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洛阳的路上,刘禅心情复杂。
他想起父亲以前说“匡扶汉室”时气贯长虹的模样,那是他小时候最崇拜父亲的时刻。
他想起丞相写给他的《出师表》,还笑丞相怎么不小心把水打翻在上面,直到看到“临表涕零”才悟。
他又想起自己的儿子,在知道蜀国准备投降时,他大哭了一场,然后与妻子一同自尽了。
刘禅睁开眼,望向邓艾的背影……
《魏略》中“阿斗”的儿时经历
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其生母是刘备之妾甘夫人。据传,当年她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于是给刘禅的小名取为“阿斗”。
之后的故事,我们从《三国演义》和各种影视作品中都知道了——刘备败于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七进七出,终于救出了阿斗。
不过,《魏略》中对于阿斗后来真实的去向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当年,与父亲刘备走散后,小阿斗跟着人群的方向走,来到了汉中,结果被一伙人贩子抓去拐卖了。
所幸后来他没有被卖去做奴隶,而是被一位叫刘括的好人看上了,刘括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孩,于是做了刘禅的干爹。
就这样刘禅逃离了苦命,在养父刘括的照顾下长大,但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出身,牢记其生父字玄德。
当时,他们的邻居有一个姓简的人,在刘备攻下益州后当上了将军。刘备于是派遣他到汉中与刘禅相见,再由张鲁送回益州。
刘备再次见到刘禅时,发现儿子已经是一个青年了,他激动万分,便将刘禅定为了王储。
《魏略》成书其实比《三国志》更早,是三国时期的一本史书,所以书中所写内容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不管怎么说,阿斗的童年都算不上有多么安逸和幸福。也许正是因为儿时这样的经历,才让他产生了向往安稳生活的执念,而这种执念甚至都影响到他成为蜀汉皇帝后的一系列决策。
与孔明事之如父,后独守30年
公元223年的春天,刘备托孤白帝城。临终前,他对儿子刘禅说:“今后你与丞相共事时,要把他当作你的父亲。”
刘禅继位后,对诸葛亮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对于相父呈上来的公文,他只负责“签字”同意就行了。他也知道,诸葛亮乃旷世之才,且对蜀国鞠躬尽瘁,就算自己有什么主张,相父肯定早就想过其利弊了,所以干脆把国事全都交给诸葛亮打理。
而他的父亲刘备正是吃过不听别人劝的亏,甚至可以说因此而逝。
当年,吴国违背与蜀国的盟约,突袭关羽。得知兄弟落难后的刘备又悲痛又愤恨,他不听群臣的劝阻,意气用事,起举国之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结果被陆逊击退到白帝城,最终也于白帝城病逝。
与刘备相比,刘禅对诸葛亮那是言听计从,不论是平定南蛮叛乱,还是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刘禅无不表示支持,将蜀汉几十万的军权拱手相让给相父。
可惜,几次北伐还是未能兴复汉室,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在这之后,在魏国、吴国的虎视眈眈下,刘禅坚守了蜀国将近30年的时间。
在这些年间,他一共大赦天下10次,派遣姜维北伐11次,还平定了多次蜀国内部的叛乱。
黄皓,蜀汉命运之煞星
蜀国的命运,由于一个人的出现而急转直下,那就是黄皓。
彼时,贤臣蒋琬去世,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刘禅陷入了迷茫:这些外臣,个个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他们究竟是忠是奸,却难以分辨,倒不如相信身边伺候自己的宦官黄皓,他应该不会是奸臣。
于是,刘禅的“相父”由诸葛亮,变成了黄皓。
可是,那诸葛亮既有谋略,又对蜀汉忠心,而这黄皓呢,就是个毫无才能的小人,只是享受把持朝政之感,而不做实事。
后来,姜维见那黄皓越发放肆,便向刘禅上书将其处死,刘禅却说:“他就是个太监,怎么会对朝廷有害呢,大将军多虑了。”
姜维听后一声叹息,请表远离朝堂,去沓中种麦。
一年之后,姜维听闻钟会在关中治兵,便赶紧上书刘禅要调兵做好准备,但黄皓居然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
当时,整个蜀国,居然没有一个大臣知道此事。
没过几个月,钟会和邓艾果然大举伐蜀,姜维领兵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成功偷渡阴平,直奔成都。
刘禅派诸葛瞻领兵拒敌,无奈诸葛瞻也战死绵竹。
在诸葛瞻兵败后,刘禅召集群臣开了一次会,当时群臣大多建议绝不能投降,先撤退到南中或东吴避难,蜀汉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这时候,谯周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对刘禅说:“陛下,臣认为蜀魏实力过于悬殊,再怎么反抗结局都一样,倒不如投降吧!”
