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超是冤枉的:他不惜代价想保住马腾性命,结果被曹操贾诩骗了?

马超是冤枉的:他不惜代价想保住马腾性命,结果被曹操贾诩骗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 访问量:3963 更新时间:2024/1/15 17:43:13

看《三国演义》,马超是忠臣孝子;看《三国志》,马超则是个逆子贰臣。陈寿和罗贯中因为立场不同,看马超的角度也不同,究竟哪个马超是真实的,咱们还得从其他史料中去找答案。

演义小说自然当不得真,史料也不完全可信,我们只有将《后汉书》、《三国志》、《通鉴纪事本末》等多部史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点历史事件的真相:罗贯中颠倒马超起事和马腾被杀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这固然不对;说马超是一个只要权力不要父亲的坑爹货,也未必公允——他可能是被冤枉的,为了保全父亲马腾和弟弟马休、马铁性命,马超也算尽力了,只可惜他最后被曹操和贾诩骗了。

毒士贾诩的阴险狡诈,熟读三国史料和演义小说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但是马超为了跟曹操讲和,付出了多大代价,却被陈寿有意无意间忽略了。

这里首先要强调一点,笔者并不喜欢马超,也没有替他洗白的意思,毕竟马腾之死,马超难辞其咎。咱们要说的,是马超有没有为父亲的安全担忧过,以及他是否真的一点亲情都不讲。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春三月,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讨伐张鲁,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领大军从河东出发,与钟繇会合。

曹操是真心要打张鲁,还是假途灭虢搂草打兔子,曹营也有明白人,仓曹属(主管仓谷的官员,正者为掾,副者为属)高柔(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弟,后升任丞相理曹掾、颍川太守、治书侍御史、廷尉、司空、司徒、太尉,跟司马懿是一党)劝曹操说:“大军向西进发,韩遂、马超会疑心是袭击他们,必然互相煽动。应当先安定三辅地区,如果三辅地区平定,只需发布文书,就能平定汉中。”

粮库管理员高柔知道的事情,曹操自然也知道,毒士贾诩更是门儿清,他们早就做好马超闹事的准备:“秋七月,操自将击超等。议者多言‘关西兵习长矛,非精选前锋,不可当也’。操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

曹操是汉末三国顶级军事家,他在八月到达潼关后,采取稳扎稳打战术,把韩马联军拖得筋疲力竭,马超夜间偷袭曹营,结果被伏兵打得头破血流。

马超韩遂的初衷,原本就是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兵权,并没有跟曹操并争天下的意思,再加上马腾、马休、马铁都在朝为官(分别为卫尉、骑都尉、奉车都尉),挂着朝廷偏将军、都亭侯官爵的马超实在是不想打下去了:“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操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贾诩以为可伪许之。”

建安十六年的马超已经当爹了,当了爹的人对自己的亲爹当然会更有感情,他“求送任子”,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到曹操那里当人质——这已经是彻底认怂服软了。

以子为质是当时最屈辱的求和方式,孙权后来被刘备大兵压境,请求曹丕救援的时候,也曾答应以儿子为质,最后也没舍得出去。

如果曹操见好就收,后面的战事就不会发生,马腾一家自然也就不会死了。

马超既想保住割据地盘,又想保住老爹性命,为此他甚至可以用儿子为质表明诚意,但是他没想到,曹操身边还有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毒士贾诩。

曹操征求贾诩的意见,并不是问他可不可以接受马超的请求,而是怎么拆散韩马联盟并各个击破——曹操此来,就是想把关中各路军阀聚而歼之:“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

曹操想毕其功于一役,能歼灭的歼灭,能收服的收服,免得这地方总是冒烟起火。

曹操假装答应了马超的请求,还没等质子送到,韩马联军就起了内讧,曹操趁虚而入,斩杀了成宜、李堪,韩遂、马超等败走凉州,杨秋逃到安定后投降。

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大获全胜的曹操返回邺城,建安十七年五月,卫尉马腾被诛三族。

曹操为什么回到老巢的五个月后才拿马超开刀,这个问题一会儿再讨论,咱们还是回过头来看曹操与韩遂马超联军的潼关之战。

在潼关交战的时候,曹操和马超之间并无私怨,杀父之仇更是无从谈起,小说中的这段描写更是与真相背道而驰:“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

马超要真这样说了,那无疑是在提醒曹操:你出兵之前,咋没把卫尉马腾干掉以绝后患?

