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如何反败为胜的 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如何反败为胜的 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06 更新时间:2024/1/1 21:11:34

自1948年到1982年,长达34年的中东历史中,爆发了五次大规模中东战争,其涉及的人口达到5亿人左右,至少有11个国家参与其中。其中,以色列作为中东第一个犹太人建立的国家,均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了这五场规模庞大的战争,并且通过一定手段获得了胜利。那么,以色列是如获得这五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又从中获得的哪些利益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何为中东地区?这是由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区域划分观点,也指得是欧洲的东部地区,统称为中东地区。它包括埃及、也门、沙特拉伯、阿联酋、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等18个国家。总面积达到740万平方公里。其地理位置衔接了欧、亚、非三个大洲,并且蕴含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因此被近代设定为兵家必争之地。当然,这也成为中东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的主要因素,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决定了中东无法避免冲突。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自然是被瓜分的巴勒斯坦。从地图上,巴勒斯坦地处中东地区的核心地段,与埃及和亚洲大陆相连,更是于地中海全面接壤。因此,巴勒斯坦也成为了很多国家争夺的对象。在1917年,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强力入侵巴勒斯坦,支持当地犹太人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将巴勒斯坦分为“外约旦”和巴勒斯坦。在英国提出《贝尔福宣言》后,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巴勒斯坦境内迁移,在1924年,居住在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已经达到44万人,占巴勒斯坦当地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美苏等国赞成犹太人独立建国,并且将国名定为“以色列”。很多人不太明白,为什么苏联和美国同时支持以色列建国,而以色列如今完全倒向了美国。这其中是有一个小故事的,当时亲美派犹太人故意让苏联相信,犹太人亲苏党将在未来获得政权,因此苏联强力支持了以色列建国。很显然,在建国后的以色列果断翻脸,一心一意倒向了美国阵营当中。当然,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其主要原因是领土分配不均造成的。

当时仍拥有强大威信的沙特国表示:谁迫害犹太人,就从谁的领土中划一块给犹太人。因此,巴勒斯坦变成了分割领土的唯一国家。在此前人口调查显示,犹太人总人口占据三分之一,大约在60万左右,而巴勒斯坦境内的阿拉伯人却达到200万左右。在英国、美国等强力支持下,当时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在人口占有少数的犹太人却获得了55%的领土,而人口众多的阿拉伯人仅收到45%的领土,这必然造成了当地阿拉伯人的不满。

在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这彻底成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导火索。15日,阿拉伯联盟包括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起初,阿拉伯联盟的军队力量比以色列稍强,总兵力达到4.3万人左右,并且配备了飞机坦克,而以色列集结总兵力达到3.2万人左右。然而,起初气势汹汹的阿拉伯联盟,却因相互猜忌和利益分配问题,特别是针对圣城“耶路撒”的归属问题,可谓是各自打好了算盘,都打算成为“耶路撒冷之王”。

特别是联合国大会决议,要求阿拉伯联盟必须立刻停火,这给了以色列足够的缓冲时间。在得到美英等国的声援后,以色列当局立刻签发了“全国动员”命令,征调超过17周岁的以色列男女青年为国征战,这直接令以色列军队数量迅猛激增,这也成为了大败阿拉伯联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开战之初的3万人,直接暴涨到6-10万人,这意味着以色列六分之一的人参与了卫国战争,相当于一个年龄段的人全部参与到了反攻当中。

在1948年7月9日,也就是说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接近两个月时,以色列终于迎来全面反攻,以色列集中超过4个旅的优势兵力,向特拉维夫南部12英里处发出突袭,直接打到阿拉伯军团全线告急。到7月18日,也就是使以色列发动全面反攻的第10天,以色列反而攻陷了阿拉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也成为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转折点。尽管后期阿拉伯军团不断增加兵力,但是以色列军队气势如虹,这令阿拉伯军团处于崩溃边缘。

在1949年2月24日,埃及终于下令与以色列进行和谈,并且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内格夫地区的控制权,并且在边界设立军事化隔离地带。而外约旦的停战也在3月2日达成。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与黎巴嫩、外约旦、巴勒斯坦和埃及相继划分了边界线,这也成为以色列首次出现国土准确划分。作为战胜国的以色列,在战后驱逐了至少8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并且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等恐怖事件。

