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也算是三国时期比较出名的人物了,很多人认为是姜维一意孤行带着蜀汉征战才使得蜀汉灭亡。当然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刘禅不信任姜维,或许姜维才是能够为蜀汉力挽狂澜之人。对姜维这个人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了。
想要评价一个人那就一定要考虑到他所处的环境以及成长背景,这才能知道该如何评价他。说到姜维就一定要提诸葛亮,毕竟姜维也算是诸葛亮的爱徒。诸葛亮对他可以说是很欣赏的,就连姜维的老对手钟会、邓艾也十分欣赏他。
出师表中没有他
都知道诸葛亮被刘备托孤,照顾刘禅匡扶汉室。诸葛亮对刘禅还是有很多不放心的,毕竟他也能看出来刘禅其实没有什么血性,最多也就做个守成之君,但是自己大限将至也没有办法再辅佐他了。在诸葛亮北伐途中,他想了想写了一篇《出师表》。
《出师表》对刘禅来说其实就相当于一份官员晋升名单,诸葛亮在里面提到谁他用谁就好了。诸葛亮在写出师表的时候是写了很多人的,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没了还有下一个,怎么也能保证刘禅能够有人可用。
刘禅倒是挺听话的,诸葛亮在里面写的他都重用了,谁知道这些人一个个都死的那么快。刘禅马上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这个时候姜维站出来了,说用我。但是出师表里面可没有姜维啊,刘禅并没有怎么重用他,所以常常有人说刘备父子,一个是不听劝一个是太听劝。
姜维也算是一个名臣了,如果刘禅好好任用他,或者说听从他,蜀汉可能也没有这么快灭亡。可惜的是,刘禅当时宠信宦臣黄皓,黄皓又特别针对姜维,刘禅自然不可能重用他。
姜维身份
要说姜维还是诸葛亮的爱徒,就是身份有些尴尬。姜维本身是魏国人,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降服的人才。当时诸葛亮有个著名的事就是斩马谡,马谡也是诸葛亮的爱徒,痛失爱徒的他看见了姜维归降一下心里就有了慰藉。
虽然姜维是魏国人的,但是诸葛亮对他还是相当看重的,姜维也因此对汉对诸葛亮十分忠心。《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途中写的,这个时候姜维还没有归降,诸葛亮自然不可能把他写进出师表,这也让姜维吃了个大亏。
加上蜀汉当时已经有了像郭攸之、费祎等人,姜维说到底还是个外人,怎么也不能越过这些人。但事实上这些人主要是文臣,姜维又是个武将,还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可以说姜维和那些文臣在政见上就意见不合。
刘禅本来也不是有血性的君主,他当时就觉得只要在成都安定就好了,想那么多干什么。所以就连刘禅的态度也是不主战,刘禅看到主战的姜维自然是喜欢不起来的。再加上当时刘禅的宠臣黄皓很针对姜维,就连诸葛亮的儿子也不喜欢姜维。
姜维本身也是个魏人,诸葛亮一去在蜀汉地位本来就尴尬,又得不到人认可,难有政绩。姜维比诸葛亮那个时候面对的政治环境就要复杂的多,这样的局面哪怕他再有雄心壮志,君王不信任就能让他丧失信心。
姜维其人
与其说是姜维一意孤行的北伐拖死了蜀汉,不如说他是蜀汉最后还在坚持的人。姜维能够兴战都是好不容易等来的机会,姜维自然是格外珍惜,就期望能够在战场上一举弘扬蜀汉国威完成诸葛亮的遗志。
但是结果并不尽人意,蜀汉兵力不济,还被对方偷袭。对方派人劝姜维投降,姜维自然不可能答应。但是魏国的邓艾已经直入成都了,姜维不愿意投降但是不代表刘禅不愿意。刘禅当时就下旨让姜维不许反抗,速速投降。
就这样姜维也不愿意投降,姜维觉得邓艾和钟会两个人到时候肯定要有利益冲突,这就是他的机会。所以姜维特意给刘禅写信,让刘禅忍辱负重一段时间,他会策反邓艾和钟会的,蜀汉还是有希望的。
姜维想的倒是很好,最后却并没有成功,死的很惨。一代名将最后被分尸抛于荒野之中,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
姜维其实总体而言并没有什么大错,相反因为时局问题,他是没有办法发挥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