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荀攸:低调,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荀攸:低调,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2592 更新时间:2024/1/22 0:03:26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功劳很大,脾气很小,虽奇谋妙计百出,却从不自言有功;

他智冠天下,洞悉形势,却独独以“愚”立身,以“拙”处世;

他就是曹操的“谋主”——荀攸。

史书中,荀攸在曹营谋臣中的地位与作用,仅次于荀彧。

如果说荀彧是坐镇后方的萧何,那荀攸便是运筹帷幄的张良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荀攸才是其智谋团的首席谋士,甚至可以说:他是官渡之战的总设计师。

然而,他却只管付出,不求名利,心怀锦绣,貌若不足,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功劳。

或许这就是荀攸,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头可断,志不可断

荀攸与小叔荀彧一样,都是颍川名门望族荀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不过,他似乎要比荀彧惨一些,因为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自幼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只得跟着爷爷荀昙生活。

但往往越是孤苦无依的孩子,就越能早早成熟立世。

在荀攸七八岁时,他曾被喝醉酒的叔父荀衢误伤了耳朵。

醉酒的荀衢自然是无心之失,酒醒后也早将此事忘之脑后。

可他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的侄儿一向和自己亲近,可最近却总是躲着自己。

原来,荀攸为了让自己的叔叔没有心理负担,干脆提也不提此事。就连平时玩耍,也尽量躲着叔叔,不让他看到自己耳朵的伤势,以免叔叔自责。

荀衢听说了此事之后,不由得惊叹道:“此儿竟如此早慧!”

荀攸不仅通晓人情,还善洞察人心。

在十三岁时,他的祖父荀昙去世。

此时,之前在荀昙手下工作过的一个叫张权的官吏,竟然主动找来请求为荀昙守墓。

众人都说此人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不过,荀攸在仔细观察此人之后,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一定是做了坏事,为寻求庇护才来这里的。”

荀衢听后,便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对方。

结果正如荀攸所料,这个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才想以守墓的方式来隐匿自己。

从此,荀攸之智,闻名遐迩。

后来,朝廷曾征海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便在其中,他官拜黄门侍郎,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大将军何进为了扳倒十常侍,召董卓进京,结果却是引狼入室。董卓带兵进京,擅权乱政,彻底扰乱了汉家天下。

荀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要除掉董卓,便在暗地里与几位好友商议:

董卓无道,甚於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此等壮志豪情,家国情怀,颇有当年张良刺杀秦皇的气魄。

然而他们的计划却被对手察觉,荀攸和名士何颙作为带头人,自然是难逃牢狱之灾。

进了天牢,十有八九是出不去了,何颙自感无望,便怀着恐惧自杀了。

看着昔日好友死去,荀攸虽然悲愤,却没有选择放弃。即使身在囹圄,他依旧表现得淡然自若,一日三餐,餐餐不落,似乎自己马上就要获释出狱了。

胜利,终是属于那些多坚持一秒的人。

没过多久,董卓便被王允与吕布杀掉,荀攸也光荣出狱了。

此时重见天日的荀攸,已是获得了新生,他终于明白:

要想挽狂澜于既倒,仅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他决定重新谋划,从头再来,以崭新的眼光应对纷杂的时局。

剑可弃,谋不可弃

侠客用剑,不过一人之敌,智士用计,可抵千军万马。

乱世棋局,唯有识者得先手。

荀攸便想占这个先手,所以他主动请缨,要去做蜀郡太守。

当时天下大乱,唯有蜀中“形势险固,人民殷实”,没有被战乱所波及。

所以荀攸想去蜀地谋立足之地,然后坐观天下成败,以图大业。

朝廷虽同意了他的请求,但由于去往蜀地的道路并不通畅,他只好暂时停留在了荆州。

当时正值建安元年,曹操刚把汉献帝“忽悠”到了许都,开始以汉献帝的名义招募天下贤才。

早已声名鹊起的荀攸,自然是在招揽之列的,曹操给荀攸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言外之意就是劝荀攸赶快出山,不要偏安蜀地一隅。

既然自己无法拉起大旗干革命,那就跟对人去干革命吧!

荀攸秉持着这一原则,即刻动身前往许都,刚一到达便得到曹操的热烈欢迎。

曹操甚至对身边的苟彧和钟繇说道:“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何忧哉!”

