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404 更新时间:2023/12/25 3:48:24

公元358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奕因病去世,由于谢氏治理豫州颇得民望,于是东晋朝廷召谢氏世家子弟继任,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由于才能出众,又擅长自我表现,因而声誉高于谢安,会稽王司马昱先是召其为从事中郎,接着迁吴兴太守,而这次迁为豫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然而谢万心高气傲,做为北伐大将却不能安抚士兵,王羲之也写信劝诫。后来谢安十分担忧,便亲自慰问和勉励谢万的部下,更要谢万与手下将帅们多见面对话。然而谢万依旧高傲,一次谢万把众多将领召进来开会,谢万憋了老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然后干脆说了句:“各位将领都是有力的兵卒。”结果将领听到话恼火了以为把他们当士兵看了,会议没好好开就散会了。谢安无奈只得去各个营寨遍访将领说些好话。

公元359年,东晋豫州刺史谢万与徐州刺史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谢万遣部将为前驱修筑前线城池,然后自己率军打算奔赴洛阳。然而郗昙因病率军北上不久,就率军回了彭城。结果也没告知谢万,谢万也没去打听,以为郗昙碰上前燕大军不战而退,结果谢万跟着仓惶撤退,士兵在没有组织下于是自行溃败,谢万亦只身狼狈逃还。结果这次北伐连仗都没打就败了,前燕遣慕容恪顺利进军占据兖州和徐州的许昌等郡县。谢万因为失职被东晋朝廷贬为平民,于是谢安不得不为谢氏世家的家名出山仕任,由此东晋世家陈郡谢氏逐渐崛起。

谢安,字安石,其父谢裒在永嘉之乱时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之后官至吏部尚书,为谢氏世家垫定了基础。谢安年少时就有名声,当时身为宰相的王导也器重他,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征召他入司徒府,之后的庾冰也听闻他的名声征召他,都被谢安以病为由拒绝了。谢安辞官后隐居到会稽东山,当时谢氏的年轻子弟都让谢安教育,其中就有谢安的侄子谢玄。谢安还和时任会稽太守的王羲之是好友。(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的兰亭祭祀,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为《兰亭序》: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后来兰亭的序文流传后世,被书法家做为典范,这也是王羲之书圣的由来。)由于谢安不肯服从朝廷征召,又因为素有才名,时人常称:“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会稽王司马昱听说了以后则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能与人同忧”。

后来谢万被贬为平民,年已四十的谢安只得出仕,时人称为东山再起。公元360年,征西大将军桓温召谢安为司马,于是谢安便去上任。在谢安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一些朝中名仕赶来送行。中丞高崧笑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之前谢安屡屡拒绝朝廷征召,高卧东山,时人常说谢安不肯出山,天下苍生将如何,今天谢安已出山,那么谢安将对天下苍生如何。意思是说谢安该有一番做为。)谢安实际上知道桓温与会稽王司马昱不和,但是由于桓温在朝廷中的威望,谢安可以借此平步青云,重要的是不会受到桓温排挤。谢安担任桓温司马几个月后,就接受东晋朝廷的征召,任为吴兴郡太守,再后来又迁为吏部尚书、中护军,谢安也竭力辅佐朝政。

标签: 淝水之战东晋

更多文章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夷陵之战,关羽

    夷陵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的两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孙刘联盟的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了保住江东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同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与此同时先前被曹操占据的荆州陆续被刘备和孙权兼并。当时刘备派兵

  • 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侯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原地区因为汉室的衰弱,兴起了无数诸侯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乱世,才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能够以一当百的大将,有的是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的出现让这段历史充满了闪光点。 不过令人最感到意外的

  • 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

  • 东林大将孙承宗要清君侧,为何魏忠贤被吓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承宗,魏忠贤

    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 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 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

  •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做了一个终身决定,但依旧没能摆脱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关条约,李鸿章

    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一个条约的签订,从“中兴名臣”,“擎天玉柱”变成“汉奸”、“卖国贼”者,千古之下,唯李鸿章尔。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故纸堆,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时,往往发现,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今天,小编带大家聊聊马关条约下的李鸿章,一个古稀之年老人的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何以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背后真相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县令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

  • 秦昭王晚年疯了,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昭王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 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

  • 刘邦七岁时的一场战事,决定了魏国灭亡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魏国

    刘邦七岁这年的战事,其实是赵国惹出来的。这年赵国看着两次大败秦国,一次大败燕国,其中杀燕军主帅相国栗腹,俘获燕军副帅卿秦、乐闲,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王喜割地求和,便感觉到吞并燕国唾手可得。看看天下大势,燕国在东北角,只与齐国相邻。燕齐两国又是世仇,赵攻燕,齐国一定不会出手相救。魏国刚刚死了魏安

  •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钱荒

    “钱荒”,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少了。那么,出现了“钱荒”怎么办?主流经济学者的建议很简单:放宽货币,降准,降息等等。但是,一个矛盾现象却被忽略:放宽货币之后,按道理,钱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反倒会出现“钱荒”呢?没有想到的是,“钱荒”恰恰是钱(纸币或铸币)太多而导致的。其实,钱多之后,反而出现“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