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何客观的看待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做法?

如何客观的看待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做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385 更新时间:2024/1/10 14:51:00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政治命运的转折点。他的主张和行为与时人冀望大相□牾,引起中外舆情的激烈攻讦。他最后的不到两年的弥留岁月,是在訾议和病疾中捱过的。迟暮之感,生死之虑,每况愈下的国事,无时不在其心头盘旋,以至“心胆俱裂”。

在此一年之前,他还以“中兴名将、旷代功臣”入京陛见,接受直隶总督关防,并赐予在紫禁城里骑马的殊荣旷典,气势之煊赫,足以使百官生羡,然而一年之后,竟谤怨交集,成为众矢之的,几落得身败名裂的境地。如此大起大落,荣枯无常,具有何等的戏剧性! 天津教案作为一个严重的国难,不啻是曾国藩个人命运的最后一幕,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又是试金石。

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政治集团基于不同的利益和认识均有不同的反应:旧有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的巨大的惰性力与新的合乎时潮的反省与抉择互为交织碰撞,构成一幅19世纪中国在外力逼拶下产生新陈代谢递嬗及矛盾的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 津案于九月间正式议结,时曾国藩因请议的指责而调离直隶总督,回两江总督原任,但议结方案是由他定下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张光藻、刘杰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

二、判处所谓“凶犯”20名死刑,充军流放者29名。

三、赔偿及抚恤共计49万7千余银两。

四、派崇厚为特使,前往法国“道歉”;并表示中国愿与法国“实心和好”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而另一方面天津教案的消息,也对於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影响,产生对於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言论及不信任,这些言论也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教案的发生。 不过,曾国藩批评更烈的是那些“言理者”——顽固的官僚和放言高论的士大夫。曾国藩指责他们“持攘夷之正论,蓄雪耻之患谋,又多未能审量彼己,统筹全局,弋一己之虚名,而使国家受无穷之实累”这种批评是相当深刻的。

事实上,正是这些放言高论的官绅们,自道成以降,一面反对举办近代化的事业以图自强,一方却又主张强硬的积极的外交政策。他们用传统的观念来理解近代的国际政治,以自杀的政策和激昂的学语言来应付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洋列强,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看来,立国在于经典,不在技艺,以西洋为师,岂非自甘贬谪?许多人不知不觉地把国家也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为在危难的时候,宁可自杀,不可对敌人有任何让步,至于有条件的暂时的妥协,在其看来也无异于开门揖盗,引狼入室。他们以南宋之于金元,前明之于满清的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来对付西洋列强。诚然,生命是大事,人能舍生取义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难免有很多流弊,其中最大的一点便是什么事都以一死塞责,其结果是国家自杀的目的固然达到了,而组成国家的人民势不能个个自杀,从而演成历史上无数的丑态和悲剧。以一已之性命为重,万民之生死为轻,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谬误。

纵观他们对于津案的批评言论,很少有主张用近代的军械和技术来抵抗侵略者的,更不能从近代国际公法所谓主权及国际通商经济利害角度去理解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实质,而只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所谓心性之学、夷夏之辨上。

马克思说:“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获得解救,以为只要他们能在自己的想象中用魔法制服敌人时就算打败了敌人,总是对自己未来以及自己打算树立而不过现在言之尚早的功迹信口吹嘘,因而失去了一切对现实的感觉。”顽固派和清流党就是这样的弱者。他们的激情,只止于叫嚷,而提不出时势所许可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曾国藩由衷地感叹:“洋务之棘手,在于人才之匮乏,人才之罕见,由于事理之不明” 个性与社会的冲突,志事与声誉的相岐,是历史永恒的命题。能从中体察出时代信息者,并不多见。曾国藩有关时局的过去与将来的检讨、反思和展望,是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社会缓慢的变异在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思想深处的折射,也是考察曾氏在津案前后所作所为的真实动机不能不触及的所在 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的曾国藩并没有为自己所处的进退维谷的窘境加以辩解,对于舆论的谴责,“公惟引咎自责而已。”他不是不懂得机诈权变的人,从早年处置湘军与八旗绿营的关系以及李秀成案中那场与朝廷不痛不痒的暗斗等许多事情上,都可看出他的非常手段和对于权术的精深了解。但他仍置名誉的弃毁于度外,平静地去面对千夫所指的现实。从封建的道德规范来看,曾国藩忠君爱国深厚的儒学背景并不后人,但他却不象一班士大夫那样矫情立异,沾沾自喜地标榜不已。既不让步,也不声张,寓率真于复杂之中,曾国藩具有真正的儒家精神。 “曾国藩救了满清,但满清并不能救中国”因为整个社会基础是旧的,所以反对曾国藩的,正是那个旧制度以及和他同属于一个阶级的广大官僚和士大夫。

