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庶民到国之重臣,徐庶的崛起之路靠的是什么?这三点值得去学习

从庶民到国之重臣,徐庶的崛起之路靠的是什么?这三点值得去学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2811 更新时间:2023/12/5 5:14:06

网上有这样一个笑话,三国时期最穷的名人是谁,答案是“庶民”,因为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处于最底层的老百姓应该是最无奈和最穷苦潦倒的,而此“庶民”指的就是徐庶本人。

徐庶这个人出生贫寒,是真正的草根,当然就像人们俗语所讲,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老徐这个人性格上有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也成为他不断攀升的有力砝码。

第一个性格是率真,也就是恩怨分明,不藏私。

年轻的时候,他行侠仗义,为人报仇锄奸,不幸被抓,但他一言不发,虽然身份卑微,但骨子里有傲气,不出卖朋友,赢得了身边人和老百姓的敬仰和信任,共同把他搭救出来。

在荆州遇到知己良帅刘备,拼上命的辅佐其成就大业,新野一战小见水准,让曹操屡次受挫,即使在后来因曹操绑架他的母亲逼他就范,也不忘把诸葛亮引荐给刘备,以报知遇之恩,即使到了曹操营地,也还在为刘备的大汉江山牵肠挂肚,这样有情有义的好男儿,连老奸巨猾的曹操都钟爱有加,为他加官进爵,官职右中郎将,右使中丞,监察百官,护佑宫廷,可见曹操对他的信任有加。

同时,与徐庶交好的几个人如诸葛亮、庞统这样的人中龙凤都对她的忠义耿直都是赞赏有加,诸葛亮曾这样说,诸位大臣如果能有徐庶十分之一的忠诚和担当,那整个汉朝大业就能固若金汤。

第二个性格是心思缜密。

徐庶这个人的心思特别细,考虑事情也比别人超前一步。在荆州与投靠刘备之后,徐庶充分发挥了他谋略超凡、能征善战的本事,在新野两次把曹操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要知道当时的刘备还是刘表的跟班,手下兵马也不足5千人。

面对曹操派来的精兵强将,直接把曹仁大军KO到找不到北,难怪曹操对徐庶钟爱到不行,以至于没办法才使用奸计把他据为己有。

同时,在推荐诸葛亮辅佐刘备这件事上,徐庶也应该是思量长久,比别人想得长远,要知道刘备三次放下身段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才刚刚二十五六岁,而刘备和徐庶年龄相仿,都在四十五六岁左右,当时面临的情况主要是荆州危机重重。

曹操早已对这个地方虎视眈眈,如果提前几年,诸葛亮还是个毛头小子,估计刘备也看不上眼。也正是在荆州危机重重,诸葛亮的文才武略也能充分发挥的时机进行推荐,才显示出了徐庶的心思到位,让人佩服不已。

第三个性格是言出必果,说到做到。

可能是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徐庶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文弱书生,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武将,他年轻时行侠仗义,看到不平事或大奸大恶之人必定除之而后快,后来被官府抓到严刑拷打差点丢了性命,被朋友营救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决定多学文化,提升自我,以至于终有大成,成为和诸葛亮、庞统、石涛等齐名的军师。

从一名舞拳弄棒的侠客混到能统领三军的大军事家,从中可见这个人的决定和定力有多强。当然能看出这个人的定力强大还有一个大家特别熟悉的经典俗语,那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众所周知,对于徐庶来说,在加入曹操阵营之前和之后的反差是非常大的,以前的文韬武略和万丈豪情,仿佛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一下子就散如云烟了,其实在徐庶和刘备道别那个场景里,老徐已经道出了心声,他是这样和刘备说的:一直想用心和刘备共同成就大业,但母亲被抓这件事后,我的心已经乱了,从此与你(刘备)道别。

道别之后,徐庶的心根本不在曹操这边,更别提为曹操献计打仗了,这种说到做到的决心和定力一般人是很难执行到位的。

当然,徐庶在曹操跟前也不是什么事也没做,带兵打仗这些事不做了,但他一门心思的在处理朝廷事务,在辅佐后主上也是用功不少,在后来为曹丕的劝进表上能看出一些端倪,由此我们更应该对徐庶这个人佩服有加。

总的感觉,无论是从演义还是真实事件,徐庶这个人从无论从才华还是个人品行方面都有让我们去赞叹和学习的地方,就像诸葛孔明所感慨,“普天之下,能像徐庶这样品格和能力的人很难有第二个”。当然,我们如果能从中学到一二,也不枉在人间行此一遭。

标签: 徐庶曹操刘备诸葛亮庞统刘表

更多文章

  • 除了徐庶离开过刘备,原来还有一人,直接飞黄腾达,安享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待沽君标签:徐庶,刘备,公孙瓒,曹操,孙权,赵子龙

