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恩怨情仇
第二节:姜维北伐
姜维听了夏侯霸的分析,认为司马懿既然集中全部精力整顿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外事,不如乘着魏国政局不稳之际出兵伐魏。
姜维为人好立功名,渴望建立不世出之功业,又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所以这些年来,他都在做着北伐准备。
于是姜维将自己的想法撰写成一份军事报告,上奏给后主刘禅,认为魏国发生了高平陵政变,其国内政局不稳,这是一次北伐的好机会,不应该错过。
姜维是诸葛亮的军事传承人,这是蜀汉举国皆知的事情。
所以刘禅看见姜维坚决要求出兵北伐,也只得同意了。于是刘禅赐授姜维假节权力,让他率军北伐曹魏。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秋,姜维获得授命后,马上率领所属部队攻击雍州西平郡。
姜维在进军西平郡同时,他派遣麾下的牙门将句安、李歆依靠着麴山修筑了两座城池,聚集了羌人、胡人的人质和任子等人居住在这两座城内,挟持他们进逼魏国各郡。
司马懿听闻姜维入寇,提拔其次子司马昭为安西将军,持节前往关中调度诸军作战。
郭淮作为魏国新上任的西线战区最高统帅,他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已经与蜀国交战很多次了,他基本摸清了蜀国出兵规律。以前每当魏国国内有事,诸葛亮都会出兵北伐,而姜维得了诸葛亮的真传,怎么可能放弃这次出兵机会呢?所以姜维的入侵,完全是在郭淮的意料之中。
于是郭淮一得到姜维出兵的消息后,马上和自己的助手陈泰商议御敌之策。
陈泰分析道:“麴城虽然城池坚固,但是远离蜀国本土,一定要依靠长途运输才能保证城内的粮食需求。羌胡人等外族部落担心劳役繁重,一定不肯依附姜维征伐。现在我们围困麴城,等到机会成熟后再进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占这个城池。即使蜀军有援兵,但路途遥远,山路难行,他们想来救援也没那么容易。”
陈泰以前曾经担任过并州刺史,同时兼任护匈奴中郎将,他在主政并州时处理民族事务很有成绩,他采取怀柔政策友好对待当地各少数民族,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很有威德恩惠。
所以司马懿调派陈泰来担任雍州刺史,就是想让陈泰协助郭淮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策反依附于蜀汉的羌胡人。
陈泰看出了麴城缺乏物资和胡人民心未附的缺陷,提出围城打援策略。
郭淮觉得有道理,听从了陈泰的计策。于是郭淮让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人出兵包围麴城,断绝了城内蜀军运粮道路和城外水源。
句安看见魏军想困死他们,慌了,急忙率军出城挑战。
陈泰下令全军不得出营迎战,只需坚守营寨,任凭蜀军叫骂。这一招,司马懿屡试不爽,以前经常用来对付诸葛亮,看来陈泰已经学习到司马懿的战术了。
魏军高挂免战牌,围而不攻。蜀军求战不得,被困在城中,处境越来越艰难。为了节省粮食,城中的蜀军将一份粮食分成很多份,并日而食,以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由于被魏军切断了城外的水源,麴城的生活用水越来越少,蜀军非常困窘。
幸亏当时是秋末冬初,天降大雪。于是蜀军煮雪为水,才暂时缓解城内饮水困难问题。
当然,姜维也知道麴城被魏军围困了,急忙率军从牛头山赶过来救援。
陈泰得知姜维来援麴城,对麾下诸将分析道:“兵法之道,贵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现在我军断绝牛头山,姜维就没有了退路,到时候我们就能擒获他了。”
于是陈泰下令各支部队加固壁垒,坚垒自守,没有他的命令不得和姜维交战。
同时,陈泰派人向主帅郭淮汇报军情,说自己想要率军往南渡过白水,沿着水路向东,让郭淮赶快到牛头山,截断姜维的退路,到时就能一起联手击溃姜维部队,这次作战目的不单单是歼灭句安等人。
郭淮听取了陈泰的作战方案,亲率各路人马赶到洮水驻扎,企图切断姜维退路。姜维发现魏军的行军动态后,明白了魏军的意图。如果姜维执意去救援麴城,就会被魏军前后包抄,所以只能忍痛放弃麴城,率军逃走了。
姜维部队撤回后,句安等人就孤立无援了,知道没有能力抵挡得住敌军的进攻,只好献城向魏军投降。
郭淮看见姜维撤退了,遂率军西击羌人各部,想教训这群为蜀人干活的家伙。
邓艾对郭淮分析道:“贼兵撤离不远,也许他们很快就反扑过来,我们应当分兵行动,以免发生意外。”邓艾担心姜维杀个回马枪,故有此提醒。于是郭淮就留邓艾驻扎白水北岸,以防蜀军反攻。
