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46年6月20日:郭布罗·婉容逝世

1946年6月20日:郭布罗·婉容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78 更新时间:2024/2/13 0:01:41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清朝与中国的末代皇后,后为伪满洲国皇后。“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鸿”来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早年经历

郭布罗·婉容,达斡尔族,满洲正白旗人,1906年11月13日在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出生。婉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是位开明人士,时任内务府大臣,一直的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子应该和男孩子同样接受教育。

在教她读书习字、弹琴绘画,还特意聘请了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任萨姆女士(Miss Isabel Ingram)为英语老师。婉容作为一个达斡尔族旗人家的小姐,优裕富足的生活环境、显赫的家族地位、民族化及传统文化的教育都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婉容的生母爱新觉罗氏是定郡溥煦的孙女、毓长的第四女,人称“四格格”,在生下婉容时因产褥热而故。

婉容的继母恒香(字“仲馨”,后改名“金仲馨”),同样也是定郡王溥煦的孙女、毓朗的第二女,人称“二格格”,对婉容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恒香对婉容不但细心照料,甚至是宠爱备至,母女相处非常和睦。家中其它成员还有长婉容两岁的同母哥哥润良(娶溥仪大妹韫媖),小她六岁的异母弟弟润麒(娶溥仪三妹韫颖)。婉容的家住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

嫁予溥仪

1922年,已满16岁的婉容因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同年,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在瑾皇贵妃(端康皇贵妃)的坚持下,溥仪才勉强圈中的。因为皇帝溥仪第一个圈中者为文绣而非婉容,但文绣长相普通,当时十六岁的婉容却出落得美丽高贵,而且她的家世显赫,最后溥仪还是选了婉容当皇后。而文绣既被皇帝圈上了,也不能再嫁别的人,于是成为了妃子。

1912年,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帝制结束,国家从君主制走共和。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给予清室的优待条件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为此,逊帝溥仪的婚礼还是完全照搬皇帝大婚的礼仪,民国政府特准皇后的“凤舆”从东华门抬进紫禁城的后半部。1922年11月30日,婉容成为名义上的皇后。

婉容出身满州旗人,知书识礼,也写得一手不错的诗词。她跟溥仪的书信有很多都是用英文写的,署名“伊丽莎白”。溥仪在她初进宫时十分宠爱她,为她聘请过英文老师。婉容相貌娇美、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态不凡、内刚外柔并富有善心,她是一位兼收中西方文化优势一身的贵妇。但由于溥仪身体原因,两人婚后一直无子。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婉容也随之离宫。随溥仪前往天津居住后,婉容对鸦片成瘾。出宫后的婉容精神焕发,她改变宫中的装束,换上了时装旗袍和高跟皮鞋,还烫了头发,成为租界中的“摩登女性”。对她吸引力最大的当然是到各大百货公司购物,反正有溥仪付钱,她可以无所顾忌地大肆挥霍,有用的没用的看中了就必须买回来,导致后来发展成婉容和文绣之间争宠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赈灾捐赠

1923年12月,婉容向北京“临时窝窝头会”捐赠大洋600元,以赈济灾民,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1931年,反常的气候造成“南起两广北至东北大小河流尽告涨溢”,全国性的大水灾。当时全国受灾区域达16省,其中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湘、鄂、赣、浙、皖、苏、鲁、豫8省灾情极为严重,是上个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灾。出宫已久的婉容,看到这样的洪涝灾害,立即捐出自己的珍珠项链及大洋。1931年盛夏时节,长江两岸数省发生严重水灾,当时溥仪捐赠一栋楼房,婉容捐了一串珍珠以赈灾民。这件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京、津、沪的报纸也相继刊登了“皇后”的玉照和她所捐赠的珍珠项链。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00年6月20日:清军击毙德国公使克林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克莱门斯·佛雷赫·冯·克林德,1853年11月22日-1900年6月20日),德国男爵,德国驻华公使,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在北京街头为清军枪杀。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事件始末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

  • 1381年6月20日: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

  • 1549年6月20日:罗伯特·凯特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1549年6月20日,在圈地运动比较激烈的地区诺福克郡温德姆镇的农民,深夜拆毁地主圈地的栅栏,成为这次起义的开端。小贵族罗伯特·凯特兄弟成了起义的首领。7月初,起义军发展到两万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由罗伯特·凯特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简介起义波及全郡,起义军攻下了郡首府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

  • 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于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基本简介中国载人航天工

  • 古人如何应对中风的后遗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缺血性脑中风,即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腰膝酸软。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这样的脑血管病,在当今时代是越来越多发了。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这类血栓性疾病更是多见。走在街头巷尾,因为中风而身体偏枯的人,经常可以遇到。脑血栓能不能不留后遗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这和抢救治疗的时机大有关系。如果

  • 古人没有碘盐如何治大脖子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很多人都知道碘缺乏可以导致大脖子病,但真正见过此病的人很少,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近些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缺碘,至少不是那么普遍和严重。古人不知道碘元素,更没有碘盐,如果真的缺碘,岂不是大脖子病横行?”你别说,还真是这样。大脖子病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至少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记载。它还

  • 雅克萨之战的历史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当局的重视和赞许。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

  • 雅克萨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

  •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是中国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

  • 《尼布楚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尼布楚条约》以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条约形式,从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这并非古代粗浅的势力范围划分,而是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保护的领土主权。这遏止了俄国继续向南扩张,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来自西方的国际法在《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