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71年1月18日:陈焕镛逝世

1971年1月18日:陈焕镛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448 更新时间:2024/2/13 1:01:29

1971年1月18日,陈焕镛在广州逝世。陈焕镛(1890年7月12日—1971年1月18日),男,出生于香港,植物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首任所长。陈焕镛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事业,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

1919年陈焕镛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林学硕士学位后回国;1920年担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教授;1921年转至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授;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设立讲座,先被聘为理学院教授;1928年改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并主持设立植物研究室;1930年担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1930年创办了《中山专刊》;1933年倡议创立中国植物学会,并担任学术评议员兼《中国植物学杂志》编辑;

1935年受邀创建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并任所长,还兼任广西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195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广西分所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被聘任为《中国植物志》副主编。1971年1月18日在广州逝世。

科研综述

陈焕镛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创办我国第一份用英出版的植物学刊物《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胡桃科及裸子植物的分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先后发表了100多个新种、10多个新属,其中为纪念植物学家钟观光而命名的木兰科孑遗植物“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在植物学分类上有重大意义领导主编了《中国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专著。

早在1919年他就赴海南岛五指山区采集,成为登上祖国南部岛屿采集标本的第一位植物学家。他在岛上工作了10个月,发现了不少新植物,采集了大量的珍贵标本。20年代,他到湖北、广东、香港、广西、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同时还与英、美、德、法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标本馆建立标本交换关系,因此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标本。

陈焕镛对于华南植物有着广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和胡桃科等的分类有精湛的造诣和开创性的见解。先后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专著不下50篇(册),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特别是银杉属和观光木属的发现在植物分类学和地史研究上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银杉是一种极罕见的孑遗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在地球上其他地区已经灭绝,独生存于中国局部山区。

陈焕镛对华南植物区系的研究精湛,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其中银杉属(Cathaya Chunet Kuang)为孑遗裸子植物,被誉为举世闻名的“活化石”,在植物分类学和地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人物评价

陈焕镛是中国植物调查采集的创始人之一。陈焕镛一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所以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研究植物分类学、建设植物研究机构、培育人才、搜集标本等多方面付出了毕生心血,对发展中国植物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事业,艰苦创业,锲而不舍,成绩卓著。陈焕镛是一位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事业心极强,具远见卓识的科学领导人。

陈焕镛是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对中国植物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

  • 1992年1月18日:南方谈话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

  • 辽国建立过程简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耶律阿保机的前辈是契丹迭刺部的酋长和军事首领(夷里堇),为耶律撒刺的的长子。901年被立为军事首领,后不久被选为酋长。他以武力征服契丹附近的地区,掠虏了许多汉人和其他人。907年2月27日他被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连任九年。任用汉人,采纳他们的建议,决定要将这种三年一次的选举制度改为世袭的制度。公元9

  • 定州之战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定州之战是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正月晋国抗击契丹南侵的作战。龙德元年(922年)十月,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军南侵,攻陷涿州,攻打定州。晋王李存勖为了保卫北疆,于当年十二月亲自北上救援定州。龙德二年(922年)正月,两军先后在新城、望都交战。契丹两战皆败,被迫撤兵。龙德元年(921年)二月,成德镇军

  • 望都之战:宋辽两败俱伤的一次强势碰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在中国战争史上宋,辽两个庞大帝国在几十年残酷战争中发生过多次主力重兵集团之间的强烈野战对抗。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发生的望都之战是宋辽澶渊战役签订和约前的最后一次主力兵团野战对抗,这场战争对宋辽政治,战争的取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徐河之战耶律休哥被重创后河北的战况较为平静。但宋太宗死后,辽国

  • 契丹灭后晋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7年),契丹军数次南下,攻灭后晋的战争。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天福七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拒绝再向契丹称臣。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晋廷负恩为由,举

  • 后周北伐契丹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周世宗北伐契丹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为收复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而对契丹发动的战争。在此次北伐中,周世宗一连收复了瀛州、莫州、宁州三个州(实际上是四州,还应加上易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个关。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周世宗准备一鼓作气攻取幽州(今北京)时,突

  • 高梁河之战:北宋埋下亡国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高梁河之战是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

  • 歧沟关之战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歧沟关之战宋朝自高梁河之战后为收复幽云失地所做的又一次努力,也是宋朝第二次主动进攻,此次进攻规模之大,是以往数战无法比拟的,可以看作是宋辽双方的一次总决战。宋方的目标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及早为契丹所据的辽西营、平二州。但是尽管宋朝的再一次铆足了劲,其最终结果却更甚于高梁河之败,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不但

  • 瓦桥关之战:宋辽都说大败对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军围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击败宋军的一次作战。979年九月,在满城之战中,宋军大败辽军,杀敌加上俘虏近万人,缴获马千余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究其原因,在于崔翰、刘延进、李继隆们敢于在阵前敢于抗旨不遵,冒着抗旨风险,放弃宋太宗二赵确定的八阵,改为前后二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