从此,荀攸成了曹操的军师,但凡行军打仗,他必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

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吕布,吕布节节败退,只好困守下邳,做最后的挣扎。

吕布固守不出,曹军进攻不顺,眼看军队士气低落,曹操也萌生出撤兵的念头。

但荀攸不同意,他分析道:

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锐气衰矣。

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

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擒也。

同时又向曹操提出“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的计策,最终攻破城池,生擒吕布。

擒拿吕布不过牛刀小试,决战官渡才是荀攸出奇制胜的高光时刻。

官渡之战初期,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欲占据先手。

曹操想打掉颜良,却无计可施,这时还是荀攸提出了建议:

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白马以西的延津,将袁绍的助力吸引过来,分散其兵力,然后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果断袭击白马方向的颜良。

此一战,曹操成功斩杀颜良。

袁绍见颜良身死,立即派大将文丑来追击曹操。曹军见追兵将至,人数众多,都认为应该退回营垒固守。

这时荀攸却说:“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

曹操与荀攸相视一笑,心领神会,赶快将辎重丢下作为诱饵,曹军则等待追兵争抢辎重时迅速杀回。

这一战,曹操成功斩杀文丑。

颜文二将都是袁军中的名将,两次交战,先后被杀,袁军实力大减、士气大衰。

接着,在官渡决战之际,荀攸又极力赞成许攸的奇袭乌巢之计,帮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

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从原来的弱势,到最后的逆转,这其中最大的功臣便是荀攸。

智可及,“愚”不可及

平定北方后,曹操为了慰劳荀攸,立即为他向汉献帝请求封赏,曹操说道: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最终,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荀军师”之名响彻天下。

得到封赏,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荀攸的表弟辛韬也前来庆贺。

私下里,辛韬问他:“听说攻取河北,都是您的妙计,也给我讲讲当时的情况吧。”

荀攸一向低调寡言,有关军国大事的内容从未对外泄露半句,对于表弟的好奇,他只是淡淡说道:“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

这是朝廷军队的功劳,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从此之后,家族内外再也没人向荀攸问及军国大事了。

荀攸的低调内敛,让曹操十分赞赏,他不止一次地在众人面前称赞荀攸。

曹操常对群臣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荀攸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即便有人能够在才智上和他比肩,但在德行上却远远没有人能望其项背。

所以,曹操曾告诫太子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有一次,荀攸生病,曹丕特地赶来探望,恭恭敬敬地拜在荀攸的床边,这等礼遇足见荀攸地位之尊贵。

由于本人过于低调,所以他的很多奇谋妙策都没有流传下来。

据说,他曾前后设有12道奇计,但只有他的好友钟繇知道。

荀攸去世后,钟繇曾计划整理出这十二奇计,然而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

而这十二奇计也随之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道德经》有言:“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如果说荀攸的“智”是“术”,那他的“愚”便是“道”。

正如《菜根谭》所说: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内藏聪明,外显浑厚,以躁世中的沉默,守护内心的淡泊,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以术谋乱世,怙道得安宁,荀攸一生正应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箴言——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标签: 荀攸曹操荀彧董卓吕布颜良三国汉朝汉献帝

更多文章

  • 肖说三国 96 | 荀攸点破江东计,曹操否认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丝绸之路标签:曹操,荀攸,周瑜,丞相,曹丕,江东,诗人,汉朝,东汉,诸葛亮,肖说三国,史说三国

    形势发展到了这般田地,荀攸再也不忍心只作为旁观者不说话了。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劝谏曹操,说:“石碑和丹书这些吉祥的物品,据推算是江东的奸计。”曹操疑惑不解,问:“孙权周瑜如此劳顿,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荀攸解释道:“第一,可以使丞相与一批反对晋帝晋爵的大汉朝臣矛盾激化;第二,可以使丞相与拥立曹丕的势力

  • 曹魏肱骨-军师荀攸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荀攸,曹操,荀彧,郭嘉,吕布,董卓

    荀彧坐镇后方,给曹操打造了一个安稳的大本营,郭嘉常常能跟随的上曹操的思路而让曹操非常开心,不过这并非就说曹营没有其他的参谋,郭嘉是军师祭酒,就代表还有一个军师,同样出身荀家而声名赫赫,可惜后来荀彧选择了天子,导致他也被冷落,不过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曹魏的肱骨之臣,曾辅助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能