众人反驳谯周:“先帝历经千辛万苦才建立了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就这么软弱投降,对得起他们吗?”
谯周对刘禅说:“陛下,我保证,要是魏国人待你不周,我去向那司马昭辩论,我以古义争之,为陛下讨个公道。”
最终,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率领太子、诸王和大臣共六十余人,把自己绑着去往了邓艾大营,请求邓艾给条生路……
后来,在随邓艾去魏国洛阳的路上,刘禅心情复杂。
他望向天空,闭上眼,脑海里浮现着儿时的回忆:
那年他才2岁,只记得当时周围的人,有的怒吼,有的惨叫,死的死伤的伤,然后,他就再也找不着父母了。别人往哪走,他也跟着走,就这样颠沛流离,被人贩卖,直到在一个陌生的叔叔家长大。后来,在叔叔家,他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安定,真的这么难吗?
刘禅睁开眼,转过头,看了看身边的张皇后,想来,她也是魏国夏侯家族的后代,至少她的命可比自己儿媳的命好多了。他苦笑。
刘禅又望向邓艾的背影,阳光照在他的身上,远看起来像是形成了一轮光晕。此刻的邓艾,似乎看起来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他反而像一个引领者,引领自己走向安定。
在“中山寨”,乐不思蜀
都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举家迁往洛阳后,刘禅虽暂时幸免,但他心里清楚,但凡自己有一点“反”的意思,就会被司马昭所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竟嘱咐手下演奏起蜀国的乐曲,并配上歌舞助兴。
蜀国旧臣们听到后,纷纷想起了亡国之痛,有的甚至低头落泪、掩面而泣。
唯独刘禅,坐在那里一点不悲伤,还很享受其中。
司马昭见状,问他:“你还想念蜀国吗?”
刘禅回答:“我在这很快乐,不想蜀国。”
刘禅说完这话,蜀臣们哭得更伤心了。
蜀汉旧臣郤正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如果那司马昭再问你这样的问题,您要先抬头注视着宫殿上方,然后闭上眼睛,记得多闭一会儿,然后再张开眼,很感慨地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么一说,司马昭就能让您回蜀了。”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于是把郤正教的说了一遍。
司马昭听了,问:“你这神态,这说话方式,怎么跟郤正一模一样?”
“你怎么知道呀!就是他刚刚教我的!”刘禅惊讶地说。
司马昭和魏国大臣听了哈哈大笑,笑这刘禅竟如此实诚。
在那次宴会过后,虽然司马昭对刘禅暂时放下了戒心,但他生性多疑,还是派人在暗地里监视刘禅。
有一天,刘禅想给自己居住的安乐县公府邸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写了几个字在牌子上,让侍从挂到门口。
牌子上刻着“中山寨”三个字。
监视刘禅的人以为是什么接头暗号,于是赶紧禀告司马昭。
司马昭再三确认了是“中山寨”这三个字后,便下令不再监视刘禅了。
手下纷纷不解,表示若不对其留意,蜀国东山再起怎么办,那么之前魏国的努力都功亏一篑了。
司马昭见他们还没明白,提醒他们倒着念这三个字——这“中山寨”倒过来成了“寨山中”,念起来很像“在山中”。
他大笑着说:“这刘禅啊,是打算寄情山水,归隐山林咯!什么东山再起,他就很喜欢我们这座山啊!”
在那之后,司马昭就不再派人监视刘禅了,也不再对其故意试探了。
最终,刘禅在魏国都城洛阳安然度过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