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满江红》是否是岳飞的作品?岳飞为何写满江红(岳飞抗金)

《满江红》是否是岳飞的作品?岳飞为何写满江红(岳飞抗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826 更新时间:2024/1/16 13:27:10

岳飞,南宋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战略家、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满江红》是否出自岳飞之手,笔者认为须从新探究。岳飞绝不会让对方钻空子。笔者提出这种异议并没否定岳飞,也没有否定《满江红》这个作品,《满江红》确实写得很好,如果以抗金名将岳飞这样身份的人写下了《满江红》,势必让当时西夏有理由认为岳元帅是在向西夏朝下战书了,这可能吗?当时二帝被掳,国家半壁河山为敌国所占,一心“精忠报国”的岳飞,他所要全力以赴的是运筹帷幄,不会让对方钻空子的。

岳飞不会因《满江红》节外生枝。《孙子兵法·始计第一》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熟知兵法的岳飞,会不会拿“国之大事”当儿戏?一个强敌金国已经让宋王朝危在旦夕,此时的岳飞,还能浪漫而豪迈地吟诵“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至于“壮志饥餐胡虏肉”和“笑谈渴饮匈奴血”,哪一点与金国有关?相反,“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尔”,目的明确,有的放矢,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才是岳飞的真豪迈,才是岳飞的英雄本色。即便是文学语言,他当然在金国也能找到可“踏破”的山、可“饥餐”的肉、可“渴饮”的血。何况岳飞素为仁义之将,金兵多有降附,他未必会渲染自己“餐肉”与“饮血”。当时宋对金国已经疲于应付,西夏以此为借口对宋用兵,更是师出有名。谙熟兵法的岳飞岂不知“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若西夏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岳飞“智”在何处?“信”在何处?“仁”在何处?远的不说,就看主席在战争中写了多少诗篇,他老人家什么时候在诗词中涉及另外的强敌了?事实上,古往今来,谁会把主帅的诗词单纯看作文学作品?

岳飞不会趁口舌之快而陷整个国家与民族于不义。如果说该词出自岳飞之手,那么写《满江红》时,西夏正值强盛,宋已是面临强敌,如果你是统兵数十万的将帅,你是否可以不考虑西夏的反应?抑或你是西夏君臣,你将如何看待这首《满江红》?贺兰山是党项人、也是西夏国的圣山,国都即在山下,自己的中央腹地,岂容他人“长车踏破”?何况还是一个“弱国”。如果你是西夏李氏,如果你是西夏臣民,你会不会认为《满江红》是岳飞下的战书?名将岳飞岂能不知其中的利害?况且岳飞向来不是那种徒趁口舌之快之人,决不至于为一己的一时之快而陷整个国家与民族于不义。所以,笔者认为这首有着授人以下战书之嫌的《满江红》,决不是岳飞的作品。那种认同它属于岳飞作品的“通识”,本意是美化民族英雄,但结果实则相反。

标签: 岳飞宋朝满江红岳飞抗金

更多文章

  • 慕尼黑协定正文:英法德三国决定了捷克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希特勒,

    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一、撤退将在1938年10月1日开始。二、英国、法

  • 慕尼黑协定的内容: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希特勒,

    《慕尼黑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是:1. 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德意志族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2

  • 慕尼黑协定简介:捷克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希特勒,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不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德国对它早就垂涎三尺。捷克境内有300万日耳曼人,大多居住在苏台德区。1938年4月,以汉伦为首领的苏台德日耳曼人党举行代表大会,提出把苏台德区从捷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纲领。希特勒以此为由,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以战争相威

  • 绥靖政策产生的内在因素:战后兴起的反战风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不妨说是对“反战求和”的热切渴望。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

  • 绥靖政策的经济因素:一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

  • 绥靖政策简介:牺牲别国保全自己的一种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被西方国家积极推行。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初,美英对日本侵华不加反对,一般认为,美英是在指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1932年美国虽然宣布“不承认主义”,反对日本破坏门户开放政

  • 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背景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后声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360年)进爵南郡公,后更在兴宁元年(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桓温虽然内镇扬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亦交由其两个弟弟桓豁及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东晋全

  •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背景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后赵将领姚弋仲降晋,其子姚襄亦随父归降,皆获东晋遥封官职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姚

  • 桓温第一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第一次北伐简介:桓温第一次北伐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背景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诸子争位,后赵国内

  •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三次北伐带来什么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桓温,桓温北伐,晋朝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