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绥靖政策产生的内在因素:战后兴起的反战风潮

绥靖政策产生的内在因素:战后兴起的反战风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4 更新时间:2023/12/31 11:52:46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迪,不妨说是对“反战求”的热切渴望。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放弃防卫。” 。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然而,和平主义者鼓吹和议、呼吁太平的同时,却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诅咒战争,诋毁军备,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而且使人们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反战的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制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社会太平”的反战求和思潮,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于慕尼黑悲剧,英国首相伯伦甚至相信“让德国恢复国土就可以保持英德两国长期友好和平稳定的关系,导致达成广泛的协定,抚慰不满意的国家,从而取得长治久安的和平”,(p.304)并且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这不仅反映了英国民众狭隘朴素的“避战求和”心理,也掩盖了张伯伦害怕战争的心态,迎合绥靖需求。可以说,“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标签: 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更多文章

  • 绥靖政策的经济因素:一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

  • 绥靖政策简介:牺牲别国保全自己的一种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被西方国家积极推行。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初,美英对日本侵华不加反对,一般认为,美英是在指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1932年美国虽然宣布“不承认主义”,反对日本破坏门户开放政

  • 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背景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后声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360年)进爵南郡公,后更在兴宁元年(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桓温虽然内镇扬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亦交由其两个弟弟桓豁及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东晋全

  •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背景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后赵将领姚弋仲降晋,其子姚襄亦随父归降,皆获东晋遥封官职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姚

  • 桓温第一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第一次北伐简介:桓温第一次北伐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背景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诸子争位,后赵国内

  •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三次北伐带来什么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桓温,桓温北伐,晋朝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

  • 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塞尔维亚不甘心被吞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分裂与统一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南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

  • 萨拉热窝事件前的国际局势:大国之间矛盾加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

  • 萨拉热窝事件的评价:普林西普被认为是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和对毗邻的塞尔维亚挑衅。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匈帝国在1908年所吞并,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

  • 萨拉热窝事件中的受害者斐迪南:奥匈帝国王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萨拉热窝事件,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子。皇帝独子皇太子鲁道夫于1889年精神病自杀后成为皇位继承人。因他主张通过兼并塞尔维亚王国将奥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