    刘备手下人才众多,许多人都奔着刘备的仁德之治而去,但是也有不少人不看好刘备,或者有意外的事情而离开。像徐庶为救母而离开刘备,赵云投入刘备麾下等。而刘备麾下有一无名小卒,离开刘备后加官进爵,战功赫赫,最终活了八十二岁,和孙权同年病逝,这个人便是田豫。他有什么特殊的呢?刘备早年间便拜卢植为师,卢植还有另

  • 快评 抖掉“徐庶化”干部的“包袱”

    历史解密编辑:张晓霖剪辑标签:使命,徐庶化,光荣感,坚持到底,共产党人

    当前,部分干部空有才能,却出现“徐庶化”倾向,效仿三国名士徐庶“不献一计”,挑选“骑驴找马,得过且过”的隐性退出模式。这不仅影响地区党政机关的运行绩效,更埋藏了“人才流失、为官不为”的长远隐患。“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面对干部“徐庶化”现象,必须深究“症结”、抖掉“包袱”,在清思想灰尘、

  • 徐庶因为性格缺欠,成为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后代如今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徐庶,刘备,魏国,魏略,诸葛亮,三国演义,曹操手下

    小说《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它也被翻拍成各类影视剧广受好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且杂,因此有些重要人物也容易被忽略,比如徐庶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上,徐庶因为干了一件傻事,最终成为了悲剧人物,后代子孙也都变得默默无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程昱模仿徐母笔迹骗来徐庶,三国真的有笔迹模仿与鉴定专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程昱,徐庶,钟会,曹操,诸葛亮,孙权

    大抵是刘备的人格魅力与交友手段都非常出色,以至于与他有过往来的名士、才子,大多都曾被其折服。对比之下,徐庶的离开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意难平”。对此,小说《三国演义》曾给出了一个恰当解释:刘备得到徐庶后,如虎添翼,屡次击败曹军;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见状,便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封信;后者收到信后,

  • 徐庶入曹营真是一言不发吗?真实历史并没有那么感人

    历史解密编辑:听说跟你说谈标签:徐庶,曹营,曹操,蜀汉,曹魏,刘备,三国,诸葛亮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徐庶徐元直这个角色总是有一层非常美好的滤镜的。在小说中,他谋略过人,谈笑之间便破掉了大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又略施小计便攻下了樊城。可以说,在诸葛亮出场前,他几乎独领风骚。就连曹操身边备受倚重的程昱也这样评价他:“元直之才,胜我十倍。”更难得的是,徐庶不但才华出众,还至忠至

  • 三国时期,隐士徐庶在曹营真的“不献一谋”?你看诸葛亮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徐庶,曹营,刘备,曹操,魏国,诸葛亮,古装剧,天文学家,三国(电视剧)

    看过三国演义,大家都对其中的一个超级隐士非常感兴趣,这个隐士就是徐庶。他原本是刘备手下谋士,结果后来被曹操设计骗到了曹营,而他在曹营中,是真的做到了他所承诺的那样,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吗?不献一谋“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歇后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指代关羽忠义,还有就是指代徐庶对刘备的忠心了。在演义中,徐庶

  • 三国时期徐庶母亲的墓在许昌, 徐庶进曹营为何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徐庶,曹营,曹操,刘备,关羽,张飞

    有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说的三国时期的颍川人士徐庶,他虽是曹操的谋士,却不在曹营出一个计谋。而徐庶之母高风亮节、深明大义的做法一直为后人称颂。徐母去世后,被曹操厚葬在今天的建安区蒋李集镇刘庄村,如今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曹操是如何让人模拟徐母的字迹写信把徐庶

  • 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听闻后为何叹息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诸葛亮,徐庶,曹魏,曹操,刘备,魏国,三国,天文学家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在此基础上,“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

  • 徐庶离开刘备是有原因的,并非他的母亲,原来他发现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扎姐时尚穿搭标签:徐庶,刘备,关羽,庞统,汉朝,三国,蜀汉,诸葛亮,曹操手下

    徐庶离开刘备是因为他母亲吗?事实并非如此,原来他发现了个秘密引言: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晏子春秋相信很多熟读三国的人,都清楚这样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意是指处于对立一方,但是心却想着原来所在的地方,或许有人认定这话是出自关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出自蜀汉一名谋士徐庶身上,那么问题

  • 徐庶:比庞统还让人惋惜的奇才,若能一直追随刘备,关羽就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徐庶,庞统,刘备,关羽,三国,汉朝

    一、从豪侠到囚徒公元189年,以董卓专权为起始点,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来临了。当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起兵之时,豫州一座小县城内,也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囚徒被捆绑着,周围是一大波老百姓围观。原来是县吏正在让人当场指认:是不是这位囚徒杀了人?结果就算他喊破喉咙,也没人出来。县城不大,都知道这位囚徒是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