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太祖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马氏简介 马皇后生平介绍(明朝皇后列表)

明太祖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马氏简介 马皇后生平介绍(明朝皇后列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60 更新时间:2024/1/11 1:05:58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

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

历史上的贤皇后屈指可数,马秀英要算一个。但是贤惠的马秀英挡不住朱皇帝杀戮功臣的屠刀。

马秀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据史书记载:马氏,秀英,宿州(今安徽宿县)人,祖上曾是当地富豪。父亲马公,仗义好施,家业日贫。母亲郑媪,生下马氏不久即去世了。

马公无子,视秀英为掌上明珠。秀英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史书,性格亦颇倔强。按当时习俗,妇女皆缠足,秀英坚决不缠,人称“马大脚”。

秀英的父亲马公因为杀人避仇,逃亡他乡,临行时将爱女秀英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郭视同己出。后闻马公客死他方,益怜此女孤苦,加意抚养。子兴授以文字,夫人张氏则手把手教她针织刺绣。十几岁的秀英聪明无比,凡事一经指导,马上知晓。年近二十的马氏,出落得一副上好身材,模样端庄,神情秀越,秾而不艳,美而不骄;还有一种幽婉的态度,无论何急事,她总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厉色,所以子兴夫妇很是钟爱。每思与她联一佳偶,使她终身有托,不负马公遗言。

当时正值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遇黄河大决口,连年黄水横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兵响应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起义。凑巧朱元璋投军,每战辄胜,很为郭子兴夫妇器重,所以张氏倡仪,子兴赞同,将义女许配给朱元璋。自从朱元璋做了主帅的女婿后,人们就改称他为“朱公子”。他在军中的地位亦大大提高。马秀英与朱元璋志同道合,感情深厚。马氏随朱玩璋南征百战,忧勤相济,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时年36岁。从此,马皇后以皇后之尊留心政事,关心人民,礼待臣下,与朱元璋同心同德巩固大明王朝。

马皇后为人富而不奢,贵而不骄,虽居高位,但仍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宫嫔敬服。

先是太祖起兵,战无虚日,后随军中,辄语元璋(太祖)以不嗜杀人。册后以后,俭约如故,她亲自带领公主王妃刺绣纺织。自己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制作新衣,样样不落。宫嫔们拟她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

皇子朱植最幼,性格放荡不羁,长大后被封到开封做周王。马皇后对他极不放心,周王临行时,便派江贵妃随往监督,还把自己身上的纰衣脱下来交给江贵妃,并赐木杖一杆嘱咐:“周王有过错,就令他纰衣杖责。如敢违抗,驰报朝廷。”从此一见着慈母的纰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为。以严为爱是马氏对待子女的原则。对宁国公主、安庆公主等人,马氏要求她们勤劳俭朴,不能无功受禄。对待朱元璋的义子宋文正、李文忠等,她细心照顾视为己出。每逢岁灾辄率宫中之人节衣淡食。太祖谓已发仓赈恤,不必怀忧,后谓赈恤不如预备,朱元璋甚以为然。

马皇后关心人民,体贴妃嫔,保护百姓臣下,功德传于宫内外。一日闲谈,马皇后问朱元璋: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说:这不是你所要问的。马后说:陛下是天下之父,妾为天下之母,子女的安危,做父母的可以不问吗?马皇后的对话,旨在劝朱元璋关心人民的疾苦,爱民如子。

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国子监)回来,马皇后问他太学有多少学生,朱元璋答道有数千人。马皇后说:“数千太学生,可谓人才济济。可是太学生虽有生活补贴,他们的妻子儿女靠什么生活呢?”针对这种情况,马皇后征得朱元璋同意,征集了一笔钱粮,设置了20多个红仓,专门储粮供养太学生的妻子儿女,生徒颂德不已。这说明在用人方面,马皇后非常爱惜人才。

