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飞抗金的局势影响:靖康之耻犹未雪两帝被抓

岳飞抗金的局势影响:靖康之耻犹未雪两帝被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317 更新时间:2023/12/31 8:43:30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当时宋朝嫡亲宗室中只有在河北组织兵马的康王赵构和哲宗的废后孟氏幸免于难。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是为宋高宗。历史上把高宗即位后的宋朝称为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首都后来定在临安(即杭州)。

赵构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与其父、兄(徽、钦二宗)一样惧怕与金朝打仗,为保持皇帝的权位而一味求和苟安。赵构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二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为了笼络人心,他曾一度起用因组织开封保卫战而声望很高的李纲担任宰相。不久就因李纲坚决主战,不符合他的苟安议和的意愿,只让李纲担任了75天的宰相,就罢了李纲的官。建炎元年九月,赵构听说金朝以傀儡张邦昌被废为借口,再次南侵已抵达河阳,也不问消息是否确实,立即准备南逃。十月初从南京(今河南商丘)出发,月底逃到扬州。十二月金朝分兵三路南下。完颜宗辅率东路金军自沧州渡河,进攻山东,完颜宗翰率中路金军自河阳渡河,直攻河南,西路金军由完颜宗望所派的娄室率领,进攻陕西。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军奔袭扬州,宋高宗仓皇出逃,经镇江府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又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至明州(今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军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临安府。

这年九月,金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建立傀儡政权,统治河南、陕西大部地区,与南宋对峙。面对金朝的入侵,虽然南宋最高统治者奉行屈膝投降的政策,但是宋朝各地人民纷纷奋起抗击金军的残暴虏掠,而宋廷内部的主战将士亦活跃在抗金的最前线。如韩世忠岳飞、吴、吴麟、刘琦等,他们在各地抗击金兵,收复了部分失地。其间,宋军打了多场重大战役,如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以八千人力拒金兀术十万大军四十八天;刘琦顺昌大捷,以不到二万人大败金兀术大军十余万。其他如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大仪之战等,众将都令金兵吃了苦头,大大鼓舞宋朝军民的士气。 在南宋的抗金将领中,岳飞的抗战态度最坚决,功绩、贡献最大,但其结局也最悲惨。

标签: 岳飞抗金宋朝

更多文章

  • 岳飞抗金的历史背景:女真部落准备发动侵宋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岳飞抗金,宋朝

    十二世纪初,东北地区的生女真部落,在完颜阿骨打(汉名旻)的领导下,反抗辽国的统治,随即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金国。完颜阿骨打(旻)也即后来被金人尊为金太祖的金国开国皇帝。新兴的金国女真族当时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盛行奴隶制,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侵略性。金国剽悍的骑兵,胜过了原先辽国和西夏的

  • 《满江红》是否是岳飞的作品?岳飞为何写满江红(岳飞抗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岳飞,宋朝,满江红,岳飞抗金

    岳飞,南宋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战略家、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

  • 慕尼黑协定正文:英法德三国决定了捷克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希特勒,

    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一、撤退将在1938年10月1日开始。二、英国、法

  • 慕尼黑协定的内容: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希特勒,

    《慕尼黑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是:1. 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德意志族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2

  • 慕尼黑协定简介:捷克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希特勒,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不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德国对它早就垂涎三尺。捷克境内有300万日耳曼人,大多居住在苏台德区。1938年4月,以汉伦为首领的苏台德日耳曼人党举行代表大会,提出把苏台德区从捷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纲领。希特勒以此为由,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以战争相威

  • 绥靖政策产生的内在因素:战后兴起的反战风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不妨说是对“反战求和”的热切渴望。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

  • 绥靖政策的经济因素:一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

  • 绥靖政策简介:牺牲别国保全自己的一种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被西方国家积极推行。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初,美英对日本侵华不加反对,一般认为,美英是在指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1932年美国虽然宣布“不承认主义”,反对日本破坏门户开放政

  • 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背景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后声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360年)进爵南郡公,后更在兴宁元年(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桓温虽然内镇扬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亦交由其两个弟弟桓豁及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东晋全

  •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背景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后赵将领姚弋仲降晋,其子姚襄亦随父归降,皆获东晋遥封官职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