接下来小说又出现了自相矛盾之处:“李堪曰:‘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捱过冬天,到春暖别作计议。’韩遂曰:‘李堪之言最善,可从之。’超犹豫未决。杨秋、侯选皆劝求和,于是韩遂遣杨秋为使,直往操寨下书,言割地请和之事。”

前几天还发誓要报杀父之仇的马超,居然没有反对韩遂与曹操讲和,这在小说中有矛盾,但是却跟史料合拍,说明罗贯中也有编不下去的时候。

不管怎么说,马超在潼关曾向曹操割地质子求和,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把马腾考虑进去,一切问题就都好解释了:马超只是半个枭雄,并没有曹操、刘备、孙权的野心,甚至也没有袁术袁绍的胃口,他就是想当的割据军阀而已,只要是人,就不会把父亲的安危置之度外。

有史料说马超曾经跟韩遂表示过“我弃父你弃子,咱俩做父子”,但这史料出自曹魏郎中鱼豢的《典略》,其真实性是可以质疑的——陈寿可以抹黑诸葛亮,罗贯中可以丑化曹操,鱼豢说点马超的坏话,那也是职责所在,这就跟陈琳写檄文骂曹操之后,又给曹操当秘书一样,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同时也要保住吃饭的家伙。

鱼豢是怎么知道马超与韩遂私下谈话的,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不止是《典略》,就连《史记》中也有很多密室之言,司马迁根本不可能知道,但却都留在了竹简上。

半壶老酒并不喜欢马超,也觉得他起兵反曹时机不对——他应该先通知在朝为官的父亲和兄弟撤离。

不管怎么说,马超起兵和马腾被杀都有因果关系,但是要说马超毫无人性置父亲弟弟生死于不顾,也有些冤枉:他肯以子为质向曹操割地求和,说明他还是天良未泯,也是想在保全实力的同时,也保住亲人性命的。

实事求是地说,在汉末三国时期,留在“敌营”的父亲和儿子、兄弟,都未必有生命危险,这一点黄权知道,阎行也知道,马超可能也有点侥幸心理:我在潼关打得越好,邺城的亲人就越安全!

马超的愿望落空了:没打过曹操,割地质子求和又上了曹操的贾诩的恶当,最后弄得家破人亡,自己只好跑到刘备那里受关羽的闲气。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个悲剧人物,跟韩遂结盟后就一步一个坎儿,丢了地盘,毁了名节,懊悔得把自己捶吐血。

马超四十七岁辞世,显然是心气郁结所致,他在建安十六年到十七年间把自己置于尴尬之地,是非功过难以评说,半壶老酒也只能向读者诸君请教:如果马超在潼关打赢或战平,曹操还会诛杀马腾三族吗?马超委曲求全向曹操认怂求和,是为了他自己,还是想保全马腾、马休、马铁的性命?说马超是逆子贰臣,是不是有点冤枉?

标签: 马超马腾贾诩诗人曹魏曹操手下

更多文章

  • 三国谋士贾诩,才智过人,曹操死后辅佐曹丕继位,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贾诩,曹操,曹丕,诸葛亮,刘备,三国,汉朝

    导语:说到三国时期,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各路英雄相互争夺,最后才形成了刘备的蜀国,孙权的吴国和曹丕的魏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正是因为时代的动荡才造就了无数的英雄。在三国里涌现了很多的武将,但是那些文臣才真正能够称得上是老谋深算的人才。如果说武将是左膀,那文臣谋士

  • “能掐会算”不输诸葛亮、贾诩,为何孙权却不肯重用他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暮烟疏雨时光PLUS标签:贾诩,孙权,刘备,关羽,东吴,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里面最能掐会算的谋士是谁呢?喜欢曹魏帝国的朋友,一定会说贾诩是最厉害的,他在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等主子手下办事,从来都是算无遗策,料事如神,而喜欢蜀汉王朝的朋友,则一定会说诸葛亮、庞统、法正都是精于天文理数,掐指能算,翻眼就料定天意的一流术士,而东吴帝国这边呢,一般人们都认为周瑜只