马氏虽贵为皇后,每天都亲自操办朱元璋的膳食,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她也亲自过问,无微不至。妃嫔等劝她自重,后语妃嫔道:“事夫亲自馈食,从古到今,礼所宜然。且主人性厉,偶一失饪,何人敢当?不如我去当中,还可禁受。”一次进羹微寒,太祖因服膳不满而发怒,举碗击后,后急忙躲闪,耳畔已被擦着,受了微伤,更泼了一身羹污。后热羹重进。从容易服,神色自若。妃嫔才深信后言,并服后德。宫人或被幸得孕,后倍加体恤,妃嫔等或忤上意,马后设法调停。

根据《明史演义》记载,太祖尝自作诗云:“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先是江南富家,无过沈秀,别号叫沈万三,太祖入金陵,欲修筑城垣,苦乏资财,与沈秀商议。秀愿与太祖分半筑城,太祖以同时筑就为约,秀允诺。两下里募集工役,日夜赶造,及彼此完工,沈秀所筑这边,比太祖早三日。太祖阳为抚慰,阴实妒忌。嗣沈秀筑苏州街,用茅山石为心。太祖说他擅掘山脉,拘置狱中,拟加死罪。马后闻知,替他求宥。太祖道:“民富侔国,实是不祥。”马后道:“国家立法,所以诛不法,非之以诛不祥。民富侔国,民自不祥,于国法何与?”太祖不得不释放沈秀。

又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化装外出,杂在人群中观灯,见一灯上写着:“女子肩并肩,乘风荡舟去,忽然少一人,却向岸边往。”谜底是“好双大脚”。朱元璋认为是讽刺马皇后的,大发雷霆,要严惩“刁民”,如不查出具体人,全城百姓一律遭殃。马皇后闻后又进谏道:“妾是大脚,自己不嫌,陛下不嫌,别人纵然是嫌,有什么相干呢?陛下不是说幸亏妾脚大,才能背出陛下逃出死地吗?何况天子为民之父母,子女们随便说自己的父母,并没有伤害父母之心,做父母的怎能大怒不止,要置子女于死地呢?”一席话说得朱元璋怒火全消,遂收回成命,使百姓免去了一场灾害。

还有,有人报告参军郭景祥之子不孝,尝持槊犯景祥,太祖欲将他正法,马后得知后劝元璋道:“妾闻景祥只有一子,独子易骄,但未必尽如人言,须查明属实,方可加刑。否则杀了一人,遽绝人后,转似有伤仁惠了。”于是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冤枉。朱元璋叹道:“若非后言,险些儿将郭家宗祀,把他斩断呢。”

朱元璋的养子李文忠守严州时,杨宪上书诬劾,朱元璋想召回给予处罚,马皇后认为:严州是与敌交界的重地,将帅不宜轻易调动,而且李文忠一向忠实可靠,杨宪的话,怎能轻易相信呢?太祖向来敬重信赖马皇后,并派人去严州调查,果然不实,文忠乃得免罪。春坊庶子李希贤,授诸王经训,用毛笔管击伤王额,太祖大怒,马皇后劝解道:“譬如使人刺锦,只可任他剪裁,不应为子责师。”太祖乃罢。此外,隐护功臣,事多失传,就在宫里也不尽详。

据《马皇后遗传》载:马皇后病重期间,君臣请祷祀求良医,马皇后自知难以痊愈,坚决不肯。他对朱元璋说:“生死有命,祷祀何益?世有良医,亦不能起死回生,倘服药不效,罪及医生,转增妾过。”朱元璋叹息不已。继问马皇后有无遗言,马皇后呜咽道:“妾与陛下起布衣,赖陛下神圣,得为国母,志愿已足,尚有何言?不过妾死后,只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臣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言毕溘然长逝,寿51岁,太祖、宫人恸哭失声,百官一律下泪,宫中尝作追忆歌道: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

怀德难忘,于万斯年,庇彼下泉,悠悠苍天。

更多文章

  • 孝纯皇后简介 明朝崇祯帝生母孝纯皇后生平介绍(明朝皇后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孝纯皇后,明朝,朱由检,明朝皇后列表

    孝纯皇后简介:孝纯皇后,刘氏。初为明光宗淑女。死后进贤妃。因儿子朱由检即位为崇祯帝,追谥生母刘氏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与光宗合葬庆陵。孝纯皇后刘氏,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为皇太子朱常洛生下第五子朱由检,即明思宗崇祯帝

