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延是不是真想叛蜀?(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魏延是不是真想叛蜀?(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4666 更新时间:2024/2/17 14:30:57

蜀汉很大程度是靠丞相一人在撑着,现在丞相走了,蜀军必定人心浮动,这种情况下,退兵是上策。

只是这次撤军差点引发了蜀汉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分裂。

丞相走之前的具体的撤军安排如下:

1、要求密不发丧,待全军退入斜谷之后再行宣布。

2、撤军的负责人选择了驻于斜谷口的杨仪,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

赤壁大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南四郡,当时有很多荆州士人南下投奔刘备,具体可以移步这篇:荆州给刘备提供了多少顶级人才?(凤雏庞统差点被埋没对职场人士的教训是什么)

时任荆州主薄的杨仪也顺应这股潮流,投奔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去刘那里汇报工作备(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

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之后被丞相提拔为长史,蜀军多次北伐,筹措粮草,大小军务不用过多的考虑,杨仪总能做得井井有条(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

在敌国境内撤军是一件难度很大事情,稍有疏漏,可能全军覆没。

丞相因此将重任安排给了杨仪。

为什么不考虑资格老,能力强的魏延呢?

1、人缘差。

魏延平时太高傲,看不起诸将,把人都得罪完了,让他主持大局,难以服众(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平日诸将素不同)

2、太激进

魏延一直觉得丞相的打法太保守,他喜欢单干,自己统兵从子午谷出兵与丞相回师潼关,更关键的是魏延一直认为丞相的打法太谨慎,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充分发挥(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其实杨仪为人也很偏激,之前在尚书台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丞相选接班人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考虑过他(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

这就是丞相难的地方,蜀汉真的人才凋零了!(姜维刚加入蜀汉没几年,王平又是纯粹的武将)

为了保全蜀军,只能选杨仪了。

丞相也知道以魏延的性格,不一定会服从命令,因此安排撤军事宜时,并没有提前先告知魏延,而是命姜维、杨仪、费祎三人主持退军事宜。三人中杨仪职位最高是长史,费祎是司马,所以撤军之事总体由杨仪主持。

按照古代权力的潜规则,如果手握兵权的武将不是很听话,一般就会提前动手干掉。

以丞相当时的权力不是不能下手,但如果真这样做了,和几百年之后的岳飞莫须有案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性的光辉永存,这就是丞相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丞相对魏延只有一句话:魏延最后走,如果他不走,就随便他吧(丞相其实对魏延十分厚道了,他内心希望魏延能看清形势,服从命令,为自己,也为蜀汉留一份力量)

魏延让丞相失望了,当费祎去通知魏延撤军时,魏延表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表达了两层意思

1、丞相虽然不在了,我还在呢。应当由他来率领诸军继续与魏军作战,怎么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

2、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杨仪的指挥,来给他断后。

第一句话其实已经判定了魏延的结局,蜀汉以法治国,军令不可为抗,之前的马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魏延公然违抗丞相身前的命令,治你罪是合乎法度的。

第二句话则暴露了他与杨仪极不相容,两人一个性矜高,一个性狭隘,一见面就吵,身为武将的魏延,还时不时拔刀作势要砍杨仪,把杨仪气得泪流满面。两人的关系“有如水火”(势如水火这句成语就是这里来的)

连孙权都知道两人的矛盾:杨仪、魏延,皆为牧竖小人。二人虽常有鸣吠之益于时务,但既已任之,其势必不得为轻,若一朝无诸葛亮,二人必为祸乱矣。你们这样胡涂,不知防虑于此,如何为将来打算呢?

丞相也很恼怒,但就这么几个人才,又不能偏袒一边(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文武不和是一个政权最大的隐患,处理不好,蜀汉说不定提前就要灭亡,两人都成千古罪人,你说丞相难不难,内部是这么一个烂摊子。。。。。。

幸好还有一个老好人费祎,经常居中调解,化解矛盾,是两边都说得上话的人(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魏延也知道自己在蜀汉人缘不好,且又是公然违令,于是就想与费祎联手,令费祎与他手书连名,告下诸将。

费祎知其不妙,便讹道:“我当为君回去劝解杨长史,长史是文吏,甚少管知军事,他必不违命。”

于是出门驰马而去,费祎刚跑,魏延感觉事情不对,后悔再去追已经来不及了(魏延寻悔,但已追之不及了)

如果这时候魏延能认清形势(连他认为能站一边的费祎都不愿助他),执行丞相军令,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魏延也许还能有一个善终。

但是心性孤高的魏延忍不下这口气,决定自己单干。

魏延将断后的命令置之不理,下令由绥阳小谷退入汉中,撤退的时候魏延太不冷居然把身后的栈道也给烧绝(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这么干无非是想让杨仪等人无法及时退军,他好抢先一步派人到成都申诉。

但魏延你有没有想过,烧绝栈道,蜀军主力被魏军追上怎么办?!

