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小说,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但是,书中有很多人物,在历史上不过是泛泛之辈,只不过因为艺术的需要,他们的知名度才通过小说流传开来,也正是因此,那个时代有很多真正的英雄,却因为无法和小说主线产生太大的关联,也就只能被作者舍弃了。但是,这样一来,很多真正的汉末三国英雄,比起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经过艺术夸张的名人更加出色,但他们反而被后人遗忘了,田畴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
说起田畴,他本来是幽州牧刘虞手下的幕僚,那时的他才二十出头,没有什么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是,他只认可刘虞这样的主公,因为刘虞是汉室宗亲,为人忠直,在汉末乱世,也算是一股清流。也正是因此,不仅田畴这样的年轻人愿意投靠在刘虞帐下,就连袁绍都想拿刘虞做文章。而田畴精彩的一生,也就从这时起开始了。因为袁绍为了对抗董卓,相近了各种办法,酸枣会盟无疾而终,他知道仅靠武力是不能取胜了,索性想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扶立刘虞做皇帝,以对抗董卓挟持的汉献帝,这样一来,袁绍的借口非常简单了,董卓和他拥力的皇帝是不合法的,自己这边的刘虞才是真命天子,天下英雄本来就给他们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面子,认可刘虞更是很简单的。
袁绍也就这点智商,能把问题想这么简单,但他充其量就是自娱自乐而已,且不说当时的曹操等人反对,就连刘虞自己都不干,甚至跟袁绍说,再比自己当皇帝的话,宁肯跑到北边匈奴那里。但刘虞单单回绝袁绍是不够的,毕竟影响已经出去了,所以他决定,排除使者去朝廷,向汉献帝表面态度,绝无二心。就这样,田畴被选中了,而且田畴在临走之前,提醒刘虞,一定要小心近邻公孙瓒,这家伙仗着自己的白马义从骑兵团,天天耀武扬威,早晚会成为心腹大患。
说完这些,田畴离开幽州,来到了长安,送上了刘虞的表章,汉献帝看完后非常感动,毕竟在当时,还有人真正拿他当皇帝效忠的人不多了,激动和欣喜之下,要封田畴做骑都尉,但田畴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就是个山野小人,不敢擅自接受朝廷的官爵,需要赶回幽州,向刘虞复命。但汉献帝难得遇上一个“好人”,便留田畴在长安住了些时日,最后才批复圣旨,让田畴返回。然而在当时交通不便,又兵荒马乱,再加上田畴在汉献帝身边的时间不短,这样一个往返,竟然消耗了3年。等到三年后,田畴回去后,一切都变了。因为果然像他说的一样,公孙瓒把刘虞杀掉了。
而后,几经周折,田畴立志,不为刘虞报仇,是不为人。结果,公孙瓒死于袁绍之手,他虽然感念袁绍,但也不为袁绍效力,等曹操打败袁绍后,明明禁止任何人拜祭袁绍,但是田畴却毫不在乎,对袁家父子哭祭一番,足以见其胆略。而曹操也早都听说了田畴的大名和气节,不仅不怪,反而征辟他来自己身边,最终,田畴只选择了接受曹操授予的茂才功名,却拒绝做官,因为在田畴内心中,只有刘虞才是自己的君主,终身只在曹营担任幕僚的角色。
由此可见,田畴这个忠贞无二,又胆略过人的名士,比起《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徐庶,这两个都有身陷曹营经历的艺术形象,在忠勇智略方面,都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