  • 征战三国时,荀攸为曹操出谋划策,为什么今人看郭嘉更胜荀攸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萌萌哒标签:曹操,郭嘉,荀攸,荀彧,董卓,吕布

    三分真来七分假,《三国演义》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三国人物形象,诸如诸葛亮,关羽,周瑜等等,然其中不乏虚构、夸大之言。不过《三国演义》中关于郭嘉生平的描述却与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基本相同。相信许多朋友对于郭嘉的认识也正是来自《三国演义》,虽然演义中对郭嘉并没有虚构、夸大之言,但不得不说郭嘉之所以一举成

  • 曹操擒获吕布时,郭嘉荀攸等谋士都在身边,为何只听刘备的意见?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曹操,吕布,刘备,董卓,袁绍

    曹操表面上是在征求刘备意见,但实际上却是给刘备挖了一个坑。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二月,在曹操围困了下邳三个月之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最终,吕布无奈之下,只得下城投降。而在被五花大绑至曹操面前时,吕布试图说服曹操,让他放了自己,而对此,曹操也表示出了迟疑,犹豫究竟要不要杀掉吕布。关键时刻,一旁的刘

  • 曹魏五谋臣之“谋主”荀攸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曹魏,荀攸,曹操,荀彧,董卓,贾诩,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团体中有五位顶尖谋士被后世称为“曹魏五谋臣”,他们在曹操征战的岁月里为曹操以自身的谋略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有早夭的郭奉孝,有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有“勇冠贲育”的程昱,也有号称“毒士”的贾诩,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最后一位号称“谋主”的荀攸。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同时

  • 【三国说-30】三国曹操阵营顶级军师之“谋主”荀攸

    历史解密编辑:粤卫平台标签:曹操,荀攸,荀彧,袁绍,贾诩,诸葛亮,三国说,三国(电视剧),古装剧

    【三国说】栏目精彩回顾:《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戏曲、评弹等文学艺术的广为流传和深远影响,三国成了国人心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以至于不谈三国,不足以语历史,对一衣带水的日本影响尤深,对诸葛亮、郭嘉等智谋之士顶礼膜拜,三国游戏层出不穷,让国内外又产生了无数三国爱好者。三国时代,战争是主线,军事谋略成为关注的焦

  • 曹操有谋主荀攸,刘备有谋主法正,两人谁更胜一筹呢?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星辰标签:刘备,荀攸,法正,袁绍,东汉,夏侯渊,曹操手下

    导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谋士的作用。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不胜枚举,如秦末范增、张良,隋末唐初的房玄龄、杜如晦,元末明初的刘伯温,李善长等等。其中三国时代更是一个巅峰,魏蜀阵营都有着这样的人物,被比作谋主的比如曹营里的荀攸,刘备营中的法正。那么这两人谁更胜一筹呢?综观历史上的潮流变迁,

  • 贾诩让张绣归降曹操,张绣:我杀了他儿子,他不会放过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贾诩,张绣,曹操,袁绍

    公元199年,贾诩让张绣归降曹操,张绣大叫:“我杀了他儿子,他不会放过我的!”贾诩说出三点理由,张绣服了。话说因曹操因一己私欲,把张绣的婶婶邹氏纳为妾,导致张绣愤而起兵袭击,曹操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为保护他而战死。但彼时,张绣经过三次与曹操正面硬刚,折兵损将。带着4000多兵士困守安阳穰

  • 贾诩和郭嘉均属曹魏阵营,谁的才智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小辣椒影视标签:贾诩,郭嘉,曹魏,司马懿,曹操,曹丕,三国,汉朝

    贾诩和郭嘉均属曹魏阵营,谁的才智更胜一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先来说第一点,就是很多人所要说的智慧以及能力。估计很多人都要说郭嘉很是出名,所以他的智慧就要比贾诩高很多,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比较的方面,可以这样说,贾诩的智慧要比郭嘉好很

  • 张绣杀曹操长子,为何还要投奔曹操,贾诩列出三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绣,贾诩,袁绍,刘表,诗人,汉朝,曹魏,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前夕,几方势力剑拔弩张,袁绍刚刚平定了公孙瓒,实力大增,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而曹操在公元198年收复徐州,干掉了吕布,其地盘和实力进一步扩张,曹操和袁绍都清楚,一山不容二虎,双方必定会有一次决战。此时此刻,曹操、袁绍都将目光移到了西南,因为这里还有张绣和刘表,张绣、刘表的态度将决定