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食文化圈子里,中华大地上排得上号的菜系有八种,称之为“八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中,烹饪方式数不胜数,可以说是煎炒炸煮焖各色其样,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湘菜就位列八大菜系之中,是独具特色的一种菜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以煎和炒为主,在熊熊烈火中,一道道充满辣椒的辛辣味道的美食就被端上桌来,成为了湖南人乃至全世界喜欢吃辣的人们口中的最爱。
但湘菜也并非就是全部以煎和炒为主,在湘菜的谱系当中,有一个小类别是有点特立独行的,那就是闻名于世的“浏阳蒸菜”。之所以说“浏阳蒸菜”有点特别,并非我胡言乱语,而是因为相比较于其他湘菜,浏阳蒸菜可以全程不用煎和炒等方式,你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它只需要一个“蒸”字就足够了。
为什么同样属于湘菜,“浏阳蒸菜”会如此的与众不同呢?这说起来,还真是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据可考的历史,浏阳蒸菜起源于湖南省浏阳市的大围山山区,因为地处湖南,所以人们把它归于湘菜系列。
最早跟浏阳蒸菜搭上关系的名人当中,花炮祖师爷李畋(“甜”音,种田或打猎的意思)和药王孙思邈是最著名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是唐朝人。众所周知,浏阳是中国的花炮之乡,而李畋就是中国花炮界的“开山祖师”,据说他当年研制出新品种花炮后,就是以蒸菜来款待前来观赏的乡亲们;而药王孙思邈则曾经隐居在浏阳大围山,他对养生的研究可以说是独步天下的,而蒸菜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而被药王着重推崇,不知道是不是蒸菜发挥了功效,药王最终活到了101岁,这在古代可就是天花板级别的了。
上面这两位名人与浏阳蒸菜的关系的传说,未见于太多史料,只是由人们口口相传,可信度有,但可能还不能太让人信服。再一个,那时候的浏阳蒸菜也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可能还是以煎和炒为主,秉承着湘菜的主流方式。
真正让浏阳蒸菜走入浏阳乃至湖南的千家万户的,是那一段段充满血泪的战争历史。
浏阳地方志里记载,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蒙古铁骑攻陷长沙,有赖于民族英雄李芾的努力,长沙主城区最终免遭屠戮,但周遭的浏阳就遭逢大难了,据传,当时浏阳一地十室九空,哀鸿遍野,整个县境之内,很少能看见活人的足迹。元朝建立后,为了充实浏阳人口,朝廷就从其他地区迁移了一部分人到浏阳,这些人和少数活下来的浏阳土著害怕再次遭到兵祸,遂一起躲进了大围山等山区。
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称霸天下,他们曾在浏阳一地进行拉锯战,而浏阳人当年是支持陈友谅的。因此,当朱元璋取得胜利后,明军对浏阳进行了血洗,浏阳再一次遭逢大难,地方志上说造成了“地广人稀、不见炊烟”的的惨象。明朝建立后,明朝政府又学习元朝,从外地迁移了很多人过来填补浏阳的人口空白。
明朝嘉靖之后,东南沿海地带倭乱频发,日本浪人武士勾结沿海海盗一起祸害百姓,因此,一大批福建人、广东人、浙江人等等全部内迁至湖南浏阳一带,最多的时候达到数万人之多,他们搭棚而居,被当地人称之为“棚民”。这些“棚民”来自外地,浏阳地势稍好的地方已由当地人占据,因此,大部分“棚民”只好集体来到大围山等山区居住和生活。
明朝灭亡后,由于清兵杀戮过重,浏阳人齐心聚力,坚决反对清朝统治,进而遭到清廷的追杀,被迫逃亡至大围山等山区之中。
大家可以看出来,几百年来,浏阳一直处于战争的中心,古代的浏阳人遭受了一遍又一遍的苦难和屠杀,这使得浏阳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向大围山等山区转移和躲避。由于浏阳是一个移民众多的地方,各个地方的移民又都有各自的文化和语言,因此,久而久之,大家就共用了方便大家交流的客家方言,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
也正是这样的移民杂处所形成的客家文化,最终浏阳人的饮食文化也演变成了虽然属于湘菜,却又与湘菜风格迥异的特点,它既有湘菜的香辣,也保留了沿海地区的蒸煮方式,最终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浏阳蒸菜”。
不仅如此,“浏阳蒸菜”的形成也有其地域特点和历史特点。由于战争兵乱频发,浏阳人在每一次的迁移中都在寻找最有效率的烹饪方式,第一是必须要快,追杀的军兵们瞬息毕至,大家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煎炒炸煮焖,只求越快越好;第二是必须要好吃,寻找美味是人的天性,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美味的烹饪方式,大家都是相当乐意的,也算是苦中作乐吧;第三是必须要有营养,那几百年的亡命天涯,浏阳人耗费了巨大的体力,如果不能在饮食上有所保障,恐怕自己的身体也难以支撑,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在保证美味的前提下,如果还能保持食物的营养价值,那就比较完美了。
于是,浏阳人在五百年的时间里不停地摸索,不断地尝试,他们最终在煎炒炸煮焖之外找到了一种既有效率,又有美味,还能保持营养价值的烹饪方式,那就是蒸。人们只需要准备一个瓦甑,下面煮上米饭,上面则搭上架子将收拾干净的菜肴用菜碟有序地放置好,然后在黑夜里燃起一小堆火,火势不会太大,黑夜里的炊烟也不容易被敌人发现,等到饭熟了,上面的菜也就熟了,古代浏阳人这是在用“统筹方法”做饭,节省了时间,隐蔽了行踪,保证了安全,可谓一举多得。
浏阳蒸菜现在已经是湘菜中的一道道极具特色的名吃,它们没有用大火候,也没有浪费太多食用油,属于含油脂少、热量低,易于消化吸收的菜品,并且,蒸的烹饪方式能够极大的保留食物原有的营养价值,因此广受养生人群的喜爱,当然,也被我这种懒汉由衷的喜爱着,什么都不用管,饭熟了,菜也就跟着熟了,多省事啊,你说是吧。
据科学验证,浏阳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蕴植出的天然食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特别是氨基酸和含氮物质非常高,使食物的味道更加鲜美,再加上浏阳人独有的加工技法,丰富的食材品味,使浏阳食材更具独特品味。
据媒体报道,2011年8月30日,中国烹饪协会批准授予浏阳“中国蒸菜之乡”称号。2013年1月,浏阳蒸菜获得“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017年2月,浏阳蒸菜晋升长沙市级“非遗”项目。
如此,历经五百余年血泪史的浏阳蒸菜,最终和浏阳花炮一样,演变成了今天浏阳、长沙乃至湖南的一道亮丽的名片,浏阳祖先们的不懈奋斗,终于换来了现代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的无上荣光,历史,终于给了浏阳人一个完美而公正的答案。
真诚地欢迎天下朋友来到浏阳,我们一起共赏漫天璀璨的烟花,品尝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非常高的浏阳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