更多文章

  • 揭秘:为什么说诸葛亮的成就远不及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古人是奉行山头主义的;这种现象,也被后人称之为乡党情怀。尤其是在三国时代,掌权者更加倾向于提拔自己的老乡、朋友、宗族兄弟。比如曹魏政权的开创者曹操,他手下的七八成精锐部队,几乎都掌握在曹氏和夏侯氏的手里。就连其核心力量——虎豹骑,也是曹氏宗亲的将领接任。又比如蜀国丞相诸葛亮,他在上位以后,

  • 在二战的将军中 麦克阿瑟的军事能力排在第几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美国,麦克阿瑟,历史解密

    麦克阿瑟将军,作为最有性格特点和最富争议的将军之一,在美国人,他不想马歇尔那样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也不想巴顿将军那样富有性格特点,在二战的美国将军中,麦克阿瑟将军作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我们一起看看的一生吧。一战后,麦克阿瑟将军平步青云,很快就担任了西点军校的校长,之后担任菲律宾驻印度司令,41年

  • 李承乾最后为什么要选择举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没有机会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李承乾,历史解密

    太子历来不好当,任何时候都一样。作为太子,意味着你将会是下一届皇帝,所以会有些人勾引你,在你身上进行政治投资,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更有甚者,就是有些觉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太安全的人,会主动挑唆、撺掇太子去反对现任的皇帝。而对太子来说,最大的危险也在于,自己在顺利登基之前,实际上始终是不安全的,现任

  • 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得到他的专宠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清朝,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决策者。时间线往后一步,她是垂帘听政的太后之一。再往后退一步,她是咸丰继承者的母亲。还往后退一步,她是咸丰的嫔妃。从结果,看前缘,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观点:此人结局不凡,那么源头一定是特异的。正像那句老话“三岁看老”,也像很多史书说的,帝王将相,刚出生时,天降预兆。用到慈禧身上,人们

  • 史上唯一一个成功为自己续命的人,诸葛亮未取得成功,他却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七星灯,别名续命灯,招魂灯,自商周时代刚开始就始终广为流传出来的续命法力。这一被传的神乎其神的就是说“七星灯”续命,不论你是不是年龄过大,要是有一口在,能够复命。灯在人到,灯灭人死,而且人死之后引燃七星灯可保遗体不腐。自古以来,想长命的人那但是不计其数,估算有点儿修为的人都是想起用此方式来增加自个的

  • 明朝一位老臣辞官回乡种地,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对他最大的印象应该就是出生草根,他出生贫穷,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出了一条血路,最后坐上了皇位,可见,朱元璋这个人还是非常厉害的,他的出生并没有将他禁锢,反而还激励他更加的努力,最后成为了万人之上之人,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身为帝王,向来都有疑心的毛病,朱

  • 盘点:古代历史上的那些“抠门”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文帝,汉朝,历史解密

    帝王坐拥天下,尤其是在古代的价值观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没有什么是皇帝不能够享用的,自然就出现过非常过穷奢极欲的帝王,八百里加急只为吃一口岭南的荔枝,或者耗费大量的人工物力,就为了运送几块太湖石。有时候帝王的物欲间接决定了国力是否强盛,国祚是否能绵延,有以上这些奢侈的帝王,自然

  • 正三品的按察使,在历史上实际有多大的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每个省只有1位封疆大吏,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巡抚大人。但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每个省并不是只有1位封疆大吏,都是有4位,分别是巡抚、提督、按察使和布政使。其中,按察使的品级最低,但也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任务。那么,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权力,为何属于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们就聊

  • 赵匡胤被杨业追杀的时候是怎么逃走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北宋,赵匡胤,历史解密

    杨业就是《杨家将》里的金刀令公杨继业,在赵匡胤创业阶段,杨业是北汉一位勇将,他有七个儿子,是为杨家将。后周皇帝柴荣讨伐北汉时,赵匡胤随征。周军连克数关,后汉主刘崇便请来了杨家将。杨家将一到,周军大败。杨业追杀赵匡胤,一刀劈下,骇人一幕发生,杨业赶紧收刀,放赵匡胤逃生。这是怎么回事儿呢?《飞龙传》中说

  • 虎牢关一战以后,李世民是怎么坐拥天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唐朝,历史解密

    虎牢关一战的胜利直接奠定了唐军的势力在夺取天下时的巨大优势,对于李世民来说也是一个他个人势力开始蒸蒸日上的开端。但是当时李世民在唐军的势力中如果要论资排辈,只能勉强算得上是第三位,且不说征战多年的父亲李渊有多少人追随信服,就连没有什么作为的太子也是排在他前面的,所以即使唐军能最后夺得天下,李世民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