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世宗耶律阮成为皇帝,是夺位还是合法继位?

辽世宗耶律阮成为皇帝,是夺位还是合法继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4/3/19 0:51:37

947年5月15日,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于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次日,永康王耶律阮即皇帝位于柩前,是为辽世宗。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辽世宗并非太宗的儿子,而是侄子。太宗本人共有五子,当时还全都在世,他在临终前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要传给侄子呢?考虑到辽世宗的父亲和辽太宗当年有夺位之争,后世许多人猜测辽世宗一定是趁着太宗病逝的时机将皇位夺取到手,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辽世宗的父亲耶律倍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阿保机在世时,耶律倍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然而在耶律阿保机去世后,更偏爱次子的皇后述律平(耶律阿保机之妻)却坚持要让次子耶律德光继承皇位。在经过长达一年的明争暗斗之后,耶律倍最终屈服于母亲和多数契丹贵族压力,让位给自己的二弟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登基称帝后,对自己那位被迫放弃皇位的哥哥始终感到不放心。他派人监视耶律倍的一举一动,并不断削弱耶律倍的影响力。最终,惶惶不可终日的耶律倍选择了从海路逃往中原,并受到了后唐皇帝的热烈欢迎。

几年后,后唐被灭国,耶律倍在战乱中被杀。史书上关于耶律倍的死因有两种解释:一是被后唐皇帝李从珂派人杀死;二是被契丹人扶持的后晋傀儡皇帝石敬瑭杀死。自此,耶律倍和耶律德光的皇位之争才算彻底结束。

不过,当年耶律倍出逃中原的时候,却没有带走自己的儿子,包括长子耶律阮在内的耶律倍诸子都继续生活在辽国。

耶律阮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辽太宗的喜爱。太宗将他带在身边抚养长大,偏爱程度比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耶律阮成年后,不仅长得仪表堂堂,身材魁梧,而且待人宽厚,慷慨大方,还精通骑射,是一个典型的契丹杰出青年。

946年,辽太宗率领大军入侵中原,耶律阮随军出征。辽军在攻灭了后晋之后遇到中原地区军民的全力抵抗,辽太宗迫于无奈只好决定撤回辽国。在班师回朝途中,他突发重病去世,之后便是耶律阮继承了太宗的皇帝宝座。

很多人认为耶律阮之所以能继承皇位,一定是用了非常手段,因为按照汉人的思维惯性,皇位如果不是传给自己儿子,那就必然与阴谋相联系。可事实上,将国家的最高权力传给强者在游牧民族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当时辽国虽然已经接受了许多汉文化,但其民族本身的特性并未丧失。辽太宗将皇位传给侄子耶律阮,在契丹人眼中其实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辽史》对于此事的记载也仅有一句话:“夏四月丁丑,太宗崩於栾城。戊寅,梓宫次镇阳,即皇帝位於柩前。”正因为这件事情并无蹊跷,所以用简简单单几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然而后世一些野史专家却以汉人继承制度的思维去强行解读辽世宗承袭皇位的过程,并得出他是夺位的结论,这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即便抛开契丹人的传统不谈,仅以当时的现实环境考虑,耶律阮也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首先,耶律阮本身足够优秀。从身份上来说,他是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嫡长孙;从影响力上来说,他在契丹贵族中受到了普遍的尊敬;从能力上来说,他是当时辽国皇室中最杰出的一位。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看,耶律阮都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其次,辽太宗当年是在母亲述律平的支持下从大哥耶律倍手中夺取到了皇位。然而述律平还给儿子增添了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在他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三弟耶律李胡。耶律李胡性情暴戾,残忍无道,任何人都看得出来,如果耶律李胡当上皇帝,对辽国而言必然是一场灾难。辽太宗将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江山社稷,他怎么忍心将其托付给耶律李胡呢?

