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怎么样?《三国志》杨仪传中一句话可以看出:“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蜀国中后期,诸葛亮的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魏延。杨仪帮助诸葛亮筹办粮草等军中事务,相当于公司的行政副总,魏延却是诸葛亮的先锋大将,相当于营销副总,这两人都很重要,可就是关系不好,势同水火,这点连诸葛亮也没有办法调和,只能是一碗水端平。这也说明魏延在诸葛亮心中的位置起码不会比杨仪差多少。
那么成都朝廷面对杨仪和魏延的上书,该相信谁呢?史书上记载蒋琬和董允两人都坚信杨仪不会谋反。其实这还用想吗,杨仪一个文弱书生借他十个胆他也不敢谋反,那自然就是魏延在谋反了。
魏延杀了韩玄前来投降刘备,诸葛亮见此人头上有反骨,料定将来必反,所以想杀了他,幸好刘备求情,魏延才免一难。后来,诸葛亮临死前与姜维杨仪等人密谋,恐将来难以驾驭魏延,设计将魏延处死。
以上大概是《三国演义》一书对魏延的大概记载,这一记载蒙蔽了很多人,使人们觉得魏延死得咎由自取,也使人们觉得诸葛亮神机妙算。
可这是罗贯中编造的情节,正史记载中魏延根本没杀过韩玄,诸葛亮也从来没说过他有反骨要杀他,要不然,刘备怎么可能舍弃张飞而任用魏延汉中太守,要知道汉中是蜀汉面向曹魏的门户要冲,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说明在刘备的心中魏延比张飞靠谱一点。
那么魏延是怎么看诸葛亮的呢?《三国志》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每次和诸葛亮一起出去打仗,总想分兵和诸葛亮各走一道,就像韩信一样,但诸葛亮总是不允许。魏延常常说诸葛亮是个胆怯的人,感叹自己无法施展才能。从这段话中看出,魏延这人自视甚高,而且对诸葛亮是有意见的,甚至是有点看不起的,这从后来诸葛亮死了之后他说的话可以看出,他说:“诸葛亮死了魏延还在,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耽误国家大事呢?”由此可见,诸葛亮一个丞相的去世在魏延眼里好像很是稀松平常,似乎在魏延看来,北伐这事业有诸葛亮不多,没诸葛亮不少,看得出魏延日常在诸葛亮手下是多么得压抑和不甘。
那么诸葛亮知不知道魏延对自己有所不满呢?著《三国志》的陈寿都知道了,以诸葛亮的精明,他也是肯定知道的,但他是丞相,心胸开阔,大局为重,并没有和魏延计较,也一直在用魏延,他不同意魏延的建议,是因为诸葛亮觉得那样过于冒险,而并非对魏延的刻意打压,最多属于意见不统一,有人凭此觉得魏延怀才不遇,认为诸葛亮缺乏军事谋略,那是不对的,魏延的策略是赌一把策略,诸葛亮的做法是稳中求进策略,魏延只需要对一支自己带领的军队负责,诸葛亮是要对整个蜀汉负责,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做法当然也就不同了。诸葛亮心里很清楚,自己在的时候,可以不跟魏延计较,但自己一旦不在了,另外的人会跟魏延计较的,就比如说杨仪,另外,魏延这人骄傲自大,除了诸葛亮,其他人也根本节制不了他。
也可能由于这个原因,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才只召见了杨仪,姜维,费祎等筹划死后退军的安排。诸葛亮交代“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什么要后面要加上“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呢?有两种可能:一是诸葛亮自己想到了魏延可能会不服从这个安排;二是杨仪等人素来和魏延不和怕魏延不服从安排,再问了一下诸葛亮,诸葛亮才做出“军便自发”的决定。
问题又来了,诸葛亮的“军便自发”到底是什么用意呢?难道就不用管魏延了吗?其实我觉得这么诸葛亮是留了一个选择题给魏延做,魏延的选择有几种:一、帮助蜀国大军断后,退回成都;二、原地驻扎,整军备马,继续北伐;三、直接投降曹魏或者东吴。
诸葛亮给了魏延三条路,其实就是告诉魏延:“何去何从,君自便!”,
可是魏延这三条路都没走,他走了另外一条路,那是一条被私人恩怨蒙蔽的不归路。
所以,从头到尾,诸葛亮都没有过要杀魏延的心,这也充分说明了诸葛亮作为一名领导是有容人之量的,不会因为政见不同而打压手下,诸葛亮的人品之高是不得不令后人敬佩的。
那么魏延为什么会走上客死异乡,并连累三族一起被杀这条路呢?
这要从魏延自身的性格说起,魏延此人对自己的士兵很好,人又勇猛,所以心高气傲,活脱脱就是一个霸王,其他人知道他这德性,都避让他,唯独杨仪和他针锋相对,这令魏延很是恼火,关系也越来越僵。后来他听说杨仪姜维他们要撤兵了,因不想给杨仪断后,于是就赶在他们前面先撤兵,所到之处火烧栈道。
魏延这就做得很不地道了,你火烧栈道的目的无非就是斩断杨仪的撤退之路,但这么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他有可能是想让杨仪的部队久久无法回到成都造成杨仪拥兵谋反的假象,再结合自己不断向朝廷上奏诬告杨仪谋反,然后一举除掉杨仪这个政治对手,但杨仪也不是傻瓜,他也上书朝廷说魏延谋反。
后来魏延的士兵都觉得魏延这么做是不对的,全都散了,魏延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亲信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将其斩首。马岱将魏延的人头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踩着魏延的人头骂其奴才,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看到这里,我们不仅对杨仪的人品感到失望,他虽然和魏延矛盾很深,但他其实心里也清楚,魏延不是谋反,只是两个人的私人恩怨而已,现在魏延死了,还要侮辱他的尸体,杀人家三族,那只能说明杨仪是个人品堪忧的鸡肠小肚之人。
为什么说杨仪人品堪忧呢?我们不妨看看杨仪后面做的事,说的话。
诸葛亮死后,蜀国事务都落到蒋琬的手里,杨仪又开始不服蒋琬,怨愤表露得毫无节制,所有人都不敢和他交往,只有他的朋友费祎前去劝他,他却对费祎说:“往者丞相亡末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见《三国志》杨仪传),要是当初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我如果举军投降曹魏,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地步啊,真是追悔莫及啊。
这才是杨仪的真心话,如果当初没有动过投降曹魏的想法,那么后来怎么会有追悔一说,这就说明当时杨仪就考虑过这点,只是当初以为自己功劳甚大,以为自己可以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所以才没朝这个方向去做。杨仪一心想上位,努力帮诸葛亮处理工作那是肯定的,但他把努力工作作为自己升官的资本,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怨恨尽显,确实过于狭隘了。
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明白,魏延有鲁莽之举却没有谋反之心,杨仪动过投曹的念头却没有投曹的胆量。到底谁是谁非,还不清楚吗?
所以,我们要说,魏延的死其实是死在他自己的性格上面,即使没有杨仪,也会有另外的人取他性命。其实魏延不知道的是,有诸葛亮在,他才是最安全的,也只有在诸葛亮这棵大树的保护之下,才能容得下魏延的心高气傲、目中无人、顽皮耍性子,一旦这棵大树倒了,也就说明再也没人替你魏延说一句话了。诸葛亮一直在包容保护魏延,可是魏延何曾理解过诸葛亮?
如果当初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即使你不愿意断后,你原地驻扎,也不至于酿成后面的悲剧。
如果蜀汉容不下你,哪怕你投降曹魏或者东吴,也是诸葛亮容忍范围之内。
可惜的是,诸葛亮的良苦用心,魏延哪里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