这就是因私愤而影响国事了!

这时,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也发现了蜀军的异样,有人看到蜀军开始离开军营撤走,就报告了司马懿。

司马懿下令追击,负责断后的姜维做出了反击的姿势,司马懿扭头就跑,又中计了!

退回大营后,看到五丈原上确实没有了动静,斜谷口方面也没有重兵埋伏的迹象,司马懿才命魏军向五丈原前进,上去后发现是一座空营,司马懿这才亲自过去察看,看到蜀军留下来的营垒,不禁叹道:“真是一个天下奇才啊!”

“死诸葛走生仲达”这个谚语在当时就流传开了,甚至司马懿本人也听说了,他自我解嘲说“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没办法,司马宣王赢的实在是丑陋,就不要怪老百姓们戏谑你了。

全军退入斜谷后,杨仪一面正式发丧,一面下令昼夜兼程赶往汉中,结果发现栈道被魏延烧了!

杨仪愤怒了(这也是后来他要求诛灭魏延三族的一个原因),他立刻上表朝廷告魏延谋反。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刘禅不知怎么办,只好询问身边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和待中董允的意见,他们二人都力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看看魏延这该死的人缘啊,刘禅派遣蒋琬率领京城禁卫军北上帮助杨仪。

杨仪拼命抢修栈道,赶到南谷口时,魏延已经在那严阵以待了(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

杨仪派遣王平出战,王平见到魏延后痛斥:“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做!

魏延的部下这才发现魏延这是要打内战啊,之前违抗丞相命令众人已经心下不安,现在同室操戈这就是谋逆的大罪了,将士们不想为之卖命,便都散了去(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其实魏延又何尝有反意,你看他大势已去时,逃跑的方向竟然不是往北投曹魏,而是南奔汉中首府南郑,无非是想看看回城之后朝廷是否有人可以帮忙求情,否则以魏延的能力、资历,要是投奔曹魏,怎么也是一方大员吧,再差也好过之后的身首异处。

只是杨仪实在痛恨之极,立刻派人痛下杀手(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魏延被诛杀后,杨仪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应该可以代替诸葛亮主持朝政,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丞相生前早已有了指定接班的人选:他昔日的下属:蒋琬(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而杨仪只是委任了一个闲职:中军师(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杨仪深以为恨,经常口不择言的发牢骚(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

老好人费祎前来安慰他,杨仪又对费祎说:”当日丞相去世时,自己如果领军投降魏国,何至沦落至此。真是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追悔莫及这句成语便是这里来的)

费祎听后大吃一惊,转头便把杨仪的话秘密举报给了朝廷。

很快杨仪就被贬为民,流放汉嘉郡,但是他还是不甘心又上书诽谤而且言词激烈,朝廷震怒,下令要来捉人,杨仪走投无路最后选择了自杀。

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结局,陈寿是这样评价的:“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丞相已经仁至义尽了,他们这样的下场都是自己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只是本就人才断档的蜀汉,在丞相走后,又损失了最能打的魏延,最会统筹军务的杨仪,接过丞相衣钵的姜维,条件更不如前(所以对姜维的北伐,咱们先提个醒, 不能期望太高,如果能打出胜仗,才是姜维的真实水平)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何坚持除掉魏延?你看看魏延在朝中的靠山是谁?不除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侃史标签:魏延,刘备,姜维,马谡,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在赤壁之战后,魏延便归刘备所有,历经入川之战,汉中之战,算得上是川蜀阵营之中顶尖上将。除五虎上将之外,魏延堪当川中大将之首,其威望也在姜维、王平等人之前。但就是这样一员大将,却在诸葛亮临死之前,想尽办法将其除掉。在史料《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在史料来看,魏延根本

  • 罗贯中之前,魏延已经是“反派人物”,那么究竟是谁丑化了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岁月标签:魏延,刘备,罗贯中,诸葛亮,小说家,三国演义,曹操手下,中国古文献

