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861 更新时间:2023/12/18 9:49:21

长平之战过去2000多年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有必要。因为战争的一般原则没变。

什么是战争(战役、战斗)的一般原则?即能不能打。由此生出两个问题:能打怎么办,不能打怎么办。

迫于命令和时局(当时国共谈判)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林彪两次在四平失手。或者,林彪等人认为不能在四平与国军打大仗,即不能打。在不能打的情况下打了,怎么办?在不能再打下去的情况下,林彪果断及时巧妙地撤军了,因而保存了实力。

长平之战赵方犯了两次战略性错误:

第一次,赵方抢了秦方到嘴的肉(上党),秦方去夺,赵方保。

这一阶段的指挥员是廉颇。在这一过程中,赵方处于被动失利的局面中,或属于相持拼消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廉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与秦方拼消耗。身为指挥员的廉颇,应当清楚地了解赵秦双方的国力。拼消耗赵方是拼不过秦方的。而且赵方要胜秦方也没有把握。此时的廉颇应及时向朝廷反应实际情况,建议朝廷放弃上党,保存国力。但廉颇没有这么做。难道廉颇不知道赵方拼不起消耗?

这是赵方犯得第一次战略性错误。

第二次,在上述情况下,赵方上至国君,下至将相参谋,没能清醒地认识战局,因而放弃上党,退出战役,保存实力,而是在错误的基础上继续犯错误,派赵括接替廉颇,企图扭转战局。赵方这么做的目的是志在必得,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赵括在接替廉颇之前之后,对战局的认识是很不清醒的。如果赵括对战局有清醒的认识,应当建议朝廷放弃上党,撤军保实力

正因为赵括对战局认识不清,才接受了任务,又带了20万赵兵,去接替廉颇。

如果赵括是一位明智的将军,他就应当认识到这场战役的性质:赵括带去的20万赵兵,加上廉颇那里的20余万赵兵,几乎是赵方全部的家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决战啊。如果秦方败了,是什么性质的败?对秦方而言,是伤筋动骨的败吗?如果赵方败了,又是什么性质的败?赵方将朝什么方向走?对此,赵括没有清醒的认识到。

赵括上任后,秦方及时调整了战役意图,要让赵方从此一蹶不振。

秦方调(增)兵遣将,那么大的动静赵方会不知道?赵方是怎么理解这一信息的不得而知,但从赵方也调兵遣将的动作看,赵方是押上了国运的。押上国运值不值得呢?

假设秦方不换白起,又假设秦方败了,也伤不了秦方的筋骨,而赵方呢,即使胜了,也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而且,秦方迟早还要夺取上党。如果赵方败了,而且败的不那么惨,按一半算20万,赵方也再无力与秦方相抗衡了。

这种押国运,因小失大的决策和战役,是不是战略性错误?

倘使赵方能够清醒的认识战局,就应当及时放弃上党,令廉颇撤军保实力。这种押国运的决策和战役,没有绝对的把握是不能干的。

在讨论是否出兵朝鲜时,彭大将军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败)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他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这是对战局最起码的认识。

如今,连瑞典那样的国家都要恢复义务征兵制度了。这是对时局的一种什么认识呢?

标签: 长平之战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真的经典吗?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你想的那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与猇亭之战是真打了。官渡战败,袁绍病,死了;猇亭战败,刘备病,死了。唯独赤壁之战曹操全身而退,歇了两年又出去打,其实力不见削弱。官渡之战与猇亭之战袁绍与刘备是真败了,特别是官渡之战,袁绍的文臣武将死降殆尽,难怪他活不下去。反观曹操

  • 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淝水之战,东晋

    公元358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奕因病去世,由于谢氏治理豫州颇得民望,于是东晋朝廷召谢氏世家子弟继任,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由于才能出众,又擅长自我表现,因而声誉高于谢安,会稽王司马昱先是召其为从事中郎,接着迁吴兴太守,而这次迁为豫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然而谢万心高气傲,做为北伐大将却不能安抚士兵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夷陵之战,关羽

    夷陵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的两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孙刘联盟的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了保住江东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同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与此同时先前被曹操占据的荆州陆续被刘备和孙权兼并。当时刘备派兵

  • 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侯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原地区因为汉室的衰弱,兴起了无数诸侯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乱世,才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能够以一当百的大将,有的是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的出现让这段历史充满了闪光点。 不过令人最感到意外的

  • 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

  • 东林大将孙承宗要清君侧,为何魏忠贤被吓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承宗,魏忠贤

    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 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 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

  •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做了一个终身决定,但依旧没能摆脱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关条约,李鸿章

    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一个条约的签订,从“中兴名臣”,“擎天玉柱”变成“汉奸”、“卖国贼”者,千古之下,唯李鸿章尔。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故纸堆,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时,往往发现,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今天,小编带大家聊聊马关条约下的李鸿章,一个古稀之年老人的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何以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背后真相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县令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

  • 秦昭王晚年疯了,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昭王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 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