此外,辽太宗几个儿子当时的年纪都还太小,长子耶律璟也只有十六岁。无论影响力还是个人能力,都不具备成为一国之君的资格。如果辽太宗按照与母亲的约定把皇位传给耶律李胡,这位心狠手辣的老三恐怕不会轻易放过对自己皇位有潜在威胁的侄子。而耶律阮宅心仁厚,待人以宽,完全是个值得托付的对象,这也是辽太宗在临终前会决定将皇位传给耶律阮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辽世宗耶律阮之所以能成为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合法继位的过程。所谓的夺位阴谋,不过是后世野史专家胡乱揣摩的结果。正是辽世宗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皇位,他才会得到绝大多数辽国贵族无条件地支持,并在之后与述律平、耶律李胡的夺位之争中击败后者,正式成为辽国历史上的第三任皇帝。

标签: 耶律德光辽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与汤和,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人质交换孙德崖,同样是其结局的一个伏笔。其实汤和对朱元

  •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一、

  • 隆科多曾经参过八王议政 雍正为什么最后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隆科多,历史解密

    隆科多是康熙朝后期首辅大臣佟国维的侄子(以电视剧为依据)。他本人也是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曾经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并在战场上杀敌保驾的有功之人,深得康熙赞赏,并赐宝刀以示嘉奖。康熙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远大,于是就把他安排到关外当差,意思是到基层历练,待成大器再加以重用,但是隆科多显然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良苦用

  • 成吉思汗为什么用了22年才消灭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宋朝,历史解密

    当我们翻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时会发现没有一部《西夏史》,这是为什么呢?是本身就是无关紧要还是另有隐情值得思索,在我看来——西夏的历史之所以在历史上被抹去,是因为蒙古人曾在西夏手中吃过亏。13世纪初期的蒙古帝国如一颗超新星,引燃了北部草原和戈壁。整合了原来分散的游牧部落的蒙古帝国迅速开始对南方的西夏进

  • “第五言福,百家始终”,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传承,从上古八大姓到后来的百家姓,从“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的上古时期到秦汉后姓氏合二为一流传至今,这个标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姓氏有单姓和复姓,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官职为姓的“司马、司空、司徒”,以居

  • 左宗棠晚年做错事,慈禧反而开除举报他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左宗棠,清朝,历史解密

    说起晚清时期的历史,始终绕不过这么一个女人——在20几岁时以太后身份临朝,统治晚清朝政数十年之久,凭借政治权术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慈禧太后。总览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有人说她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靠耍阴谋诡计上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晚清数十年波云诡谲的政局动荡中,慈禧始终屹立不倒,其把控形势

  • 揭秘:捻军与太平天国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捻军,清朝,历史解密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它俩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仅此而已。捻军也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称为“捻党”,在《湘军志》里

  • 刘邦的哪几个儿子是被吕后带大的?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刘邦,吕后,历史解密

    说道历史中的第一位皇后,在正史中记载的就是吕雉,但是在历史中,吕雉的名声并不是很好,更何况她死以后吕氏还惨遭灭族!吕雉的恶毒和心狠手辣是公认的,但是吕雉的狠毒和恶毒,都是对着和她为敌的一些人,或者对她有威胁性的一些人,那些对她来说至亲的人, 吕雉还是十分温柔的,这一点可以从刘邦的几个儿子身上得到证实

  • 中书省的下设机构都有哪些?还有哪些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书省,君主制,历史解密

    中书令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史家司马迁中年以后,因曾身受腐刑,并学识过人等原因任此要职。曹魏后,宫内图书的整理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士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称中书监,次者称中书令。如西晋

  • 鲁隐公是怎么继位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鲁隐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孝公在位二十七年,死后其子弗湟继位,就是鲁惠公。鲁惠公继位后,知道秦国用天子之礼祭祀天帝,鲁惠公于是也向周平王申请,周平王不同意。鲁惠公很生气,就故意用天子之礼祭天,周平王也不敢过问。鲁惠公的正妻无子,而他的妾声子生儿子息。息长大后,鲁惠公为息娶宋国之女。宋女来到鲁国后,惠公见她长得漂亮就将宋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