躺在那里。在斯坦利港郊外,至少还有117个布雷区存在威胁。警示标志和围栏提醒人们不要靠近。

1982年,阿根廷埋下了2.5万枚地雷以阻止英国军队。

多数是塑料地雷,因此,侦测和拆除工作非常困难。但是根据1997年的渥太华地雷公约,这些地雷都必须在2010年前拆除。

距离斯坦利港更远的荒凉岩地和小山上,人们还可以看到30年前留下的弹坑以及阿根廷直升机的残骸。

在战后2年来到这里的英国人凯西·贾可布森回忆起当年的残破景象说:“那时候是一团糟,一些公路无法通行,许多房子上还残留着弹孔。”但是她现在非常喜爱这里安全宁静的生活。

她说:“我们从不锁门,警察没有太多事情可以做。”岛上的一小群阿根廷居民也享受着变化带来的益处。这29名阿根廷人多数是因与岛民结了婚或者有亲戚关系而来到岛上。他们通常十分低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是其中之一。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朋友过去都认为他是疯了才会搬到马尔维纳斯群岛上来。但是现在他们都羡慕他,他说,因为他靠开屠宰场和清扫学校赚到了不少钱。“我喜欢这里。”罗德里格斯满意地说。

标签: 英阿马岛加尔铁里马岛战争

更多文章

  • 马岛战争:二战后一场改变固有模式的夺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岛战争,二战,英阿,

    盘点二战后最经典的夺岛战役,非英国与阿根廷于1982年发生的马岛海战莫属。马岛海战的主要战场全部在海上和岛屿,动用多种先进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是一场水下、海面、空中、陆上配合的立体战争,还是一场典型的远程突袭、封锁登陆及岛屿攻防等多种作战样式的现代化海战。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

  • 英阿马岛海战:英国在错误百出中获得了胜利(马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岛海战,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

    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圣马丁广场,有一座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黑色大理石上刻着649名在马岛战争中阵亡的阿根廷将士的姓名。32年前的今天,阿根廷和英国为群岛主权归属爆发74天战争,最终阿根廷战败。每年4月2日的“马岛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活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正对着伦

  • 马岛战争的内幕:英国的胜利有赖于智利的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岛海战,智利,英国,马岛战争

    如果没有智利的支持,英国将输掉这场战争。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的马岛战争被西方军事家视为现代战争的经典之役,英国海军克服种种困难,组织远征舰队跨越半个地球并最终获胜。然而英国空军一名退役军官近日披露称,正是依靠智利的帮助,英军才打赢了马岛战争。现年80岁的西德尼·爱德华兹在马岛战争期间曾担任英国

  • 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皇帝,铁帽子王,赐死

    1861年,是咸丰当上皇帝的第11个年头。30岁的咸丰帝,已经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躺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寝宫里,烟波与往日烟波相似,但他的心情一点也不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欲望。他是在外国军队逼近京城时,以外出狩猎的名义,又惊又怕逃往热河的。但他是个皇帝,又是个男人,必须在大臣与皇后贵妃之前掩饰他

  • 新鲜热词“铁帽子王”:详解什么是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铁帽子王,古代官员

    所谓“铁帽子王”,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是指世袭的王爵。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

  • “铁帽子王”什么意思?清代腐朽堕落利益集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铁帽子王,封爵,世袭罔替,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月2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吕新华表示"反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铁帽子王又是怎样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呢?“铁帽子王”是清代一种封爵制度 其后世不乏

  • 最后的“铁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场的第一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铁帽子王,奕劻,晚清,

    奕劻之贪财,可谓骇人听闻,堪称“晚清第一贪”。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

  • 清朝战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当上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僧格林沁,,铁帽子王

    在沈阳法库西北20公里处,有一个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苍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龙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残破的石头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荒凉与寂寞。 150年的风雨也许并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见: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这是清同治皇帝的圣旨

  • 盘点: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开国,世袭,铁帽子王

    导读: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

  •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七国之乱,汉朝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