  • 连贾诩都自叹不如的三国第一毒士——李儒

    历史解密编辑:挑食的老牛标签:贾诩,李儒,董卓,吕布,曹操,何进

    贾诩是三国有名的毒士,一生屡献毒计:鼓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乱国政,怂恿张绣投降曹操又反叛,离间马超韩遂定关中等等。但和他的西凉老乡李儒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李儒究竟有多毒,看看他给董卓献的哪些毒计就知道了。毒计一:废立汉帝董卓进京后,虽然大权独揽但无奈根基不稳,于是问计李儒。李儒建议采取“废立汉帝”

  • 三国中贾诩的灭国毒计,被美国完善并使用,还瓦解了一个超级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贾诩,曹操,董卓,曹丕,赤壁之战,诸葛亮

    三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代最让后人“缅怀”的时代,就在于三国时代有着太多的传奇和风云。而谱写出三国精彩画卷的,除了赵云、关羽、张飞、张辽这些让人热血沸腾“横刀立马”的绝世猛将,还有诸葛亮、庞统、郭嘉、贾诩这些“羽扇纶巾论天下”智谋如妖的谋士。在三国谋士排行榜中,贾诩也许算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谋士,甚至

  • 千古智者一一贾诩

    历史解密编辑:独立寒秋舞芳香标签:贾诩,曹操,荀彧,荀攸,袁绍,曹丕

    哈喽,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最容易被忽略的谋士,贾诩。贾诩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时至今日,无论人们如何讨论三国谋士,也很少有人将贾诩作为第一谋士的竞争者,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大多都是什么诸葛、司马、郭嘉、荀彧什么的

  • 贾诩智谋堪比诸葛亮,为何名声却很差?他引发了一场大乱

    历史解密编辑:流连染紫悯标签:贾诩,董卓,李傕,刘备,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汉末三国时期,贾诩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谋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甚至将其与陈平、张良相提并论,说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可是,贾诩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差,甚至在当时,人们对他人品的评价就不高,“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既然贾诩的才智堪比诸葛亮,为何名声却很差呢?南宋的理学家陈普写过一首诗,名为

  • 贾诩为何让张绣归顺弱势的曹操,而不是强大的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贾诩,张绣,曹操,袁绍,汉朝,曹魏,东汉

    官渡之战时,袁绍派人见张绣,希望与张绣结盟,共击曹操。使者到了,张绣想要答应。这时,贾诩冒充张绣,坐在张绣的位置上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绍,自家兄弟都不能相容,难道还能容纳天下的国士吗?”张绣大惊,偷偷地对贾诩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下回绝了袁绍,我该怎么办呢?”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

  • 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孙权笑了:曹魏要亡!数年才知他的先见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曹丕,贾诩,孙权,太尉,曹操

    导语:熟悉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卓越人才。他们有的是万夫不当的勇武悍将,有的是智计无双的谋士智囊。他们的事迹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在那个精彩的三国乱世,却有一个人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一直都很低调,却一句话改变了汉末格局。他一直都以汉臣自居,却因自己

  • 读三国系列:贾诩真深得孙子兵法精髓,不动刀兵奇计斩樊稠

    历史解密编辑:田先生读史标签:贾诩,樊稠,李傕,董卓,马腾,大将,三国,汉献帝,曹操手下

    每天只读1页《三国演义》[呲牙],轻松养成读书好习惯[灵光一闪]!这回说到李傕、郭汜等董卓旧将占据长安,用贾诩的坚壁清野之计,击败了来攻打的马腾、韩遂的10多万西凉军,但在后续追击过程中,大将樊稠私自放走了韩遂,被李傕听到后大怒,欲加以惩戒?这时候如果你是李傕,面对手握重兵的樊稠,你会怎么除掉他呢?

  • 没有一兵一卒的文官王允为什么敢干掉董卓?223年8月11日贾诩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萨沙标签:王允,董卓,贾诩,吕布,曹操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没有一兵一卒的文官王允为什么敢干掉董卓?223年8月11日:曹魏重要谋士贾诩去世。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贾诩是董卓集团的重要大臣。一说早在20多年前,年轻的贾诩就在董卓手下出谋划策。《三国演义》中的李儒,在真实历史中根本不存在,可能就是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