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承乾最后为什么要选择举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没有机会了

李承乾最后为什么要选择举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没有机会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06 更新时间:2024/1/16 20:46:02

太子历来不好当,任何时候都一样。作为太子,意味着你将会是下一届皇帝,所以会有些人勾引你,在你身上进行政治投资,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更有甚者,就是有些觉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太安全的人,会主动挑唆、撺掇太子去反对现任的皇帝。

而对太子来说,最大的危险也在于,自己在顺利登基之前,实际上始终是不安全的,现任的皇帝随时都有可能换人。而那些一旦被撤换的太子,从太子位上掉下来的人,也很难有好结果。所以,一旦有太子发现自己位置不保,就会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尤其是作为太子,皇位继承人,如果很不幸的遇到了一个长寿的父皇,自己的处境就很悲剧了,只能一直当备胎。有些更悲剧的人则是,好不容易熬到父皇驾鹤归西,自己登上帝位,但是自己也已经垂垂老矣,在龙椅上坐不了几天就也追随父皇而去了。

比如明成祖的太子仁宗,登基只有十个月就去世了,万历的大儿子也是好不容易熬到万历驾崩,自己当皇帝才一个月就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急不可耐的太子也会铤而走险,想提前登基。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因为汉武帝本人长寿,所以太子当了多年,都有孙子了,还是太子。而且,人到晚年都怕死,皇帝也一样,英明神武如汉武帝,也不能免俗。最终,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因为被奸佞小人江充诬陷,说汉武帝生病是因为太子诅咒,汉武帝对太子起了疑心。

因为之前汉武帝已经因此杀了不少人,所以太子为了自保,最终被迫铤而走险,想趁汉武帝出巡之际,发动宫廷政变,控制长安,结果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太子和儿子都被杀,只有孙子被人救出,流落民间,最后才被霍光迎立为汉宣帝。

李承乾当时遇到的问题就是,唐太宗也和汉武帝一样,英明神武,虽然他还没有像汉武帝晚年一样搞封建迷信活动,但是因为李承乾性情大变,渐渐失宠,而魏王李泰又千方百计博取唐太宗的欢心,导致唐太宗有意废黜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

李承乾感到自己位置不保,就想到了效仿父皇发动玄武门之变,控制皇宫,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禅位给自己,他自己也能够提前登上帝位。但结果是李承乾准备不足,还没起事就被镇压下去了。

事后,唐太宗把李承乾铤而走险归结为魏王李泰的逼迫,所以,他在下诏废黜李承乾的同时,也把魏王李泰贬黜流放。但事实上,从整个过程来看,李承乾谋反的真正责任应该由唐太宗本人承担,而不是魏王李泰。

太子是国本,改换太子是大事,作为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当然应该自己乾纲独运,而不是犹犹豫豫,今天和这个大臣说说,明天和那个大臣说说,到处放风,试探风向。他到处放风,当然是李承乾不安于位,魏王李泰也就没有退路可走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否则如果他失败了,李承乾岂能善罢甘休?

当然,这种太子在处境危险的情况下,铤而走险,放手一搏,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武则天晚年,宠信上官婉儿、武三思张易之兄弟、太平公主,作为太子的李显每天过得战战兢兢,儿子女儿都被武则天下诏处死。所以,张柬之、魏元礼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入皇宫,迫使武则天提前退位,李显提前登基。

此外,安史之乱前,太子李亨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也过得战战兢兢,生怕哪天玄宗不高兴就废了他。所以,安史之乱发生后,一开始李亨跟随玄宗一起逃往四川,除了长安没多远,经历了马嵬坡之变,玄宗不得已赐死杨玉环,李亨就和玄宗分道扬镳,独自逃走了。分开没多久,就宣布提前继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也是一次小型宫廷政变。

到了宋朝,吸取唐朝宫廷政变和诸子夺嫡的教训,干脆形成了不怎么提前立太子的习惯,结果是太祖没立太子,最后被弟弟太宗夺走了皇位,他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没得到好结果。清朝经过前期的多次夺嫡斗争,最后也形成了金匮藏书的办法,不再公开宣布谁为太子。

