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回家见妻子两条腿盘起来坐,很不雅观。他心生嫌恶,想要休妻,便把想法告诉了母亲。
孟母听后,简简单单说了几句话,让孟子立刻哑口无言,此后再不敢提休妻。孟母到底说了什么?
这天孟子回到家中,见妻子不在屋外,便进到屋内寻找妻子。推开门却发现妻子并没有遵循礼仪跪坐,而是两腿岔开坐在屋内,姿势十分不雅观。
而且在当时,“箕踞而坐”在古人眼里是具有侮辱性质的行为,荆轲在刺杀秦王失败以后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因此,一般人都很注重自己的礼仪举止。此时看到妻子此举,孟子又是一个极为讲究礼法的人,自然觉得妻子不讲礼法让自己脸上无光。
于是孟子愤怒的找到母亲,对母亲说:“我要休了她。”
母亲在得知事情经过之后却并未责怪孟子的妻子,反而认为此事错在孟子。
孟子也感到十分疑惑,明明是妻子失礼,为何母亲却说是自己的过错。
孟母也知道孟子的不解,于是反问他“《礼记》上说在将要进屋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孟子回忆起《礼记》里的要求,孟母接着说道:“《礼记》上说,将要进屋之前,应当高回声询问,确定屋内是否有人,让屋内的人有所准备。进入屋子的时候,眼睛要向下看,让别人有所准备。”
说到这里,孟子已经觉得有些羞愧了,自己自许是懂礼之人,却连礼记里的要求都没能做到。
孟母面上也露出欣然的微笑,她知道孟子已经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了。但她还是对孟子说:“所以啊,不是你的妻子不懂礼节,是你没有做到讲礼仪。
你进门之前并未高声提醒她,她在屋内也并不知晓你的到来。你既走路没有发出声音,又没有眼睛向下看,怎么还怪她举止不雅,要休弃她呢?”
孟子听完母亲的话更加惭愧了,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也不再提要休妻一事。
但孟子休妻一事背后蕴含的文化礼仪却值得我们认真钻研。
首先是孟子休妻的原因。孟子觉得妻子箕踞而坐姿势很不雅观,以失礼为由,才提出要休妻。
但箕踞而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箕踞,指的是臀部着地,两脚前伸并张开,膝盖弯曲形似簸箕的一种坐的姿势。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姿势似乎也并无什么不妥,但在礼法严明的古代,“行、坐、跪、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遵照礼法,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
古代坐姿以跪坐为主,双膝弯曲,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自己的脚上,再用外衣遮盖着整个下半身,坐下后再整理一下,使其达到遮蔽的作用。这样就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坐姿。
但古人之所以要遮蔽下半身,还与当时的服饰有关。
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之前,古人穿的裤子叫做“胫衣”,长度不超过膝盖,且仅有两个裤腿,没有裤裆,因此如果单独穿戴,完全达不到遮蔽的效果。
但当时古人的服饰为“上衣下裳”,可在内里穿着“胫衣”,外面则用裳遮挡。
但裳的构造也并不是封闭的,如果坐下来的时候不注意姿势,也可能有暴露出来的危险。
因此古人在因着服饰的限制,以及生产力的局限性,在还没有凳子、椅子的情况下,坐时以跪坐为主,方便用下裳来遮挡下半身的隐私部位。
因此,古人的坐姿需格外谨慎,才显得端庄有礼。
如此看来,孟子对妻子失礼的坐姿而感到恼怒确实是情有可原的。孟子那个时代对礼仪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坐姿不端却为不妥,但也还未达到必须要休妻的境地。
而孟母在此过程中并未听信儿子的一面之词,反而耐心分析起事情的对错,因果,引导孟子发现自己言行中的不足,不断做出改进。孟母教育孟子时可以说是松弛有度,以理服人,这才是孟子能够成才的真正原因。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孟母深知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同时她也明白不能严于待人,宽于律己。她教育孟子,要从自身寻找原因,不能一味地将过错安置在他人身上。
孟子最终能够成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可以说孟母功不可没,好的教育能够塑造人一生的品行。孟母的教育智慧,即便到了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