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是称帝?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是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515 更新时间:2024/1/21 15:11:11

巨鹿之战后, 项羽一方面明尊怀王为义帝,暗中却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了18个诸侯国,分封给各个诸侯与降将、部将。

最值得后人思考的是--为何项羽要在此时搞分封?

当时,巨鹿之战中,项羽战胜了围困巨鹿的20万王离军以后,统率代、齐、燕、赵、楚王路诸侯大军,与章邯渐成雄师的大军对峙于漳水。当时,章邯急于决战,但从秦二世三年一月开始,到六月章邯降为止,两军并未交战。

项羽之所以不战,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有更深的考虑。当时,章邯手中是20万的正规军,而项羽在兵力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同关中考虑的一样:若此时诸侯又作壁上观,那么,楚军肯定不会占据优势。以这样的军力与章邯决战的话,就算是胜了,也会大伤楚军元气,是以项羽根本不肯轻易决战。

再者,项羽于巨鹿之战中全歼王离军团,早已威名远扬,当时,各路诸侯奉他为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各路诸侯各有自己的地盘与军队,且军队成分复杂,指挥起来,恐怕难度不小。若项羽此时能够缓攻章邯,便可以利用秦军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渐地收服各路诸侯为己用。

很可能就从这一时期开始,项羽开始与范增等人谋划下一步的战略,而这一战略主要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

但是,当时时局大乱,群雄争霸,敢在这个时期揭竿而起的,野心都不小,要收服这些各怀异心的英雄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在前,各诸侯为自保,尚会听项羽指挥,但若秦军威胁一去,恐怕再也无人愿听项羽之令了。想要让他们对自己死心塌地,自然要拿出有分量的砝码,将诸侯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拴在一起。

有学者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立即称帝、统一天下,但事实上这不仅不可能,更不现实。当时,整个天下的地盘基本都掌握在旧贵族的势力之中,而项羽控制的地盘仅仅有关中而已。但是,关中一地如今却聚集了包括刘邦、申阳在内的大批灭秦功臣,他们不仅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各自的独立军队与忠诚支持者。

此时的项羽名义上只是楚怀王的臣子,其全部家当仅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资本想要学始皇,将天下大权集于自己一身,那无疑是以卵击石,楚军不仅要防止几十万诸侯军再反,还要让大批野心家对自己臣服,这实在是一件荒谬的事情。

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便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多路诸侯聚集于自己的管理之下,同时还用割地封王的条件诱惑秦降将与诸侯为自己效劳。如今,秦朝已灭,野心家们云集咸阳,翘首以待,为的就是让项羽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此时,项羽已是箭在弦不得不发。他无论如何都要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但是,当时六国掌握在诸侯的手中,项羽本人并无尺寸之地可封,因此,他唯一能行的,就是先王,然后再将原有的封地打乱,以自己灭秦的威望来重新分封。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利用这些诸侯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由无封地到有九郡的西楚霸王。可以说,项羽的分封不仅仅是迫于形势,而且需要对各个势力有个交代,更是为自己日后打江山、坐实霸王之名直至一统天下的必要之举。

眼下,他手中最有分量的砝码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唯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有可能使诸侯臣服,从而驱除王关中甚至王天下的障碍。

标签: 项羽巨鹿之战

更多文章

  • 刘秀成名之战: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秀,王莽,绿林军,刘秀成名之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兄弟聚众起义,反抗王莽。彼时,刘秀势力弱小,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有什么能力可以胜出呢?我们从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或许可看出刘秀的能力。西汉刘姓皇族繁衍生息,到了刘秀时,家族已经没落。刘秀

  • 为什么淝水之战时谢安还有心思下棋?淝水之战谢安下棋定军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谢安,谢安下棋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苻坚凭借自己统一北方后的广袤天地,前秦的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于他。此时的苻坚是雄兵百万,战将千

  • 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

  • 长平之战,秦军在赵国境内作战,为何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秦军,赵国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

  •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过去2000多年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有必要。因为战争的一般原则没变。什么是战争(战役、战斗)的一般原则?即能不能打。由此生出两个问题:能打怎么办,不能打怎么办。迫于命令和时局(当时国共谈判)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林彪两次在四平失手。或者,林彪等人认为不能在四平与国军

  • 赤壁之战真的经典吗?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你想的那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与猇亭之战是真打了。官渡战败,袁绍病,死了;猇亭战败,刘备病,死了。唯独赤壁之战曹操全身而退,歇了两年又出去打,其实力不见削弱。官渡之战与猇亭之战袁绍与刘备是真败了,特别是官渡之战,袁绍的文臣武将死降殆尽,难怪他活不下去。反观曹操

  • 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淝水之战,东晋

    公元358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奕因病去世,由于谢氏治理豫州颇得民望,于是东晋朝廷召谢氏世家子弟继任,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由于才能出众,又擅长自我表现,因而声誉高于谢安,会稽王司马昱先是召其为从事中郎,接着迁吴兴太守,而这次迁为豫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然而谢万心高气傲,做为北伐大将却不能安抚士兵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夷陵之战,关羽

    夷陵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的两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孙刘联盟的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了保住江东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同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与此同时先前被曹操占据的荆州陆续被刘备和孙权兼并。当时刘备派兵

  • 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侯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原地区因为汉室的衰弱,兴起了无数诸侯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乱世,才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能够以一当百的大将,有的是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的出现让这段历史充满了闪光点。 不过令人最感到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