标签: 唐朝李承乾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得到他的专宠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清朝,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决策者。时间线往后一步,她是垂帘听政的太后之一。再往后退一步,她是咸丰继承者的母亲。还往后退一步,她是咸丰的嫔妃。从结果,看前缘,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观点:此人结局不凡,那么源头一定是特异的。正像那句老话“三岁看老”,也像很多史书说的,帝王将相,刚出生时,天降预兆。用到慈禧身上,人们

  • 史上唯一一个成功为自己续命的人,诸葛亮未取得成功,他却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七星灯,别名续命灯,招魂灯,自商周时代刚开始就始终广为流传出来的续命法力。这一被传的神乎其神的就是说“七星灯”续命,不论你是不是年龄过大,要是有一口在,能够复命。灯在人到,灯灭人死,而且人死之后引燃七星灯可保遗体不腐。自古以来,想长命的人那但是不计其数,估算有点儿修为的人都是想起用此方式来增加自个的

  • 明朝一位老臣辞官回乡种地,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对他最大的印象应该就是出生草根,他出生贫穷,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出了一条血路,最后坐上了皇位,可见,朱元璋这个人还是非常厉害的,他的出生并没有将他禁锢,反而还激励他更加的努力,最后成为了万人之上之人,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身为帝王,向来都有疑心的毛病,朱

  • 盘点:古代历史上的那些“抠门”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文帝,汉朝,历史解密

    帝王坐拥天下,尤其是在古代的价值观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没有什么是皇帝不能够享用的,自然就出现过非常过穷奢极欲的帝王,八百里加急只为吃一口岭南的荔枝,或者耗费大量的人工物力,就为了运送几块太湖石。有时候帝王的物欲间接决定了国力是否强盛,国祚是否能绵延,有以上这些奢侈的帝王,自然

  • 正三品的按察使,在历史上实际有多大的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每个省只有1位封疆大吏,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巡抚大人。但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每个省并不是只有1位封疆大吏,都是有4位,分别是巡抚、提督、按察使和布政使。其中,按察使的品级最低,但也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任务。那么,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权力,为何属于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们就聊

  • 赵匡胤被杨业追杀的时候是怎么逃走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北宋,赵匡胤,历史解密

    杨业就是《杨家将》里的金刀令公杨继业,在赵匡胤创业阶段,杨业是北汉一位勇将,他有七个儿子,是为杨家将。后周皇帝柴荣讨伐北汉时,赵匡胤随征。周军连克数关,后汉主刘崇便请来了杨家将。杨家将一到,周军大败。杨业追杀赵匡胤,一刀劈下,骇人一幕发生,杨业赶紧收刀,放赵匡胤逃生。这是怎么回事儿呢?《飞龙传》中说

  • 虎牢关一战以后,李世民是怎么坐拥天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唐朝,历史解密

    虎牢关一战的胜利直接奠定了唐军的势力在夺取天下时的巨大优势,对于李世民来说也是一个他个人势力开始蒸蒸日上的开端。但是当时李世民在唐军的势力中如果要论资排辈,只能勉强算得上是第三位,且不说征战多年的父亲李渊有多少人追随信服,就连没有什么作为的太子也是排在他前面的,所以即使唐军能最后夺得天下,李世民想要

  • 中国皇古代帝为什么都很“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我们国家一共经历了五千年历史的洗刷,从古代到后来的清代,这其中一共有无数的皇帝。他们有的人让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有的人却对国家大事不管不顾,丝毫没有任何统治阶级的样子,遭到后来很多的人的厌恶。在我们印象中,让人最厌恶的可能是商朝的皇帝,他就是纣王。这个皇帝我们历史上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暴君了,他是各

  • 历史上苏联针对德国的大雷雨计划真实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联,德国,历史解密

    毫无疑问,苏联确实制定了进攻的计划,但不是战略进攻,而是攻势防御。更没有什么“大雷雨”的代号。苏德战争爆发后,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大肆宣传德国是在苏联对欧洲发动“毁灭一切的蒙古人风暴前”采取了预防行动(大雷雨的代号应该就是出自于此),以此来掩盖其侵略行径。他们的根据是,战前发现苏军正在苏德边境线苏联一

  • 乾隆时的大清繁荣昌盛,也有他爷爷和爸爸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提起乾隆皇帝,就不得不说他创下的赫赫功绩,以及他对后世的极大影响力。乾隆在位的前几十年里,他将大清王朝带到了巅峰水平,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明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乾隆时期的经济状况,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根据有关记载,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