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秀成名之战: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

刘秀成名之战: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652 更新时间:2023/12/13 10:42:09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兄弟聚众起义,反抗王莽。彼时,刘秀势力弱小,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有什么能力可以胜出呢?我们从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或许可看出刘秀的能力。

西汉刘姓皇族繁衍生息,到了刘秀时,家族已经没落。刘秀9岁时,父亲亡故,寄养在叔父家中。刘秀是个勤劳的庄稼汉,哥哥刘演则是一个豪侠。后来,刘秀到长安求学,学习《尚书》,稍微通晓大概道理。

新朝皇帝王莽托古改制,使天下更加混乱,不断有人反叛起义,其中以绿林军,赤眉军两支起义军势力最强大。刘演在家乡起义,与绿林军各首领王匡王凤推举族兄刘玄为更始皇帝。更始帝任命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后,刘演围攻宛城,刘秀攻打其昆阳、定陵等县城。

王莽听闻义军立了刘玄为汉朝皇帝,非常忧惧,于是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甲士42万,对外号称百万,气势汹汹得去扑杀义军。

王寻、王邑的大军浩浩荡荡扑来,义军首领王凤只好退守昆阳。城内的诸位将军忧惧,惦记妻儿和财物,想散逃到其他地方。刘秀说:“大家齐心同力抵御强敌,或许还能打败他们;如果想分散逃走,谁也不能活命。现在你们不一心抗敌,反而想着保全妻儿和财物吗?”诸将听后,都愤怒地说:“刘将军怎么能说这样的话!”这时,侦查兵说王莽的大军就要来到,诸将请刘秀出谋划策。

昆阳城内的义军只有9千人,兵力实在太少,于是刘秀率领13个骑兵去城外征调散兵,让王凤留守昆阳城中。这时王莽的军队包围了昆阳城,箭如雨下,猛烈地进攻城内义军。城中王凤等人恐惧不安,乞求投降,而王寻、王邑认为破城指日可待,所以不答应投降。

刘秀在城外收集了上千士兵,一些将士贪图财物,想留守在外,不愿回去增援昆阳守军,刘秀说:“今日回去若能破敌,能得到万倍珍宝,大功也能建成;如果昆阳守军战败,我们也不能活命,哪能还会有金银财宝呢?”于是众将士跟着刘秀回昆阳增援。

刘秀亲率一千多士兵,挑战王莽军队。王寻、王邑派几千人应战。刘秀冲锋在前,斩下几十颗敌首。部将看见后都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见了小股敌人都会胆怯,如今见了大敌却变的勇猛,真奇怪啊!请将军仍然在前,我们来协助您!”于是,刘秀接连打胜了几场小规模战斗,消灭王莽军队近千人,鼓舞了义军士气。

刘秀挑选3千死士,带领他们冲击莽军主将王寻,王邑的营帐。义军勇猛无比,以一当百。当时莽军42万大军包围昆阳,兵力分散,所以王寻,王邑大营的兵力并不是很多。主将大营猝不及防被攻击,一片混乱,顾不上通知其他军营的莽兵,王寻被义军所杀。昆阳城内的守军见状,立刻出兵增援刘秀。

义军两面夹击莽军,呼声震地。莽军失去有效指挥,溃散逃命,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当时有雷雨大风,江河暴涨,淹死的莽兵不计其数,河水不流。王邑骑马在河中的尸体铺成的道路上奔驰,才得以渡河逃走。

战后,义军缴获了王莽军队的辎重、车马、铠甲、珍宝等物资不计其数,义军搬了一个月都搬不完,只好烧掉剩余的物资。

昆阳义军的首领虽然是王凤,但刘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昆阳之战中,可以看出刘秀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大战之前,义军心中恐惧而想散去逃命,刘秀警告众人:“分散逃跑则亡命,合力抵抗或可保命立功。”以此坚定众人抵抗到底的决心。然后刘秀去城外收集散兵,增加义军力量。其后刘秀主动挑战,身先士卒,歼灭小股敌人,鼓舞士气。接着刘秀使计诈称宛城已破,援军将来,打击敌军士气。最后刘秀找到敌军力量分散的弊端,率死士冲击敌军主将大营,使敌人自乱崩溃。

昆阳之战意义非常。一、极大地削弱了王莽的有生力量,有利于王莽政权崩解;二、坚定了义军信念,壮大了义军的势力;三、提高了刘秀的个人威望,为以后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军事实例,发后人。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淝水之战时谢安还有心思下棋?淝水之战谢安下棋定军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谢安,谢安下棋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苻坚凭借自己统一北方后的广袤天地,前秦的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于他。此时的苻坚是雄兵百万,战将千

  • 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

  • 长平之战,秦军在赵国境内作战,为何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秦军,赵国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

  •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过去2000多年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有必要。因为战争的一般原则没变。什么是战争(战役、战斗)的一般原则?即能不能打。由此生出两个问题:能打怎么办,不能打怎么办。迫于命令和时局(当时国共谈判)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林彪两次在四平失手。或者,林彪等人认为不能在四平与国军

  • 赤壁之战真的经典吗?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你想的那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与猇亭之战是真打了。官渡战败,袁绍病,死了;猇亭战败,刘备病,死了。唯独赤壁之战曹操全身而退,歇了两年又出去打,其实力不见削弱。官渡之战与猇亭之战袁绍与刘备是真败了,特别是官渡之战,袁绍的文臣武将死降殆尽,难怪他活不下去。反观曹操

  • 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淝水之战,东晋

    公元358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奕因病去世,由于谢氏治理豫州颇得民望,于是东晋朝廷召谢氏世家子弟继任,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由于才能出众,又擅长自我表现,因而声誉高于谢安,会稽王司马昱先是召其为从事中郎,接着迁吴兴太守,而这次迁为豫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然而谢万心高气傲,做为北伐大将却不能安抚士兵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夷陵之战,关羽

    夷陵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的两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孙刘联盟的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了保住江东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同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与此同时先前被曹操占据的荆州陆续被刘备和孙权兼并。当时刘备派兵

  • 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侯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原地区因为汉室的衰弱,兴起了无数诸侯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乱世,才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能够以一当百的大将,有的是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的出现让这段历史充满了闪光点。 不过令人最感到意外的

  • 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