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赤壁之战真的经典吗?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你想的那样

赤壁之战真的经典吗?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你想的那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268 更新时间:2024/1/19 11:00:06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与猇亭之战是真打了。官渡战败,袁绍病,死了;猇亭战败,刘备病,死了。唯独赤壁之战曹操全身而退,歇了两年又出去打,其实力不见削弱。官渡之战与猇亭之战袁绍与刘备是真败了,特别是官渡之战,袁绍的文臣武将死降殆尽,难怪他活不下去。反观曹操的赤壁之战,其手下头面人物一个都没有损失。于是乎让人困惑,赤壁之战到底打成什么样?

应该说,局部战争也蛮惨烈。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的说法,曹操从华容道撤退时,道路泥泞不通,又刮着大风,想必人惊马乏的。曹操命令疲惫的士兵背草来填,人马才能过去,一些累得动不了的士兵被人马践踏在泥里,死了很多。其原话是“(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里把“羸兵”称为“本来就是体弱的,老弱病残,甚至可能是伤病员,或者是得了传染病的这些人”,我觉得不太妥,老弱病残怎么还能去背草呢?当时情况那么急,让这些人拖着病体去干活,不是自己拖延时间吗?“羸”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瘦”,一个是“疲劳”。我理解的“羸兵”应该是疲惫的士兵,大家从战场跑出来能不累吗?还能从战场跑出来,会是老弱病残吗?当然,因为很累了还要去负草填坑,一时滑倒起不来就不奇怪了。

仗打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接近尾声,因为过了这里到了南郡,孙刘联军也停止追击了,《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让人这里放一炮,那里举把火,在《三国志》找不到依据。赤壁之战的高潮部分应该在烧船那一段,可在这关键部分陈寿却搞得很混乱,到底是谁烧了曹操的船,一会说是刘备一会说是黄盖,一会又说是曹操自己。一本《三国志》里,在曹操和刘备的传,说是刘备干的;在周瑜和黄盖的传,说献策与烧火的都是黄盖;到了孙权郭嘉的传,又讲烧船的是曹操自己。

可以肯定,黄盖是参与了,因为如果船是曹操自己烧的,周瑜和刘备的兵不可能及时赶来追击。但也不能说肯定黄盖烧的,曹操和刘备就没有烧。孙权一方战前讨论要不要降曹时,张昭有个说法,讲曹操的船有数千,真实情况就算只有数千的十分之一,也是数百条。黄盖带着十条火船来烧曹操的几百条船,这得多长时间才能全点燃呢?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曹操只顾逃跑,他从船上上下几个来回都来得及。合理的猜想是,当时黄盖诈降骗过了曹操,他的载有易燃物的船得以靠近曹操的船,然后烧火制造混乱。而刘备则远远地策应,当看到黄盖得手了,他也大举进攻,大放其火。此时曹操看到救火已经不可能了,为了不让物资落入对方之手,自己也一把火烧了。于是就出现了三家都放火的记载。

诚如此,在决定放火时,曹操应该先把人撤出来,起码核心人员要撤。于是乎便讲得通了——虽然曹操打了败仗,但他有止损动作,所以没有既损兵又折将。曹操北撤后,长江边上的重镇江陵,也就是荆州城,依然在曹仁的手里,周瑜在那里死磕了一年多,双方死伤数万人,曹操把曹仁撤回襄阳,周瑜才算有了重大战果。刘备倒聪明,他趁周瑜忙着,自己去接收了长江以南荆州的另三个郡。曹操撤退时,原来随刘琮一起投降过来的士兵逃跑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到那些人跑到刘备那里,刘备说地盘不够养不活了,这便有了向孙权“借荆州”的由头。刘备借荆州,实际只是借荆州的南郡,治所在江陵(周瑜死磕了一年那地方),太守是周瑜。当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坦白讲,周瑜就白打工了。有点扯了,但说明了曹操的进一步后撤已非赤壁之战之罪,如果不注意时间跨度,很容易把曹操之后的一些损失记到赤壁之战“战果”上。

正如谁烧的船一样,对这场战争的描述,陈寿在不同的人物传记里写得不尽相同,因他又以魏为正统,所以存在着为曹操讳的嫌疑。也因他语焉不详,所以关于这场战争曹操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损失多大,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有一点陈寿讳不了,即人的功过你可以写得浓淡,但人的生死不能记有出入,否则就不是讳不讳的问题,而是实不实的问题。这场战争曹操确实没有损失大将或重臣,就连打得轰轰烈烈的《三国演义》也只见甘宁斩了一个马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赤壁之战所谓的“经典”,怕是掺了水分。

标签: 赤壁之战

更多文章

  • 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淝水之战,东晋

    公元358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奕因病去世,由于谢氏治理豫州颇得民望,于是东晋朝廷召谢氏世家子弟继任,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由于才能出众,又擅长自我表现,因而声誉高于谢安,会稽王司马昱先是召其为从事中郎,接着迁吴兴太守,而这次迁为豫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然而谢万心高气傲,做为北伐大将却不能安抚士兵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夷陵之战,关羽

    夷陵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的两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孙刘联盟的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了保住江东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同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与此同时先前被曹操占据的荆州陆续被刘备和孙权兼并。当时刘备派兵

  • 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侯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原地区因为汉室的衰弱,兴起了无数诸侯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乱世,才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能够以一当百的大将,有的是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的出现让这段历史充满了闪光点。 不过令人最感到意外的

  • 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

  • 东林大将孙承宗要清君侧,为何魏忠贤被吓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承宗,魏忠贤

    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 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 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

  •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做了一个终身决定,但依旧没能摆脱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关条约,李鸿章

    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一个条约的签订,从“中兴名臣”,“擎天玉柱”变成“汉奸”、“卖国贼”者,千古之下,唯李鸿章尔。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故纸堆,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时,往往发现,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今天,小编带大家聊聊马关条约下的李鸿章,一个古稀之年老人的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何以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背后真相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县令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

  • 秦昭王晚年疯了,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昭王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 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

  • 刘邦七岁时的一场战事,决定了魏国灭亡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魏国

    刘邦七岁这年的战事,其实是赵国惹出来的。这年赵国看着两次大败秦国,一次大败燕国,其中杀燕军主帅相国栗腹,俘获燕军副帅卿秦、乐闲,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王喜割地求和,便感觉到吞并燕国唾手可得。看看天下大势,燕国在东北角,只与齐国相邻。燕齐两国又是世仇,赵攻燕,齐国一定不会出手相救。魏国刚刚死了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