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曹操听了贾诩建议,没有去打赤壁,曹操能不能一统天下?

如果曹操听了贾诩建议,没有去打赤壁,曹操能不能一统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1119 更新时间:2024/1/19 14:20:14

赤壁之战前,贾诩曾提出过一个建议。

贾诩提出:曹操破袁氏,定荆州,威名远扬,军势鼎盛;现在如果先在安抚荆州百姓,使民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也就是说,暂缓东下,先安定荆州全境,巩固占领地区,进行战略休整,安定内部,训练水师,然后再图取江东。

然而,曹操未作采纳,急切发起赤壁之战,最终失败,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那么,采纳贾诩之策,确实能提前完成统一吗?

赤壁之战前有利的形势: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降服刘琮后,曹操的形势极为有利。

原本,刘备企图撤到江陵,继续领导荆州地区的抗曹斗争。

然而,长坂坡大败后,刘备改变路径,逃到了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东北)。

曹军占领江陵后,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也降服了曹操。

荆州全境,除江夏部分地区外,全部降服于曹操。

原属刘表的兵马、粮草、物资,全部完好地交到了曹操手中!尤其是刘表水军的投降,使曹军的水军力量大增。要知道,此前,刘表的水军虽屡为孙策、周瑜所败,但仍能与之抗衡,阻遏江东军,使江东军数年西进未夺一城。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正朝着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发展。

西北方向,曹操征荆州之前,已经以允许马超留在关中统领部曲为交换,换取马腾全家到许都做官,充当人质了。

西南方向,西川刘璋慑于曹公之威,在曹操征讨荆州过程中,也开始接受曹操征调兵役、力役的命令,接连派使者致敬,并主动派叟兵300和杂御物前来支持曹操。

即便是在江东地区,张昭等大族也主张归顺,积极主站的,只有周瑜、鲁肃、程普等军队主战派。

显然,随着曹操迅速平定刘琮,形势正朝着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发展。

隐患

然而,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

曹操当年七月开始集结部队,九月就接受了刘琮投降,击败刘备,历时只3个月。

战果虽然辉煌,但实际上,直接控制的只有襄樊、江陵两个要点,其余地区都只是接受了刘表部的投降,并没有直接控制,形势未稳。

而且,荆州是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投降的,除了一些铁杆主降派外,人心并未归附。

而手下这支连胜之师,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不到1年前,曹军还在北部边境与乌桓作战,如今,迅速运动到了长江边作战。

显然,巨大的环境差异,水土不服,很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而高度聚集的军队,又很可能会引发流行病,导致战斗力的下滑。

显然,初定的荆州,需要时间来稳固;未定的人心,需要时间来安抚;水土不服的军队,需要时间来适应环境···

曹操的一贯策略:深根固本+分化瓦解

在曹操平定北方的作战中,对于类似的情形,曹操集团的一贯策略正与贾诩的建议类似。

与吕布争夺兖州时,情况困难,正逢陶谦去世。

曹操要急攻徐州,被程昱制止,最后采纳了“深根固本”的策略,慢慢来。

官渡之战后,曹操集团先后考虑过攻打江东、荆州、河北,但最后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集团暂时取消了大规模用兵,花半年的时间稳定曹占区,击败骚扰后方的刘备,渡过粮食危机后才开始一心一意进取河北。

“深根固本”,是曹操集团一贯的风格。

而在对付敌人联合的情况时,曹操集团的做法也一贯是先分化、瓦解,再各个击破。

刘备、吕布在徐州联合时,曹操就离间、分化,待吕刘反目后,才联合刘备,进击吕布。

曹操第一次进攻邺城时,袁谭袁尚放下分歧,联兵抵抗。

曹操遂采取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的方略,暂时退兵,等到二袁相争才再次用兵。

袁尚、袁熙投靠公孙康后,曹操再次采纳郭嘉之策,留着不打,回军。结果,一回军,公孙康就献来了二袁人头。

显然,按照曹操一贯的风格,此时也不会急切发起对江东的作战。

稳定荆州、安抚人心,“深根固本”,以“旧楚之饶”为稳固的东进基地。

而分化、瓦解的空间也很大。

江东主张投降的大有人在,只是因孙权力排众议,江东才选择了联刘抗曹。

同时,江东的主战派领袖周瑜等人与刘备、刘琦也并非彼此完全信任。

如果紧急进攻,孙刘之间,江东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会暂时放弃分歧,合力作战,但如果不急进攻,只是分化、瓦解,形势仍然有可能发生有利于曹操的变化。

