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一直都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情,有的时候,并不是有能力的人就能够让所有人信服。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有出色的能力,却性格桀骜的话,反倒可能会影响团结。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团体每个人都很厉害,到一起反而不怎么样,化学反应是件挺神秘的事情。
三国时期的关羽和诸葛亮就产生了比较糟糕的化学反应,两人之间谁也不服谁,导致蜀汉阵营内耗严重。奇怪的是,关羽不买诸葛亮的账,却对徐庶非常尊敬。
徐庶的生平
人们对徐庶的了解最多的是来自那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时徐庶原本在刘备帐下,可曹操听说了徐庶的名声,就下命令抓走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和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同营此方寸之地,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成语方寸大乱便出于此。
后来,徐庶进了曹操的营帐,一言不发。这件事也让徐庶名声大噪。
尽管三国时期对于改换门庭的人并没有什么歧视,可能够忠诚的人自然是更加受到诸侯们的青睐。
后来,曹操也没敢对徐庶怎么样,因为徐庶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更何况自己后来还成功地说服徐庶在自己的麾下效力,这对于曹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徐庶在一生当中是有很多的朋友,最著名的朋友,就是诸葛亮。
当初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一开始刘备要求诸葛亮和徐庶一起来,可是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曲至矣,将军宜枉驾顾之。
刘备听从了徐庶的话,才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成交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所以关羽对于徐庶还是很佩服的,他觉得这个人没有架子,而且在忠孝出现冲突的时候,也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虽然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最终徐庶还是没有能够回到刘备这里,可关羽很敬佩徐庶这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
关羽为什么不喜欢诸葛亮
诸葛亮就不一样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证明诸葛亮虽然名声很大,可出身却很低,只是一介草民而已。
关羽其实倒也并不是看重出身,他认为诸葛亮这个人名不副实,因为不管是谁都说诸葛亮有非常出众的才华,甚至有所谓的卧凤雏得一可得天下的说法。
关羽那也是名满天下的人,可他自认自己的弄伤是靠着自己手里的刀一点一点地拼搏出来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大的名声呢,一个人真的会对天下大势有如此大的影响吗?甚至说如果失去了他就没有办法一统天下。
关羽对于这一点是非常怀疑的。他认为这只不过是诸葛亮让人注意到自己的手段而已,而那些所谓的名士也不过是诸葛亮闲暇之时结交的几位朋友。虽然徐庶也是诸葛亮的朋友之一,可徐庶的一些表现让关羽觉得他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和诸葛亮就不一样。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关羽其实也是跟随的。
由于前两次的时候诸葛亮都故意没有让刘备见到自己,关羽感到非常恼火,因为关羽比诸葛亮的年纪要大许多。
关羽认为刘备从来都没有这样给过一个大臣面子,大老远地跑来请人,诸葛亮居然还避而不见,这简直就是没礼貌。而且如果诸葛亮要效忠于蜀国的话,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一个臣子怎么能对君王如此没有礼貌。
所以三顾茅庐在刘备看来是自己为了取得天下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可是在关羽看来,这就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文人故意拿架子。所以徐庶和诸葛亮给关羽的观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关羽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只敬佩能力比自己强大的人。
可是关羽和诸葛亮的能力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技能点上,关羽强大的是他的武艺,而诸葛亮强大的是他的谋略,所以他们两人之间经常鸡同鸭讲,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关羽觉得诸葛亮是酸腐文人摆架子,而诸葛亮还觉得关羽粗鄙武夫完全没有脑子。这样一来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好不起来。
蜀汉政权的内耗
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不好也造成了蜀汉政权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因为关羽、张飞、刘备三个人是拜了异姓兄弟的,关羽是刘备名义上三弟,诸葛亮则是刘备最为器重的臣子,刘备期盼诸葛亮帮助他夺取天下。
这两个人一旦吵起来,最后要帮谁,刘备也是很为难。
最后关羽因为自己的大意和骄傲,被吕蒙背刺,丢失荆州,败走麦城。自己死在了战场上,而诸葛亮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两个人都死在了自己最为骄傲的领域。关羽的武力没能抵挡住吕蒙的进攻;诸葛亮的计谋也没能够骗过曹魏的大臣司马懿。
这两人互相看不惯,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蜀汉政权本来就是三国政权当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如果大臣之间还搞内讧的话,那真的是非常糟糕。
其实他们之所以会互相看不惯,还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使然。
诸葛亮为了让自己得到充分的重视,故意在很长一段时间了都不出山,并且在出山之前进行了一定的造势活动。
其实一直有一件事情是人们想不明白的,那就是如果三国当中的一个政权得到了庞统,而另外一个政权得到了诸葛亮,那么这个天下究竟是谁的。
所以“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只是评语而已,很有可能是个伪命题,也难怪关羽看到这个评语之后对诸葛亮意见更大了。
关羽是不需要造势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早就把关羽的名声推到了极致,所有人都对关羽敬佩有加。他认为自己是个实在人,而诸葛亮尽搞些虚的,自己都跑了三趟了,居然连人都没有见到。
关羽对诸葛亮的愤怒也在于,他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件事情弄来弄去,就成了一件无解的事情,毕竟不能指望关羽突然懂得谋士的那一套,也不能指望诸葛亮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力超绝。
在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的情况下,两个人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关羽看得上的人大部分都是武将,对于文人,他有一种天生的厌恶感。他觉得那些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对于争夺天下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反倒总是在朝堂上说三道四,指责那些在前线流血的将士。
可徐庶不同,徐庶来投奔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过来投奔的。后来曹操把他的母亲抓走,他在辞别之前也找到刘备说明了自己要离开的理由,而且在见到曹操的时候,他用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抗议。
在关羽看来徐庶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也很聪明,和诸葛亮不一样,关羽把徐庶看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