    我们都知道,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严重丑化。魏延从一开始出场,就是一个卖主求荣的形象,和忠义的黄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来,在刘备夺成都过程中,庞统准备在宴席中上演一场“鸿门宴”的戏,派魏延学“项庄舞剑”,想以此杀掉刘璋。在雒城之战中,魏延为了争功差点被杀,最终幸亏黄忠出手才把他救下来。后来北伐中,由于

  • 述说三国名将魏延的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魏延,刘备,李严,蜀汉,诸葛亮,曹操

    魏延投奔刘备的时间比较早,但地位比较低。在刘备211年入川时,魏延只是曲侯、别部司马之类的连营级军官。等到214年打下益州之后,黄忠一下子晋级为讨虏将军,属于将军中较高的品级(相当于中将集团军司令),与关羽平齐。而魏延也大幅度提升,晋级为牙门将军(相当于大校师长),和黄忠之前的军职差不多。此时魏延的

  •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诸葛亮管理蜀汉,结局会如何?比姜维还惨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魏延,刘禅,蜀汉,刘备,三国,诸葛亮,姜维还,天文学家

    事实上,如果让魏延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其结局会和众人想象的大不相同,不信你看刘禅说了什么!在许多人的看法中,魏延这个人军事能力超强,若他活着,接替诸葛亮的职务,必定能够带领蜀汉北伐成功,问鼎中原!当年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重大的失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完全比不上魏延!所以只要让魏延掌军

  • 蜀汉君臣博弈,魏延是被冤杀的,还是说真的叛变蜀汉了?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魏延,诸葛亮,刘备,蜀汉,冤杀,司马懿

    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大败元气大伤。 刘备败逃白帝城后不久就去世了,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被杀,黄忠、马超相继病逝,赵云也年迈去世了。 自此蜀国的五大最强战力也没有了,唯一在威望和实力上不差的武将 魏延就是蜀国唯一能打的了,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又是怎么成了叛徒,而被夷三族呢 ?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分

  • 诸葛亮为何临终前一定要安排杀魏延,这公平吗?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魏延,刘备,黄忠,马岱,姜维,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首先说明,“诸葛亮在自己死前一定要安排杀魏延”,这个话题应该在《三国演义》下讨论。毕竟,只有演义中的诸葛亮才一心杀魏延,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但没有安排杀魏延,甚至他留下的遗命,即使魏延真的不听话,也只是让姜维断后撤退——换句话说,如果魏延打算背叛蜀汉投奔魏国,诸葛亮是拿他一点没办法的,主力能退回去就

  • 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魏延难辞其咎,姜维心知肚明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诸葛亮,姜维,魏延,关羽,司马懿,蜀汉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经过一番谋划,引诱司马懿魏军进入上方谷,并放火烧之。然而天不绝司马懿,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三人逃出生天。此后,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阵前羞辱魏军,司马懿都禁止出战,高挂免战牌,铁了心要和蜀军比持久战。诸葛亮太过于操劳,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在听闻吴国已经撤兵的报告后,

  • 魏延是否被冤杀?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何时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魏延,陈寿,蜀汉,马岱,诸葛亮,三国志,科学家,历史学家,曹操手下

    公元234年,蜀国发生了一连串重大的事情和变故,第一件事情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二件事情是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发生火并,魏延被杀,第三件事情是杨仪不满封赏,出言抱怨,被削职流放,不久被逼自杀。这三件大事中,第二件和第三件都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引发的。杨仪自尽,属于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但是魏延被杀,在

  • 刘备称帝,蜀汉100多位大臣支持,为何没魏延、关羽、张飞和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丑哥搞笑社标签:刘备,魏延,关羽,张飞,蜀汉,赵云,三国,赵子龙,曹操手下

    公元214年,刘备派遣手下大将简雍将刘璋劝降,随后将益州占据。此时,“诸葛亮为肱骨,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语出《三国志先主传》)此处,有一点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关羽和张飞原本和刘备是“桃园三结义”的好哥们,但是,却并不是“宾友”,而是“爪牙”。公元221年,

  • 诸葛亮为啥非要除掉魏延! 并非魏延有反骨, 真实原因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笑话一点就通标签:魏延,刘备,关羽,三国,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非要除掉魏延,并非魏延脑后有反骨那么简单!真实的原因很残酷!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恩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两人初次见面时,厌恶的种子就已经相互种下了!当时魏延两次主动投靠刘备,还帮助关羽成功拿下了长沙城,令刘备非常感动,就连一向非常高傲的关羽,都对魏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