曹操的急进,坚定了东吴抗战决心

然而,此时的曹操似乎稍有膨胀,放弃了一贯策略,急不可耐地发起了东下。

这个决策,坚定了江东的抗战决心。

诸葛亮、周瑜,正是看出了曹操这个动作的破绽,说服了孙权。

诸葛亮指出了三条。

其中,第一条是标榜刘备坚决不降曹,以此刺激年轻气盛的孙权,激起其不甘为人下的英雄气概和抗曹的情感。

另外两条,全部指向曹操急切用兵的失误。

第二条是指出曹操连续用兵,军队疲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必蹶上将军”。

第三条是指出曹操在荆州形势不稳,缺乏稳固基地,无法连续作战,一旦战败,必然退回北方,如此孙权可成鼎足之势。

随后,周瑜有列举了可以抗曹的原因。

除了政治上唱高调,表示孙权神武雄才,必能击败“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外,周瑜的四条,全部瞄准了曹操急切用兵的破绽。

第一条:曹操还没有稳定后方,导致后方不稳,有后顾之忧;

第二条:曹操还没有训练好水军,荆州水军未必服从,以短击长;

第三条:曹操急不可耐的用兵,不顾天时,导致隆冬时节,战马缺乏草料;

第四条:曹军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显然,诸葛亮、周瑜指出的,可以抵抗曹操的原因,除了“政治正确”的高调外,所有的现实因素,几乎全部是因为曹操紧急发起进攻导致的。

可以说,正是曹操急不可耐的发起攻势,使江东有可击败曹操的可能。

再无机会

曹操急不可耐地发起赤壁之战,遭遇惨败。

此后,曹操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首先,是水军精华的覆灭。

赤壁之战,曹军先败于赤壁、乌林。

随即,孙刘联军紧追不休。

曹军正逢流行病,战斗力削弱,而新附的荆州水军也士气低落,难以组织有效反击,值得溃逃。

最终,水军船只抵达巴丘时,被迫将剩余的船只全部自行烧毁了。

此战,东吴称是周瑜烧船,曹操称是自己烧船,“空使周郎成名”,实际上,是各烧了一部分船。但无论如何,曹军的船只是损失惨重了。

要想再建一支足以在长江与江东大战的水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其次,是地利的丧失。

赤壁之战前,曹军占据了江陵,长江南岸的南四郡归服。

因此,当时东吴的主降派认为,江东赖以立国的长江之险,已经与曹操“共之”了。

赤壁之战后,尽管曹仁打得非常精彩、顽强,但还是退出了江陵。

与此同时,原本归顺曹操荆南四郡,也被刘备控制了。

如此,曹操丧失了在长江中游的全部据点,只能对着大江叹息了。

最后,是外部形势的迅速变化。

原本,益州刘璋已经倾向曹操,然而,随着曹操退出长江中游,其对刘璋的威慑力已经大减。

如此,刘璋成为孙权、刘备扩张的对象,最终,刘备图取了益州。

原本可能的一统之势,也就彻底变成了鼎足之势了。

天下一统,还要再等70年了!

总的来说,赤壁之战前,天下形势对曹操非常有利。

如果曹操采纳贾诩之策,不一定能“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不应低估江东人物不屈之心),也未必会真的导致孙刘分化瓦解(孙权、刘备的格局、才能,绝非二袁、吕布可比)。

然而,曹操毕竟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动权。

如果依贾诩的策略,延续曹操在统一北方时一贯“深根固本+见可而进”的方略,曹操将毫无疑问地在长江南北的荆州全境真稳脚跟,而其他“中间势力”也会毫无疑问地难以为患。

如此,孙刘也就不可能具备“鼎足而立”的基本条件。

诚如此,天下一统,也很可能不必再等七十年了。

然而,历史终究没有如果···

纷纷扬扬、英雄辈出、热血沸腾的汉末三国时代,仍在继续。

更多文章

  • 评选三国五个最坏谋士:毒士贾诩位居榜首,郭嘉和法正能排第几?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贾诩,郭嘉,法正,曹操,刘备,许攸

    曹操的求贤令揭开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阴暗面,那就是道德已经被枭雄们踩在脚下,有能力的坏人大行其道,甚至可以金印紫绶,位列三公九卿,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曹操连发三道求贤令,把用人的道德标准降到了马里亚纳海沟之下:“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不仁者必然不义,不孝之人很难尽忠,曹