他所面对着的,是整个矫饰的社会。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而他的行为却被同一时代所扼止。最后,他带着“名已裂矣,亦不复深问”的复杂心情,冥心孤往地走历史为他安排好的结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许是世上最可悲的事情。

标签: 曾国藩天津教案清朝

更多文章

  •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当:成曾国藩政治命运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曾国藩,天津教案,清朝,慈禧

    弱国无外交。曾氏处理此案的苦衷,就因当时的清王朝实际上只有一个空架子。以曾氏的为人,能不知其后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属无奈。1870年6月21日发生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它涉及法国、英国、美国、俄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清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指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赶往天津

  • 清朝的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火烧望海楼事件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天津教案,曾国藩,清朝, 火烧望海楼事件

    1870年6月21日,在天津,有一伙人一把火烧了一座名叫“望海楼”的法国教堂,并杀死了20名外国传教士以及侨民,其中主要是法国人,事后,以法国为首的列强大兵压境,清政府急忙派出曾国藩去调查本案,本案最后以清政府处死16名中国人犯而结案告终——这起事件,就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津教案”,又称“火烧

  • 马岛战争的另一位面:撒切尔夫人48小时做出决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撒切尔夫人,加尔铁里,马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当时在国内摇摇欲坠的阿根廷军政府入侵英属福克兰群岛(也被称为马岛)和南乔治亚岛,这是英国自二战之后首次遭到的入侵。撒切尔夫人立刻下令英国皇家海军夺回群岛。由此爆发的“马岛之战”以英国胜利告终。与其说撒切尔夫人赢得了马岛战争,不如说是马岛战争成就了撒切尔。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女人,

  • 英阿马岛海战的另一面:两种音乐两种文化的较量(马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英阿,马岛,加尔铁里,,马岛战争

    1982年4月,震惊世界的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有点与众不同的是,战场上除了枪炮轰鸣、喊杀阵阵等常规的金戈铁马声之外,还不时响起英国与阿根廷两国的歌声。一首缠绵悱恻的英格兰情歌《可爱的珍妮薇芙》幽幽地回荡在血肉横飞、浓烈硝烟的南大西洋战场上,不断撞击着英国官兵的耳膜,勾起他们对远方故土亲人的怀念和思乡之

  • 英阿马岛海战:一场改变两个国家领袖命运的一战(马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英阿,马岛,加尔铁里,,马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英国、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进行的“马岛之战”把争执演变成战争。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不远万里派出舰队应对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出兵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之举。这是一场值得的,还是不值得的战争?是一场必须发生的,还是可以避免的战争?30年过去了,英阿马岛主权之争仍然悬而未决。战败总统加

  • 马岛战争:二战后一场改变固有模式的夺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岛战争,二战,英阿,

    盘点二战后最经典的夺岛战役,非英国与阿根廷于1982年发生的马岛海战莫属。马岛海战的主要战场全部在海上和岛屿,动用多种先进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是一场水下、海面、空中、陆上配合的立体战争,还是一场典型的远程突袭、封锁登陆及岛屿攻防等多种作战样式的现代化海战。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

  • 英阿马岛海战:英国在错误百出中获得了胜利(马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岛海战,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

    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圣马丁广场,有一座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黑色大理石上刻着649名在马岛战争中阵亡的阿根廷将士的姓名。32年前的今天,阿根廷和英国为群岛主权归属爆发74天战争,最终阿根廷战败。每年4月2日的“马岛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活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正对着伦

  • 马岛战争的内幕:英国的胜利有赖于智利的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岛海战,智利,英国,马岛战争

    如果没有智利的支持,英国将输掉这场战争。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的马岛战争被西方军事家视为现代战争的经典之役,英国海军克服种种困难,组织远征舰队跨越半个地球并最终获胜。然而英国空军一名退役军官近日披露称,正是依靠智利的帮助,英军才打赢了马岛战争。现年80岁的西德尼·爱德华兹在马岛战争期间曾担任英国

  • 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皇帝,铁帽子王,赐死

    1861年,是咸丰当上皇帝的第11个年头。30岁的咸丰帝,已经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躺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寝宫里,烟波与往日烟波相似,但他的心情一点也不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欲望。他是在外国军队逼近京城时,以外出狩猎的名义,又惊又怕逃往热河的。但他是个皇帝,又是个男人,必须在大臣与皇后贵妃之前掩饰他

  • 新鲜热词“铁帽子王”:详解什么是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铁帽子王,古代官员

    所谓“铁帽子王”,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是指世袭的王爵。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