邓艾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三天之后姜维果然率军复返。
姜维派遣部将廖化率领一支部队从白水之南向邓艾营地逼近,在魏军对面安营扎寨。
邓艾看见蜀军没有主动出击,对诸位将领分析道:“姜维突然率军返回,而我军人少,按常理来看,他们应渡河而不必设桥。现在看来,姜维是想让廖化驻军此地来牵制我军,不让我们动兵。因此我判断,姜维一定会率军从东边袭击洮城。”
洮城在白水以北,距离邓艾军营有六十里之远,是魏军的一个军事据点。
于是邓艾连夜率军回援洮城,做好城防工作,等待姜维的到来。邓艾到达洮城不久后,姜维就率军渡河前来,想偷袭洮城。
姜维到了洮城城下,看见邓艾已经抢先回援洮城,知道偷袭计划失败了,遂率军撤走。姜维此次北伐的唯一收获是抓了一个名叫郭修的俘虏,不过,这为姜维顶头上司费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邓艾因成功粉碎敌人的阴谋,战后他被赐爵关内侯,加封讨寇将军。
不久之后,邓艾又升迁为城阳太守。郭淮作为这次战争的总指挥,受到魏帝诏书褒奖,被提拔为车骑将军,享受三公待遇,并因功晋封为阳曲侯,食邑二千七百八十户,继续当西线战区一把手,都督雍、凉两州。
此战结束后,司马懿召回了司马昭,让其出任安东将军,持节坐镇许昌。
值得一提的是,姜维这次北伐兵力很少,大概一万人。由于姜维受制于人——大将军费祎,他的麾下可以自行调动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三国志·姜维传》:“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而费祎之所以限制姜维所部兵力,是有原因的,他对姜维说道:“我们的能力与丞相相比差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呢?目前我们不如保国安民,稳固社稷,至于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只能等到日后蜀国出现能力出众的人再去实现了。
现在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出兵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如果不能一举成功,到时候悔之不及啊!”
诸葛亮生前曾经五次挥师北伐,因各种原因都不能取得决定性战果,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因为魏蜀两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所以费祎告诫姜维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北伐是诸葛亮生前制定下来的国策,所以费祎不能公开反对姜维北伐,只能用手中的职权严格限制姜维部队兵力。
费祎不主张北伐,想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休养生息,增强蜀汉国力,统一天下的终极目标交给后人去完成。
但是姜维作为蜀汉“鹰派”的代表人物,他秉承诸葛亮遗志,以北定中原为己任。
他文武双全,对自己的才能武艺很自信,时刻想要大举兴兵北伐。
姜维熟悉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他计划联合羌胡各部落作为羽翼,策动少数民族势力在雍、凉二州搞乱,给曹魏制造麻烦,趁机出兵控制关陇地区。所以姜维在心中并不认可费祎的保守方案,但是三军兵权在费祎手里,姜维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不能带领主力部队北伐。
不过三年之后,蜀汉的北伐事业就重新回到正轨了,因为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了!姜维成为蜀汉军方第一人后,由于在军事上无人掣肘他,他将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将北伐事业进行到底。
本节完。
本文节 选自: “蓝水飞舟”《三国风云》系列实体书,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输入作者名字“蓝水飞舟”搜索,即可自行购买正版书籍《三国风云》。
《三国那些事儿》陆续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众号【三国故事】的「三国那些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