  • 曹魏阵营有一奇人,计谋比贾诩毒,性格比关羽傲,别人却只能忍让

    历史解密编辑:良家说说标签:贾诩,关羽,程昱,曹魏,张绣,王允,李傕,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在三国历史中要说谁最毒,估计很多人会想到“毒士”贾诩,因为此人虽眼光深远,很有谋略,但所献之计往往损人利己。那么,到底怎么损人利己法呢?比如贾诩煽动李傕等人造反,并以此保全自己,虽然李傕等人最后兵败身死,但终究对汉朝造成了极大伤害,而且此举让王允在这时期获得了大量权力。然而王允的想法太过极端,理念上

  • 贾诩:文和乱武,谋动天下,以一己之力改变三国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贾诩,曹操,董卓,曹丕,马超,吕布

    谋士者,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三国中的谋士有很多,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厉害的,我会选择贾诩,一个真正的谋士,在乱世中几易其主,漂泊半生,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帮老板做出正确决定,以一己之力改变汉末三国走向。贾诩,字文和文和乱武一:李郭之乱。贾诩,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身怀奇谋,胆识过人

  • 贾诩为什么被称为毒士?一生算无遗策,是明哲保身的高手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贾诩,曹操,张绣,袁绍,刘表,曹丕,李傕,三国

    曹魏众多谋士中,《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并列一传,为众臣之首,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论德行情操,贾诩难以与二荀相提并论,他能够排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绝顶的智慧。三国历史中,真正堪称料事如神、几乎没有失误的谋臣,恐怕不是诸葛亮、不是司马懿,唯有贾诩。在乱世之中,一般人根本看不清大盘的

  • 马超是冤枉的:他不惜代价想保住马腾性命,结果被曹操贾诩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马超,马腾,贾诩,诗人,曹魏,曹操手下

    看《三国演义》,马超是忠臣孝子;看《三国志》,马超则是个逆子贰臣。陈寿和罗贯中因为立场不同,看马超的角度也不同,究竟哪个马超是真实的,咱们还得从其他史料中去找答案。演义小说自然当不得真,史料也不完全可信,我们只有将《后汉书》、《三国志》、《通鉴纪事本末》等多部史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点

  • 三国谋士贾诩,才智过人,曹操死后辅佐曹丕继位,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贾诩,曹操,曹丕,诸葛亮,刘备,三国,汉朝

    导语:说到三国时期,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各路英雄相互争夺,最后才形成了刘备的蜀国,孙权的吴国和曹丕的魏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正是因为时代的动荡才造就了无数的英雄。在三国里涌现了很多的武将,但是那些文臣才真正能够称得上是老谋深算的人才。如果说武将是左膀,那文臣谋士

  • “能掐会算”不输诸葛亮、贾诩,为何孙权却不肯重用他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暮烟疏雨时光PLUS标签:贾诩,孙权,刘备,关羽,东吴,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里面最能掐会算的谋士是谁呢?喜欢曹魏帝国的朋友,一定会说贾诩是最厉害的,他在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等主子手下办事,从来都是算无遗策,料事如神,而喜欢蜀汉王朝的朋友,则一定会说诸葛亮、庞统、法正都是精于天文理数,掐指能算,翻眼就料定天意的一流术士,而东吴帝国这边呢,一般人们都认为周瑜只

  • 连贾诩都自叹不如的三国第一毒士——李儒

    历史解密编辑:挑食的老牛标签:贾诩,李儒,董卓,吕布,曹操,何进

    贾诩是三国有名的毒士,一生屡献毒计:鼓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乱国政,怂恿张绣投降曹操又反叛,离间马超韩遂定关中等等。但和他的西凉老乡李儒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李儒究竟有多毒,看看他给董卓献的哪些毒计就知道了。毒计一:废立汉帝董卓进京后,虽然大权独揽但无奈根基不稳,于是问计李儒。李儒建议采取“废立汉帝”

  • 三国中贾诩的灭国毒计,被美国完善并使用,还瓦解了一个超级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贾诩,曹操,董卓,曹丕,赤壁之战,诸葛亮

    三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代最让后人“缅怀”的时代,就在于三国时代有着太多的传奇和风云。而谱写出三国精彩画卷的,除了赵云、关羽、张飞、张辽这些让人热血沸腾“横刀立马”的绝世猛将,还有诸葛亮、庞统、郭嘉、贾诩这些“羽扇纶巾论天下”智谋如妖的谋士。在三国谋士排行榜中,贾诩也许算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谋士,甚至

  • 千古智者一一贾诩

    历史解密编辑:独立寒秋舞芳香标签:贾诩,曹操,荀彧,荀攸,袁绍,曹丕

    哈喽,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最容易被忽略的谋士,贾诩。贾诩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时至今日,无论人们如何讨论三国谋士,也很少有人将贾诩作为第一谋士的竞争者,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大多都是什么诸葛、司马、郭嘉、荀彧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