  • 朱棣的皇后是谁 永乐大帝朱棣的贤内柱徐皇后(明朝皇后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皇后,贤内助,明朝皇后列表

    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子徐皇后,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1362-1407年),濠(今安徽凤阳)人。中山王徐达长女,幼贞静纯明,好读书,称女诸生。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达顿首谢。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高皇后深爱之。而《明史

  • 封神榜的由来 封神榜是什么及其怎么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封神榜,由来

    封神榜的由来:《封神演义》作为魔幻小说非常受读者喜爱,《封神演义》三十回以前,除哪叱等描写之外,大体是《武王伐纣书》的扩写和改编。三十一回以后的一些故事情节,仍据《武王伐纣书》的有关材料想象而成,作为源于民间传说的小说肯定会有很多附会外延。封神榜背后的故事系列就是揭秘这些外延附会的系列文章,其趣味性

  • 疑问:《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封神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封神演义》,古代书籍,封神榜

    相关疑问一:“阐教”和“截教”道教史上并没有这两个教派,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取名出自何典,不得其详。鲁迅解释说:阐,是明的意思,“阐教”就是正教;截,是断的意思,“截教”或者就是佛教中所谓断见外道。小说中把“阐教”写成正,“截教”写成邪。二:《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封神演义》成书于隆庆、

  • 《封神演义》的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是什么?(封神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封神演义》,古代书籍,封神榜

    思想内容《封神演义》一方面通过设炮烙、造虿盆、剖孕妇、敲骨髓等情节,描写纣王的残暴不仁,从而揭示了反商斗争的基础。历史上的商、周是两个部族,没有明确的君臣关系,作者把武王伐纣处理为“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之举,姜子牙则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张,号召诸侯“吊民

  • 如何客观的看待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做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曾国藩,天津教案,清朝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政治命运的转折点。他的主张和行为与时人冀望大相□牾,引起中外舆情的激烈攻讦。他最后的不到两年的弥留岁月,是在訾议和病疾中捱过的。迟暮之感,生死之虑,每况愈下的国事,无时不在其心头盘旋,以至“心胆俱裂”。在此一年之前,他还以“中兴名将、旷代功臣”入京陛见,接受直隶总督关防,并赐予在紫禁

  •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当:成曾国藩政治命运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曾国藩,天津教案,清朝,慈禧

    弱国无外交。曾氏处理此案的苦衷,就因当时的清王朝实际上只有一个空架子。以曾氏的为人,能不知其后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属无奈。1870年6月21日发生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它涉及法国、英国、美国、俄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清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指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赶往天津

  • 清朝的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火烧望海楼事件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天津教案,曾国藩,清朝, 火烧望海楼事件

    1870年6月21日,在天津,有一伙人一把火烧了一座名叫“望海楼”的法国教堂,并杀死了20名外国传教士以及侨民,其中主要是法国人,事后,以法国为首的列强大兵压境,清政府急忙派出曾国藩去调查本案,本案最后以清政府处死16名中国人犯而结案告终——这起事件,就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津教案”,又称“火烧

  • 马岛战争的另一位面:撒切尔夫人48小时做出决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撒切尔夫人,加尔铁里,马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当时在国内摇摇欲坠的阿根廷军政府入侵英属福克兰群岛(也被称为马岛)和南乔治亚岛,这是英国自二战之后首次遭到的入侵。撒切尔夫人立刻下令英国皇家海军夺回群岛。由此爆发的“马岛之战”以英国胜利告终。与其说撒切尔夫人赢得了马岛战争,不如说是马岛战争成就了撒切尔。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女人,

  • 英阿马岛海战的另一面:两种音乐两种文化的较量(马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英阿,马岛,加尔铁里,,马岛战争

    1982年4月,震惊世界的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有点与众不同的是,战场上除了枪炮轰鸣、喊杀阵阵等常规的金戈铁马声之外,还不时响起英国与阿根廷两国的歌声。一首缠绵悱恻的英格兰情歌《可爱的珍妮薇芙》幽幽地回荡在血肉横飞、浓烈硝烟的南大西洋战场上,不断撞击着英国官兵的耳膜,勾起他们对远方故土亲人的怀念和思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