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死了,徐达死了!”朱元璋高兴地在屋里边走来走去、边自言自语。
他竟然没有发现旁边还有一个老宫女在煮药。这老宫女见此情状,又惊又怕。他没敢惊动皇上,而是悄无声息低头装睡,并有意把衣服的一角放到火里烧。
听闻徐达的死讯,朱元璋难掩内心的激动,直奔徐府一探究竟,探明实情封赏悼念后便回到皇宫,刚一进殿内便不自觉地来回踱步拍手称快。
徐达之死为他铲除了一个心腹大患,他不由得大笑起来。
正高兴,却又突然意识到,殿内或有其他侍奉的宫女太监在场,自己这副模样可不能被他人瞧见,于是神色正了正,仔细环顾了一周,见屋内确实没有人,才放下心来。
突然,他闻到屋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药味,味道很浓烈,像是正在熬煮煎制,朱元璋心下顿感不妙。
若是有人在此处煎药,那人必然会守在火旁,片刻不离,那刚才自己那番言论和举止,岂非让人全看了去,这事情可就麻烦了。
此时闻见的药味让他警惕,“是谁在殿内?”见无人应答,仍未放下疑心,朱元璋顺着药味找了过去,只见火上汤药正滚,煎药的宫女却靠在一旁的柱子上睡着了,煽火的扇子掉到了地上,宫女裙边却搭在火上被烧焦了,冒出一缕烟。
“你在这儿做什么?”朱元璋一声怒喝。
佯装熟睡的宫女赶忙清醒过来,看见朱元璋,连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奴婢一时失神,求陛下开恩。”宫女连连求饶。
“是谁让你在此煎药?”朱元璋继续追问。
“是皇后娘娘,见陛下为徐将军之病忧心伤了身子,吩咐我为陛下煎一贴药补补身子。”宫女颤颤巍巍的回答。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退下吧。”
“是!”宫女应下,连忙将药罐等一齐撤下。
宫女正庆幸自己的灵活应变,以为蒙混过关终于躲过一劫,却不料朱元璋转头叫了一个太监,以失职为由吩咐将宫女秘密处死。
要知道,这死去的徐达,正是当年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之一。
朱元璋幼年生活困顿,还曾到寺庙出家,但在遭遇种种艰辛,又逢朝廷颓败腐朽之后,决定起事反抗暴政,在登基称帝之后给当年的弟兄们都封王拜相,加官晋爵,对外尤其显出一副仁厚恩德、重情重义的形象来。
徐达因常年在外打仗,手握军权,其功劳之大,又居于高位,逐渐让草根出身造反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有了忌惮。
虽然徐达为人低调,处事小心谨慎,也从不做违逆朱元璋之事,但当权者对于兵权过大且功劳颇丰的武将能臣向来是怀有极高的戒备心的。
何况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能走到今天,也和兵权有分不开的关系,在吸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历史经验后,更是急于将兵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于是,朱元璋一面对徐达的功绩大加赞赏,给他极厚的封赏,一面却又在得知徐达的病情之后,针对他的病情所不宜食之物,假借封赏慰问之名,赏给徐达“蒸鹅”,迫于君威,徐达不敢不从。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朱元璋此举,不但不会引人诟病,对外还能赢取好名声,同时又能于无形中加速徐达病情的恶化,可谓一箭双雕。
果不其然,在徐达吃下御赐的“蒸鹅”之后,病情迅速恶化,不久后就陷入昏迷,最终病逝。
而朱元璋在宫内听闻太监来报,称徐达府中人传出消息“徐达已死”,虽内心欢喜,面上却显出震惊之状,忙向太监询问“什么,徐达死了?”
太监毕恭毕敬地回答道:“禀皇上,正是,刚刚府中下人才来传了信。”
“快,摆驾,朕要亲自去看看。”朱元璋表现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忙让人备车马,要亲自前去看看情况。
“是,老奴这就去准备。”太监只当朱元璋是顾念兄弟情义,要亲自去悼念,便按吩咐着手准备,却不知这一切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在前往徐达府中的路上,朱元璋的车架一路纸钱飞撒,朱元璋则放声痛哭,来到徐府也未收住声,徐府人见状明知徐达之死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却也只能感激皇恩浩荡,还来亲自悼念。
朱元璋将徐达列为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并赠三世王爵,面对悲痛欲绝的徐达妻子,朱元璋也安慰道“嫂子放心,不要担心未来怎么样,有我在呢!”
此举赢得了世人赞叹,称朱元璋重情重义。
却不知,当时为徐达诊治的御医和所有知晓朱元璋所赐“蒸鹅”为徐达毒疮发病物的医者,已被全部处死。
从医者和宫女之死,不难看出,朱元璋表面重兄弟之情,背地里却早想将手握重兵的“兄弟”除之而后快,这便是帝王的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