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为何会怠政

唐玄宗为何会怠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90 更新时间:2024/2/16 23:45:49

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前期的开元年间,和后期的的天宝年间,前明而后昏,前后判若两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执政时间太久,眼见国家强盛,威加四海,万邦来朝,同时又再无任何能威胁他统治的政敌,无论太子,诸王,后宫都被牢牢压制,自然是志得意满,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精力和体力衰退,对政事也心生懈怠,逐渐贪图享乐。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

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唐朝自李治首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更进一步将此制度化,即大量选拔低品官员进入政事堂,使资历不足的低级官员,若得君主信用,亦能一步荣登宰相之位。宰相之势因此大为削弱,皇权则极大加强。此制也为李隆基所沿袭,他在位前期,纵然是姚崇、宋璟、张说等政绩卓著的贤明宰相,也不过是拜相数年即遭调换,就是防止他们久居要职,形成政治势力,对皇权形成阻碍。

而等到李隆基自满怠政,沉溺到音乐艺术等个人享乐中去后,便将帝国大权交给李林甫这个行政能力极强的代理人,让他连续担任首席宰相整整十九年,完全放弃开元年间对宰相的种种制衡和调换措施。关于李隆基怠政之事,《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唐玄宗后期,李林甫摸透了玄宗的骄侈心理,让他纵情声色,享尽奢靡,自己得以杜绝言路,扶植私党,专断朝政。李林甫虽有杰出的行政能力,在天宝年间依旧保持了帝国军政机制延续运转,但他个人私念远大于政治操守,他妒贤嫉能,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更是屡起大狱,对那些能力强的重臣能臣能诛则诛,不能诛杀则想尽办法流放,此举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与斗争。

同时,他又堵塞"边帅入相之路",对玄宗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他用安禄山等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安禄山正是利用唐王朝的内外矛盾,实力日趋衰落的情势起兵反唐的。因此不得不说李林甫为安绿山的反叛助了一臂之力。关于李林甫劝谏唐玄宗的事,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

"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为子孙之远图,务乘一时之权以邀利,无所不为。向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亦惜之以传子孙,不反矣。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

继李林甫之后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他妒贤忌能,嚣张跋扈,甚至公行贿赂。奸臣当朝,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杨国忠曾"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向李隆基告状,后安禄山以"清君则,诛杀杨国忠"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即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政治经济的方面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才是最终导致战乱爆发的根源。

中央与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准确地说,是唐朝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中央与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造成暴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后期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自玄宗时期起,便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在开元盛世以后,边防普遍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使他们的权力愈来愈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中央军不仅兵力不足,而且平时也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益增深,至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关于安禄山等节度使反叛之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

民族之间的矛盾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令此次战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自南北朝以来,大量契丹人、奚人迁入河北北部,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将许多突厥人迁徙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俗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骨干。

史载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大量少数民族投靠叛军。关于李隆基封胡人为节度使之事,《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帝然之,因以安思顺代林甫领节度,而擢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林甫利其虏也,无入相之资,故禄山得专三道劲兵,处十四年不徙,天子安林甫策,不疑也,卒称兵荡覆天下,王室遂微。"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前河北为何胡化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河北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於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

  • 豪雨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当有连续降雨,而且一日雨量累积到130毫米时,会发布“豪雨特报”;如果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却在50毫米以上,且有可能造成灾害时,便发布“大雨特报”。这雨种灾变天气最常在5,6月的梅雨季节时发生;或者在春秋雨季的锋面及夏季偏南气流强盛时,产生对流性大雨或豪雨台风来袭,引进强劲的西南气流,也是大雨或豪

  • 倭寇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倭寇[wō kòu](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倭寇初时仅为九州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

  • 藩镇割据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

  • 藩镇割据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的实力和控制力就大大地减弱了,除了在形式上保持住了统一之外。实际对上对地方藩镇已经没有任何统治力和控制力了。而地方藩镇也只是表面上认这个大唐皇帝,实际上却是自行其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首要原因就是府兵制破产。而唐朝之所以无法结束藩镇割据是不能也没有办法,更不敢。但不得不指出的

  • 1987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禁毒日即国际反毒品日,是每年的6月26日。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并与会代表一致同意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

  • 1997年6月26日:支援酷刑受害者国际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1997年,联合国大会根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建议(第1997/251号决定)宣布6月26日为联合国支援酷刑受害者国际日(12月12日第52/149号决议)。设立此国际日的目的是根除酷刑并使1987年6月26日生效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切实产生作用。日期确定6月26日

  • 1892年6月26日:作家赛珍珠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 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中英天津条约》又称《中英续约》,是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朝与英国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与《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构成了《天津条约》的主体。中英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钦差大臣桂良、

  • 1900年6月26日:《东南保护约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三十日(公历6月26日),在北方义和团活动激烈,清政府要求地方各省准备对列强各国作战之际,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了《中外互保章程》及《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亦称《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了各自保护范围,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