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尤其困难。有些人年复一年的读书,可他们最终还是未能高中。在大家眼中,秀才总是被人戏称为穷酸秀才,这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情况并不好。那么,古代的秀才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在了解了古代的历史后,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秀才都很贫寒。为了让秀才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地方官府甚至还成立了“学田”,以此来资助秀才。
朝廷会向官府指派国有土地,以此来创建学田,如果当地并不存在闲置的国有土地,那当地的员外则会捐出一块田地。学田不可进行买卖,学田的所有收入都会用在秀才的身上。另外,当地还会推举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学田。官府会将秀才分为三六九等,贫困程度越高的秀才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资助。除了学田外,所有秀才还能够享受到膏火补贴。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秀才完全能够放心地读书。
在古代社会中,所有人都必须纳税,但秀才却是个例外。秀才是预备官员,如果考试顺利的话,那他们则会在朝中为官。既然这群秀才即将为朝廷提供服务,那他们则不需缴纳税费。
除了免除税费之外,秀才还不用向朝廷缴纳粮食。因此,古代便出现了一种现象,书香世家往往拥有上百亩的田地。如果秀才考中了状元,那他们则能够继续享受这种优待,在结婚生子后,他们还能让后辈继续坚持这条道路。总之,古人都很羡慕秀才,因为他们不必担忧税费,他们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
在当今的社会中,所有人都想寻求“铁饭碗”工作。无论社会处于何种状态,“铁饭碗”至少能够保证大家的收入。不过,早在明朝时期便出现了类似“铁饭碗”的工作,在当时,朝廷要求各地必须对秀才提供物资供应,甚至还需组建相应的团队,以此来对秀才提供服务。
起初,秀才必须前往固定食堂吃饭。可久而久之,秀才却感到非常不方便。于是,朝廷便将食堂改为发放物资。据规定,地方官府必须定期给秀才发放大米、银两等。因此,秀才完全不用担心基本的生活问题。
虽然秀才能够享受到朝廷的优待,可这种优待并不具备终身性。作为秀才,他们会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以此来维护身份。而在明朝中后期,官僚内部腐败严重。如果读书人想要拜访学官,那就必须带上各种礼物。倘若读书人空手而至,学官则会冷眼相对。
另外,由于王权富贵开始侵占学田,导致该制度崩溃,秀才再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再加上膏火补贴等会规定数量名额,所以很多秀才只能陷入无尽的等待之中。
秀才日后必定会走上仕途,所以他们需维护自身的关系网。秀才应与当地的官员交好,每当逢年过节时,他们应给这些学官送礼。另外,当秀才与朋友外出游玩时,他们也应准备金钱。每当朋友结婚时,秀才也应准备贺礼。迫于压力,大部分秀才都会在当都典当值钱物件。
虽然秀才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考试,可他们却必须维系关系网,发展人脉。倘若秀才真的进入了官场,这些人脉或许会帮助他们发展。
按理说,凭借秀才的身份,他们能够在当地找一份工作,例如幕僚、代笔等。不过,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两袖清风”的特点,所以出于道义上的选择,很多秀才只能保持清贫的生活方式。
此外,部分秀才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即便他们找到了一份工作,那他们也无法领取到高俸禄。如果是给普通百姓代笔,秀才最多只能获得两条鱼、一壶酒,这并不能维持家庭的花销。当秀才收取到食物作为报酬,他们只能欣然接受,毕竟他们不想在别人心中留下市侩的形象。
在古代社会中,虽然秀才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可实际上,他们却过得很辛苦。贫穷和富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许相对于贫农而言,秀才属于富人,可只有他们清楚内在的艰辛。封建社会结束后,秀才并未消失,这类群体转变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