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正统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四百年来,一直有人在意图挖掘这个伟大王朝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上面就是常见的两个原因。
“厂卫”就是指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锦衣卫是朱元璋创建的,东厂则是朱棣设立的,很显然,明朝的皇帝已经很难从这个制度设计中脱离,他们一步步的加重特务机构的权力,在皇权的外围包裹上一层又一层的暗夜机构,意图控制百官,驾驭天下,所以,特务机构后来又加了西厂和内行厂。
但治理天下明显不能通过特务手段来实现目标,否则,天下将人人自危,毫无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当明朝那个空前绝后的内行厂和第一太监魏忠贤消失之后,明朝的特务机构逐渐走入了末路,后来也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怎么说呢?厂卫这行有些变态的机构的存在确实是明朝不得人心的一个方面,但你要是说明朝亡于“厂卫”,那你是不是稍微有点夸大他们的作用了,他们顶多是加了一把柴,不能算是根本原因。而且,厂卫这个机构虽然有些变态,但如果运行正常的话,对官员群体的监督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讽刺的是,明末崇祯皇帝登基以后,很快就将魏忠贤领导的东厂和锦衣卫什么的大肆削权,直接让明末厂卫仿佛消失不见。有些人提过这样的问题,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称霸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厂卫哪去了?其实就是被崇祯帝削权了,机构确实还有,但实力早就远不如当年了。
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恐怖统治的说法应当可以不攻自破了。
“党争”确实是明朝晚期的一大症结,几乎伴随了明朝万历皇帝以后的七十多年,乃至南明王朝都深受其害。
万历皇帝的头十年还是很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些不满足于当首辅张居正的干儿子了(他叫张居正相父),为了夺权,万历皇帝暗地里趋势一些官员攻击张居正及其追随者。
在这样的拉锯之下,支持张居正的和支持万历皇帝的就分成了两派,渐渐地就各自明确了各自的阵营,两派从相互挤兑逐渐发展到互相拆台,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们慢慢达到了互相残杀的程度。万历中晚年,据说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官员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更加地争斗了起来,最终发展演变出了很多党派,如齐党、楚党、浙党、宣党、阉党、昆党、东林党等等,一时间朝堂纷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连朝政都荒废了。一些正直能干的臣子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官场氛围,从而自动离职、挂冠而去,直接导致了万历后期君臣怠政情况极其严重的现象。
到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掌控朝政时期,明朝朝臣之间的斗争就已经达到巅峰,已不仅仅止于相互拆台使坏阶段了,他们纷纷祭出了屠刀,恨不能将对方杀之而后快。最典型的就是“五人墓碑记”的故事,说的就是复社党派人员反对魏忠贤的阉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反对呢?看了真实历史才知道,这五个人是为了反抗交税,也就是说,阉党他们是真反,但反对的理由是不想交税。
那这件事情怎么定性,还真是不好说了,明末朝廷很缺钱,向富商巨贾征税是国策,阉党名字虽然不好听,但他们收税这件事还真不是瞎搞的。东林、复社这些人,基本都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有钱人,面对他们依赖着的明朝这艘破船,他们居然不想有任何付出,只想转嫁给底层农民,阉党来收税,他们就暴力抗税,这能完全怪阉党心狠手辣吗?
客观地讲,明末党争确实对明朝起了削弱的作用,但要是把明朝灭亡的原因也归结于这一点,我是很有疑义的。我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在党争最厉害的万历后期和天启年间,明朝都没有灭亡,怎么崇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党争之后,明朝反而亡了呢?
怎么说呢?对于朝廷来说,党争也不都是坏事,党争意味着文人官僚集团内部有分歧,有时候可能还有些大,但他们越争斗,中央集权也就越稳固,这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动态平衡。所以,你可以看看明末历史,党争最厉害的那些年,人才还着实出了不少,崇祯年间能用得上点的能臣干吏,基本上都发迹于党争最厉害的时候。
崇祯一上台,首先就把阉党给整没了,连九千岁魏忠贤都被逼得上吊。阉党没了,东林便一党独大了,可是,朝政也日益崩坏了起来,到了最后,崇祯这位堂堂的大明皇帝,居然从大臣们手里借点钱来守北京城都做不到,何其悲哀!
崇祯煤山自缢前,曾留下血书一份,曰: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你说,这里面有没有他对办了点实事的阉党的怀念呢?东林党击败阉党之后,世上再无人与他们抗衡,于是,这帮官老爷们也毫无节制地坏了下去。
所以,明朝亡于党争这个结论还真是有点不可信了,很有可能,如果阉党不死,明朝还能蹦跶一些年呢。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