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即蜀汉怀帝,别号后主,字公嗣,小字阿斗,别号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为昭烈皇后甘氏(甘氏),是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刘禅生于荆州,屡遭劫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禅临危受命,才得以脱险。
初为皇帝时,刘禅对诸葛亮十分信任,在军国大事上对他全权委以重任。在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自己也没有能力掌握国政,宦官黄皓开始独揽大权,逼得姜维不得不出外屯田避乱,蜀汉也就渐渐没落了。后魏国大举征讨蜀汉,刘禅归顺,汉室灭亡,刘禅从此灭亡。刘禅举家迁居洛阳,赠安乐公,谥号“安乐公”。从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到公元263年降魏下台,一共41年的时间里,刘禅一直称帝,是三国诸侯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是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争年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蜀汉开始走向衰败,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曹魏灭掉了蜀汉。
应该说,刘禅登基后接下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蜀汉烂摊子。对外,老冤家魏国早已虎视眈眈,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为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内,精兵良将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几个府又相继造反,如朱褒、雍嗣、高定、孟获等,政权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真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如此糟糕的局面连刘备都不好收拾,何况刘禅这位年轻的当家人才十七岁呢?
但刘禅继位不过短短5年,农业生产就恢复了元气,“务农种粮,闭关养息”。“四郡南征,四郡皆平”,国内形势一片坦荡。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吴王孙权同恤灾祸,潜军合谋,以绝其后”。“凉州诸王各遣月支二十余人,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皆受节制”,友邦诸将纷至沓来,纷纷入朝辅佐,其外交功绩,可圈可点。不仅让岌岌可危的蜀汉政权完全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反而让这个国家呈现出一派中兴的气象。
在做人上,或许诸葛亮只是把刘禅当“扶不起的阿斗”,但刘禅对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视其如父”,刘禅对诸葛亮北伐的支持正是从这一点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诸葛亮的后半生,他几乎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北伐,南伐,再北伐。但是对于蜀国来说,北伐会带来两个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年轻人口的流失,二是消耗财库,打仗必然要死人,而被杀的必然也是青壮年的人口,诸葛亮常年北伐,几乎把蜀国内部的青壮年消耗的一干二净,所以蜀国内部的青壮年再加上粮草、盔甲、马匹的消耗,使得蜀国内部非常空虚,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这也就造成了刘禅继位后只能选择休养生息,始终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的根源。
但这一切刘禅都不在乎,即使他始终不同意北伐,但他还是顺着诸葛亮的思路,并且在北伐时拼命安抚国内,仅此一点,就远远超过了同辈的其他人。
再看中国历史,人们都知道,中国历代的末代皇帝,几乎都是横征暴敛,政治腐化,宦官专权,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中国历代帝王都是如此。但刘禅没有学过他们,起码在他治下,民不聊生的现象是没有的。与刘禅相比,南唐后主李煜估计连阿斗的一半都不如,他除了会写诗,还会写诗。
刘禅生活腐化的时候,学者周、老臣董允等上书劝谏,刘禅顶多是无可奈何,而非大怒之下,大开杀戒,刘禅对刘禅也是无可奈何。后主刘禅对大臣动刀最少,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恐怕是非常罕见的。
而易中天在《三国志·易中天品》一书中也觉得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有智慧的。“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相国制度,命蒋琬主政,费祎主政军事,把本来对诸葛亮实行集权的权力割裂开来,这样两人就可以互相制衡了。”刘禅在蒋琬死后,索性自己拍了《国政》。“刘禅的分权制衡之道,在易中天看来是非常明智的,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