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天子亡国后,代表天下的传国之宝九鼎都去哪了?

周天子亡国后,代表天下的传国之宝九鼎都去哪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969 更新时间:2024/1/5 4:48:42

周时代表天下九州的九鼎,秦统一天下后怎么不见了呢?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商汤逐走夏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

周武王灭商后,曾在商都朝歌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史记周本纪载: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洛阳市周公庙有定鼎堂,庙外的道路叫定鼎路。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三年,他进了洛阳,他看着鼎上刻着的吉祥的图腾和文字,心中对中原文化无比神往,一心想要将这个鼎带回去。秦武王用尽全力举起了半尺,不料因为用力过猛,鼎掉下来,把他的胫骨砸断,晕了过去,当晚因为失血过多就这样去世了。

夏禹铸造九鼎象征天下九州,,是皇权的象征,商灭夏取走了九鼎,周灭商也取走了九鼎,在东周的后期秦灭周,是否也取走了九鼎呢?

然而,秦统一天下以后,九鼎已经不见了。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以上是九鼎在文献中记载,至少到周朝末年,九鼎还依然在洛阳城中。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根据当时的史书记载,九鼎去向有以下四种说法:

1.九鼎留在洛阳,周王将九鼎陪葬,或者销毁九鼎铸钱。

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

近代出土的东周鼎与西周鼎相比,壁非常薄,显示了东周周王财力拮据。东周后期,周王陪葬时将九鼎埋到墓中,既省了自己铸造九鼎的费用(天子九鼎),又避免九鼎被掠走。

2.秦灭周将九鼎运回咸阳,后来将九鼎熔炼

司马迁在《史记》记叙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天下兵器而熔炼了12个金人,顺便把这九个鼎也给熔炼了。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他本人的记载也相互矛盾。

秦灭周掠走九鼎入秦如果发生,肯定是件大事。秦国会专门记载,甚至修建建筑安放,大肆宣扬。然而没有见到这方面的记载。

3.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

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这种说法一个疑问是九鼎如何飞到几千里外的泗水?另一个疑问是泗水出了个亭长刘邦,建立汉朝。这显然是美化刘邦出身编造的故事。

4.王莽建立新朝的时候因为国库空虚于是就把这九个鼎熔炼之后用来铸造钱币了。这种说法很荒谬,司马迁是西汉人,当时九鼎已经消失了。

周赧王姬延(约前336年-前256年),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

秦武王举鼎事件就发生在周赧王时期,可以想见这时候的周王势力已经非常弱,已经能够预测到周的灭亡,周赧王穷到向境内的富人借钱来打仗,战败无力还债只好躲债,债台高筑。

因而,周赧王去世时,可能无力自己铸鼎陪葬,而且避免亡国后九鼎被掠走,就把九鼎陪葬。九鼎从此消失,再也不见踪影。

标签: 周天子九鼎周天子亡国

更多文章

  • 年羹尧是怎么死的?年羹尧是不是自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年羹尧,年羹尧是怎么死的

    本来,雍正与年羹尧的感情特别深厚。雍正即位之初,很多重大政治、军事问题,都是要与年羹尧共同讨论并最后做出决定。平定青海之后,雍正甚至称他为恩人,甚至号召自己的了孙世世代代要记得年大将军。 年羹尧一步步走向断头台,应该是咎由自取。 年大将军被杀,是在雍正三年12月,从常理上讲,任何

  • 女皇武则天到底算什么样女人?仅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女皇武则天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来说说武则天。 一般人可能认为,盗墓与女人无关,其实错了。武则天既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公开、合法消费男色的女人,也是掘墓焚尸的狠角色,是中国盗墓史上的“一姐”。 在位时,她将开国功臣、瓦岗英雄唐英公李勣(徐懋功)墓、唐高宗李治的宰相郝处俊墓都刨了,并将他们“曝

  • 巨鹿之战,项羽是如何靠五万杂牌军就打败了四十万大秦虎士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巨鹿之战,项羽,大秦

    巨鹿之战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特定场合的一场著名战役。 首先来看特定时期:秦朝末年,官场腐败,大兴土木,再加上灾荒连年,百姓为了生存揭竿而起,自陈胜、吴广率先举事后,天下雄豪四起,项梁、项羽和刘邦是其中较出突出的义军。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听从谋士范增的话,立楚王之后为王,使得势力大增

  • 中华民族几次遭入侵却未中断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华民族

    马克思曾有一句著名的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句话说得比较绕,恩格斯对此的解释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同化,而且大部分还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中国古代的情况,

  • 为何明朝有很多大臣最后投靠了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清朝

    我们说过,崇祯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谁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有数字统计,说他执政以后,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总督袁崇焕、兵部尚书熊文灿,兵部侍郎杨镐,蓟辽都御史刘策、巡抚都御史孙元化、漕运总督杨一鹏、三边总督郑崇俭……

  • 是不是宋高宗的议和政策害死了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高宗,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地反映了岳飞精

  • 司马炎为什么立司马衷为太子?全靠儿子司马遹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炎,太子,司马遹,司马衷

    司马衷生于公元259年,当时,他的祖父司马昭、父亲司马炎都还是曹魏的臣子。公元265年,司马炎以晋代魏,称帝建国。当时,司马衷才七岁,司马炎并没有急于立他为皇太子。原因很简单,司马炎知道这个儿子不够聪明,甚至有点弱智,担心他将来担不起重担。为此,司马炎还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加以教导,希望儿子成才。两年

  • 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治,长孙无忌

    话说武媚娘一登上后座,立马成了一架永不停息的行政机器,加上唐高宗李治的“甩手掌柜”性格,武后更是如鱼得水,处处在大唐政界留下她的印记,史载“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不用过多解释就知道武后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主,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叫谁生就生叫谁死必死。 在她“登基”后的最初五年(也就是李治

  • 宋朝皇帝为什么不能杀士大夫?不杀士大夫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皇帝,士大夫

    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了文人治国这一原则。这条治国策略的实施,在那个时候,有它必须执行的原因,但是随着王朝发展,文人越来越大,全国上下热衷于文治,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弊病,因为在选择文

  • 揭秘清朝最畸形的产物之——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包衣

    随着最近清宫大戏的热播,包衣也随之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那么,包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包衣是清朝特有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全称包衣阿哈,满语家奴之意。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满洲贵族对于家奴的通称,后来逐渐固化,成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称谓。正因为这些所谓的家奴并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