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从隋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成为了历朝历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这些官员都会被任用在前朝和地方,因此科举制度的监管都很严格,尤其是清朝的时候,对科举作弊几乎是零容忍,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和珅依然能够泄漏考题。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段,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和珅命人将答案绑在鸽子的腿上,和珅便在考场外边等着鸽子的出现,而纪晓岚早就知道和珅心里的小九九,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鸽子害怕鞭炮的声响,但是鸽子都飞来了,鞭炮还没有响。纪晓岚还有一招,随后便放出了能够引诱鸽群的诱鸽,和珅准备好的作弊鸽都被引到了另一个方向,恰好鞭炮又响了,本以为能作为抓到和珅证据的鸽子,又全部飞走了,纪晓岚这次可是得不偿失呀。
影视剧中可是将和珅光明正大作弊,的桥段演绎出来了,那么在真实历史上乾隆身边的官员,也敢这么明目张胆作弊吗?科举考试作弊这件事,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若是被抓到的话,轻者取消参与科举考试,重者可能会被杀头。就像乾隆二十三年的科场舞弊案,犯事的大多是顺天的八旗子弟。
作为特权阶层的他们,做官求职都没有压力,更没有通过做官改变家族命运的压力,因此考试水平也是很一般的,他们参与科举考试的时候,根本不会将那些束缚的制度放在眼里,反而严重违反了考场的纪律,甚至还有代抄代写的。八旗子弟的这些行为也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乾隆皇帝选择傅恒专门调查,最终这些八旗子弟的结局是在旗中披甲,永远不准考试。
影视剧中的和珅是什么钱都贪的大贪官,但是真实历史上的和珅也是有底线的,有些钱财他是绝对不碰的,毕竟那可是地方百姓们救命的钱,而对于科举考试的钱财,和珅明白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的,殿试选出来的考生将来是要为朝廷所用,和珅虽说暗中推了他们一把,但真是的目的还是为了将来能够受其所用。
和珅的作弊方式,可不是简单地打小抄,更不是找人代替考试,而是从乾隆身上直接下手!都知道科举考试是古代寒门子弟一生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祖辈上的积德,也不是王公贵族的后代,科考是他们摆脱寒门借机最好的方式。
因此古代很多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就是为了一朝考中,这就意味着能够成功进入仕途,至少能在地方上混个一官半职,起码养活一家老小没有什么问题。这也就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他们凭借自己职务的便利,以泄漏考题为卖点,骗取这些学子的钱财。这些寒门子弟为了能够飞黄腾达,花点银子也是值得的,若是因此能够考中,那真是幸运。
要知道和珅在晚年的时候备受皇帝重视,巅峰时期更是身兼数职,是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大臣,也正是这样,和珅才能利用手中的职权开始贪污,再加上皇帝的庇护,更没有人能撼动他的地位,据记载他被抄家时家产是国库年收入的数十倍,这些钱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贪污来的。
和珅主要是在殿试这一环节作弊的,主要是因为这一环节参与考试的人少,更重要的是这一环节的考试和皇帝有很大关系,而和珅也有了作弊的机会。殿试的考题起初是由大臣出的,皇帝只需要在其中选择一个题目就行,后来皇帝便亲自出题了,还会分出来状元榜眼探花,能得到如此名次,必定会被皇帝重用。
而和珅泄漏考题的方式也很特别,就算他和乾隆皇帝再亲近,皇上也不可能直接告诉他考题的。和珅便买通了皇帝身边的太监,询问皇帝翻阅的古籍,然后和珅便会亲自翻阅这些书,再以和珅的情商和对乾隆皇帝的了解,便能够“押中”皇帝所选的题目。
这便是和珅泄漏考题的秘密,他也因此高价向学生们卖答案,虽然不能保证百分百全都正确,但也有百分之八十是对的,这些进入殿试的学子为了能够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自然也愿意大价钱买考题。和珅从皇帝身上下手的作弊方式,除了他任何人都做不到。
也正是因为这样,和珅从科举考试这一方面,贪污了不少钱财,而嘉庆皇帝在打压和珅时,给他定的二十大罪状中,并没有泄露考题这一个罪名,毕竟谁都没有和珅泄漏考题的实际证据,想给他安这个罪名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